【閱讀現場 X 晃晃書店】

素素/迎著太平洋的風,在海邊的書店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當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 吹過真正的太平 最早的一片感覺 最早的一片世界
胡德夫〈太平洋的風〉

十多年前辭掉工作,有一段時間在東海岸之間搭帳篷流浪,為離開都市做一點點生活練習。看到久違的日出(在帳篷裡清晨5點左右被熱醒)、在杉原海水浴場初次看到月升莫名感動、還有紅葉溫泉的山谷裡的滿天星斗,令人捨不得睡。

後來,來到台東「都蘭鼻」,這裡是突出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小半島,也是都蘭部落每年舉辦海祭的重要地方。以部落而言,它對於外來移民的接納度真是沒話說了,非常適於我們這類新移民生存,而且藝文活動蓬勃旺盛令我嚮往。

2006年參與都蘭糖廠「陳明才《奇怪的溫度》新書分享」,那時以為是《聯合文學》來這裡辦活動覺得很酷,後來,才知是他的朋友女妖藝廊自發性為阿才舉辦這場分享會暨追思會,整場的氛圍不單只是形式,而是包含保留亡者的生平與記憶,感覺阿才也在現場與我們同在。

「我可以靜靜地讀書、寫字、生活,在海邊的書店。」──黃湯姆

一直在找一家有書店的海邊,闊的海,空的天,可以閱讀、思考、發呆,暫時忘卻過往和現在⋯⋯。當時的「月光小棧」,和早期小芳經營的「都蘭小客棧」,已有我心中的書店模樣,靜靜的一盞燈一個角落一幅畫一張攝影作品,等待回家的人。有時候我會從村子裡散步走到都蘭鼻,海的無垠壯闊,回頭是山的淒濛神祕,每次在這裡都有不同驚喜,因為大自然的美千變萬化,不斷的與自我生命之間對話。

這幾年從都蘭鼻往山方向走去,有二手書跟咖啡店結合的「兔子那裡」,還有「94雜貨舖」的阿達早期玩票性質的書車(後車箱打開來都是書),閱讀與生活在一起分享的其實只是日常,雖然現在已沒再經營,但大家都仍在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

去(2017)年,「都蘭小洋房書店Casa Yang Books」默默開張。女主人洋洋在都蘭來來回回多年,最後決心留在靠海邊的地方生活,買下這棟舊屋慢慢修繕,整理成旅宿有點收入後再慢慢注入書店元素,現在也是友善書業合作社社員之一,幾乎是部落裡唯一一間還有販售一般新書的書店;加上二手書的藏書量不到千本,但能量滿滿,甚至自發性辦起了影展、講座,書店也是她養育孩子的場所,更是地方婦女的好去處。

另外的驚喜是從「都蘭診所」(全台第一家以「在宅醫療」為主軸的診所)余尚儒醫師那得知,在這不算太大的都蘭,7月初新開幕一家「在書店」。雖然才剛成立,但已與都蘭診所合作第一場都蘭塾小講堂,女店主低調內斂的個性和生活手作等態度都呈現在小書店裡,除了二手書,還賣豆花,名字是「朗讀豆花」,營業時間也很符合在地風格(15:00~18:00,週三公休)。在台東尤其都蘭,營業時間往往也只是參考用,心情不美麗、天氣大好、浪很美,或者有各種有趣的活動就會不開店。錢,很重要,但與愛的人看這美麗的世界,是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在書店。(圖片提供/素素)

一個動起來的老屋,也是凝結社區力量的老屋二手書店。

有別於獨立書店店主特殊的人格特質、個性,位於成功鎮新港漁港邊,離海不到150公尺的「眺港二手書店」是一間極富意義的社區新據點。這棟老建築1932年由日治時期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所建造至今,是東部少見的兩層樓日式建築,目前已列台東縣歷史建物;早期由新港教會買下使用,後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決定修復老屋的行動,另成立台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其實牧師就兼理事長、傳道兼工作人員),呼應老屋修復行動,是一個動起來的老屋也是凝結社區力量的老屋二手書店。

去年11月協會出版《心驛耕新:一棟老屋帶來的神展開》,述說老屋的故事還辦新書巡迴講座,與晃晃二手書店、成功商水圖書館合作,開辦眺港二手書店成為社區共讀站,同時活化老屋空間,創造東海岸的分享平台。今年暑假,更運用「廢材再生」為設計遊戲之概念來成立兒童博物館,小朋友在實作和體驗時,常創造新玩法,讓大人們看見孩子擁有豐富創造力。

老屋的第一代主人菅宮勝太郎,當年一定不會想到它有朝一日會成為在地見證政治、經濟、醫療、宗教,還能成為一間書店和博物館。新港長老教會劉炳熹牧師說,希望老屋不只是信仰中心,更是社區公共事務活化的新基地。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眺港二手書店。(圖片提供/素素)

一直在找一家有書店的海邊,闊的海,空的天,迎著太平洋的風。記錄下屬於台東人的回憶和故事,最終將繪製成為屬於台東的書店地圖,一起靜靜地讀書、寫字、生活,在海邊的書店。

最早的一件衣裳 最早的一片呼喚 最早的一個故鄉 最早的一件往事 是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 吹過所有的全部
胡德夫〈太平洋的風〉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