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不可承受之「輕」

產業轉型寸步難行

兩岸貨貿談判會是台灣石化業的救命仙丹?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從帶領經濟起飛的火車頭,轉變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石化業在台灣的形象跌落谷底。正在進行的兩岸貨貿談判,是石化業增加競爭力的救命仙丹?還是把污染留在台灣的賠本生意?石化業轉型,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石化業高值化為何寸步難行?

2015年11月1日中油高雄煉油廠停工之際,台灣石化業何去何從?格外令人深思。

「石化業從國光石化以後就被很多環保人士把它鬥臭嘛!我講明了就是鬥臭嘛!你要知道台灣的石化業不只有產值高而已,它跟各行各業相關都是最高的。」2011年4月,總統馬英九為投資金額高達6,200億元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畫下句點;4年過去了,當時擔任國光石化董事長的陳寶郎講起這段往事仍忿忿難平,從任職40多年的中油轉任台塑化董事長,一生都是石化人的陳寶郎談起石化業時不像在講產業興衰,反而更像是在聊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國光石化喊卡並非石化業最壞的時刻。除卻原有的高汙染、高耗能爭議外,高雄氣爆事故後,台灣社會反石化業的氛圍達到高峰,除了管線撤離市區,高雄市政府進一步要求石化業者總部南遷。石化業者苦不堪言,控訴政府置石化業於死地,而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動盪不安,石化產品外銷金額更是探至谷底,陳寶郎要求貨貿談判盡快完成,以降低出口成本。

儘管業者「救救石化業」的呼聲不斷,但在環保問題未解前,台灣是否應該繼續發展石化業?石化業是否能擺脫高耗能、高汙染的形象成功轉型?已成為各界看待石化業存廢的關鍵課題。

石化業如何走到這裡?

在電影《致命的吸引力》中,男主角在雨中開傘開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打開卻發現雨傘開花了,女主角見狀撐傘走來,隨口問了一句「Is it made in Taiwan?(這是台灣製造的嗎?)」短短一段劇情,顯示出當時「台灣製造」的國際形象。台灣塑膠產品在國際上的普及,正是過去台灣石化工業蓬勃發展的象徵。

最早,台灣石化工業的建立,是為了滿足下游塑膠製品業者的需求。中油於1968年設立第一座輕油裂解廠(一輕),而在1973年世界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興建十大建設,二輕及三輕陸續完成,台灣的乙烯產量大增為56.8萬公噸,擠身自由世界第12大石化工業國家。

Fill 1
(製表/張書為)
(製表/張書為)

隨著石化工業蓬勃發展,中油於1984年完成年產乙烯38萬公噸的四輕,但隨著1980年代環保意識抬頭,四輕面臨環保運動挑戰,1990年規劃的五輕也遭到後勁居民強力反彈,最終政府與居民達成25年後遷廠協議。此外,民營的台塑六輕,幾番波折下選定雲林麥寮離島基礎工業區填海造陸,1994年完成,乙烯年產量高達135萬公噸。

在輕油裂解廠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台灣的乙烯年產能達到400萬公噸,高居全球第9大乙烯生產國,而乙烯等石化原料也由供應國內下游廠商原料逐漸轉為外銷。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目前石化原料有7成用以外銷,若以國內乙烯需求來算,乙烯自給率早已超過300%。

然而,去年8月高雄發生氣爆事故後,石化業在台灣的形象跌落谷底。高雄市長陳菊多次強調,石化業嚴重阻礙高雄發展,更痛批中油態度傲慢。

經濟部則強調,石化業2013年產值高達1.92兆元,佔整體製造業產值的13.8%,且與其他產業關聯性高,能間接帶動產值7.29兆元,從業人數更是超過30萬人,不可輕易偏廢。

石化業不可能於一夕之間消失,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只能儘速尋求轉型。而提到石化業轉型,很多人會想到新加坡。

新加坡能,台灣為何不能?

新加坡政府耗時長達14年,打造裕廊島石化專區。

該專區由7個離島填海造陸而成,佔地3,200公頃,並由一條長2.3公里的道路與新加坡本土相連。該專區已吸引殼牌(Shell)、艾克森石化(ExxonMobil Chemical)等國際著名石化集團進駐,目前總投資額已超過2,500億美元(約新台幣7.5兆),儼然成為世界發展石化專區的楷模。

國土面積小於台灣的新加坡,不產石油,甚至比台灣更缺水,卻交出一張漂亮的石化專區成績單。新加坡能,台灣為何不能?

「新加坡(的石化專區)是一個島,遠離整個居民,而且到那個島是嚴格管制的,新加坡是把它隔離開來。以台灣的環境,不可能在離島設,像六輕你也不可能把它跟居民隔離開來,有實務上的困難。」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特聘教授陳政任指出,裕廊島是將石化工業區與居民完全隔離,就連員工進出都要管制,以台灣目前狀況,不可能再耗費這麼大的資源,重新填海造陸設置石化專區。

「台灣沒有國土規劃嘛!原本說要蓋,結果搞了5年說那個地方(指彰化大城)是潮間帶、那個地方是溼地、海岸不可以開發,如果在地上就說排擠農業生產,海邊說是潮間帶影響海洋生態,那你是要蓋在半空中喔?不然你要蓋哪裡?」對比新加坡經驗,陳寶郎談起自己夭折的孩子國光石化仍是充滿不平。

陳寶郎強調,國光石化因政府欠缺完整國土規劃而胎死腹中,相較之下,新加坡政府拿出發展石化工業的決心,不僅做了完整的國土規劃,還主動為業者解決缺水、缺工等問題。講到這裡,他不禁再一次質問:「台灣有嗎?這個人比人氣死人!」

撇除政府執行力及社會反彈聲浪等問題,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也曾投書媒體,點出空氣、水及產業分布都是有利於發展石化專區的「新加坡條件」,並非台灣可以學習的。

詹長權指出,新加坡擁有比台灣乾淨2至4倍的空氣品質,開發新工業區的乾淨空氣涵容率較高,而在用水方面則有雨水、馬來西亞進口水、海水淡化水、家庭與工業污水淨化再利用的「新水」等4種水資源來源,勝過僅依賴雨水的台灣;此外,由於新加坡僅有不到1%的土地作為農業用途,不似六輕及過去國光石化預定的彰化雲林兩縣都是農業用地占總面積6成以上的農業大縣,開發新工業區勢必要將對農漁業的影響考量進去。

Fill 1
五輕,林聰勝
圖為高雄林園的新三輕廠區與附近漁塭農田。(特約攝影/林聰勝)
石化業還有競爭力嗎?

如果台灣當不了新加坡,無法營造一個高產值又讓社會安心的石化專區,也許問題該回到:台灣石化業還有競爭力嗎?以及,我們真的還需要石化業嗎?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與石化高度相關的礦產品及塑膠產品出口金額,多月來皆呈雙位數衰退,似乎意味著石化業的榮景不再。對此,身兼石化公業理事長的陳寶郎表示,石化產品出口衰退的主因,除了原油價格下跌導致總金額減低外,也跟中國與韓國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有關,「在貨貿未談成前,台灣需繳交較高的關稅,不利石化產品出口中國。」

陳寶郎言下之意,只要兩岸完成貨貿談判,台灣石化業的競爭力就會增加。

不過,「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卻在多場與貨貿相關的記者會及座談中提出反思。他指出,石化與面板、汽車及工具機,並列為貨貿極力爭取的四大產業,石化業雖能從貨貿獲得極大利益,但這些利益將流向黨政關係良好的「五大泛用塑膠財團」,包括引發高雄氣爆的元兇榮化李謀偉家族、王永慶家族的台塑集團、辜濂松家族的國喬、許文龍家族的奇美實業及吳壽松家族的台聚亞聚等。

賴中強更強調,貨貿一旦簽署,台灣等同於提供原料讓中國發展高階、低汙染的石化加工產品,卻將毛利低、高污染的石化中上游產業留在台灣,根本是賠本生意。

陳政任也從學界觀點指出,在台灣缺水缺電的情況下,上游的乙烯產量絕對拼不過資源豐富的中國,因此應走精緻化路線,著重石化末端產品的生產,在少量資源下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他分析,目前台灣電子業用到的許多化學品都還是進口自歐美,國內廠商可全力發展電子化學品,以替代進口自國外的部分。

顯然,除了貨貿談判,台灣石化業的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說好的高值化呢?

「台灣民眾或社會的許可程度,覺得要再做這種大的石化廠是不適宜的,就朝高值化發展,那高值化的部分在過程中也需要注重環保工安等等。」談起國光石化喊卡與五輕關廠,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有些無奈地說。

事實上,馬總統早在停建國光石光時就已宣布:「同時期盼藉此契機,重新檢討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與政策走向,推動石化業轉型升級,朝向高值化發展。」經濟部並於2012年成立「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小組專案辦公室」,預計投入3.2億元強化石化產業前瞻研發能量,預計在2016年將石化產業附加價值由現行的14.6%提升至17.5%,並在2020年提升至20%。

上個月,在工業局舉辦的「104年度石化高值化成果展暨廠商聯盟大會」上,經濟部喜孜孜地宣布,過去4年以來,石化產業高值化投資由2011年的110億元提升至目前的243億元,成長2倍以上,實際產出成果則包括奇美應用於光電產品的「新一代光學級壓克力」、台聚的「光學級芳香族聚合物」等石化下游產品。

儘管官方宣稱已有成果,但石化業者仍相對無感。陳寶郎反問,台灣目前缺技術、缺地、缺原料,「要怎麼高值化?」陳寶郎說,雖然政府有心要做值化,但如果高值化真的好賺,廠商馬上就一頭栽進去、自己想辦法去做了,根本不需要政府鼓吹。他認為目前政府無法幫廠商解決資源及土地的問題,廠商仍然只能單兵作戰,短期內高值化難成火侯。

負責經濟部相關業務的呂正華也坦言,石化高值化雖有初步成果,但「還不太夠」,許多研發產品都還是在試驗階段,要過幾年才有辦法真正建立技術並量產,而高值化也涉及許多老舊廠房的更新,需要通過環評並與地方政府協調建照,這部分工業局仍會繼續努力。

40年前,石化業是帶動台灣賺進大筆外匯的「金雞母」,隨著時代演進,社會對於石化業的印象逐漸轉為耗費能源、傷害環境的「敗家子」。在當前社會氛圍中,石化業轉型並非易事,石化專區等面向寸步難行,高值化目標進展有限,兩岸貨貿談判則有重大爭議,但無論如何,石化業已到了必須脫胎換骨的重要時刻,政府的協助轉型與監督污染角色也更加責無旁貸。

Fill 1
五輕,後勁
圖為即將關廠的高雄煉油廠油槽儲存區。(特約攝影/林聰勝)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