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唐佐欣/那些反對社子島開發案的身影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21年,社子島在禁建50年後,以「生態社子島」為名的區段徵收計畫即將開始。看似美好的開發藍圖,為什麼對部分在地居民來說,卻是一場日日侵擾、必須抵禦的噩夢?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唐佐欣、社子島、影像扎根計畫
社子島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西北角,是由淡水河、基隆河沖積而成的沙洲地。1963年,因為葛樂禮颱風帶來的水患,開啟往後社子島被政府設定為預備滯洪區、全面禁建的命運。後來,在築起堤防、員山子分洪道啟用後,社子島有了重新發展的契機;過去市長曾提出「台北曼哈頓」計畫,現任市長柯文哲則欲以區段徵收完成「生態社子島」規畫,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並於去年4月通過社子島都市計畫的細部計畫。然而,因為不同角色,包括在地贊成、反對的居民、掮客、投資客、市政府等,對於社子島土地利用的想像與動機不同,導致抗爭、對立,更引發里長罷免(註)
里長罷免案最後並未通過。

社子島居民大約4千多戶,許多是世居十幾代的居民,以及北上謀生的城鄉移民、農工。我在社子島遇見許多居民,有71歲的楊寶貴,她反對的態度特別強硬,常常會有市府人員來找她談,好意地問是不是賠太少不夠用?卻只招來她一頓說教。「房子是拿來住的,也不想管房子賣多少錢,有多了不起;何況如果開發之後的生活沒有比現在好,還要居民揹貸款買安置宅,那何必要開發?」她認為社子島只需要「微整型」就好。拄著拐杖的楊寶貴,只要講起要被徵收都很激動,去外面抗爭時都要帶上預防心肌梗塞的藥。

83歲的楊陳阿住,不顧兒女擔心,日日仍要巡視她的蕃薯葉菜園;現在時常睡不好,凌晨爬起來擔心拆房子的事情。72歲的楊莊月意,她笑說以前都不知道老公跟社子島長什麼樣子就嫁上來了。大家都說她命苦,老公因職災無法再工作,20幾年來靠她一個人種菜養家。她開玩笑說徵收之後,只能叫老公先去跳河。另外,不管分屬不同的法定補償權利等級,不管賠多賠少,這些居民都反對區段徵收。鄭樂園的房子與田地都是租來的,是社子島「無厝無地」的典型。王安祥則是「有厝有地」,卻覺得在社子島住得舒適,也有田地給全家耕種,不想揹貸款去住「鳥仔厝」。陳德欉一家八口,最愛來菜寮與朋友聚會聊天,笑稱自己是「快樂的老人」。

這些反對徵收的居民往往會被描述成「地方發展的絆腳石」、「社子島很窮的典型」,或者會被譏諷:「不然就都繼續禁建,不要發展好了?」不過,當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是居民固守傳統、一味反對時,卻沒有問清楚,這當中的預設──透過區段徵收,就可以改善社子島環境,增進居民福祉──真的成立嗎?又,這是從誰出發的發展?得利誰?犧牲誰?在地居民常說,禁建50年,房屋難修繕,公共設施普遍不足,當然盼望有更好的生活。只是沒想到,盼來的會是已經當做居民都同意的安置說明會,而不是從頭開始有居民參與的規畫。

剷平之後,既有的聚落、生計、支持網絡及文化都會被破壞,更不用說,社子島居民會被替換成高收入者住進,或僅是持有房產以待獲利。居民一手打造的家園與田地,在開發獲利的邏輯下,卻都只是待清空、利用的資產。那些不認同開發遊戲的有產權者、沒資格玩的無產權者,在區段徵收的制度下,即使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輩子,他們可能被迫離開這片心心念念的家園。

攝影工作坊心得

在攝影工作坊期間,子正老師教導經營畫面的重要性,使我重新檢視自己一直以來有什麼拍什麼、邊聊邊拍的習慣──雖然不一定有改正──並且鼓勵同學們學習好技術、踏實地進步;志偉主任總是耐心地與學員們討論,給予過多的讚賞,讓人有信心與方向;還有三泰老師「影像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喜歡!」的肺腑之言,是我私自希望時常記住的叮嚀;最重要的,是工作坊有來自不同背景,想法、風格各異的同學們,用好驚人的速度在工作坊中進步,讓我羨慕又欽佩,也讓我有機會看到那麼多讓人驚豔的影像作品!

也很感謝社子島自救會的居民,總是用豐盛的食物歡迎我,並且接受這些無法立即回饋給抗爭的影像。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