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洪崇銘/科學園區裡的蔗工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09年12月26日,中科二林園區正式動土。

曾經,這631公頃土地是溪湖糖廠甘蔗品質最佳的大排沙農場,憑藉著濁水溪底留下來的泥沙,長出又高又大的甘蔗,日本殖民之時,就有著無數蔗工在此辛勤耕種,賺著微薄的工資,駛牛車載肥料、蔗園裡穿梭砍甘蔗是生活日常,直到戰後台糖公司接手所有業務後也依然如此。

中科四期來了,蔗園沒了,豬圈拆了,居民搬了,只剩下零星幾戶人家獲得原地保留的結果,思索著當初選擇抗爭到底好或不好?留下來和離開,結局又有什麼不同?10年的光景,換來巨大的滯洪池與寬闊的馬路,還有終於下不了田的膝蓋,以及逐漸退化的視力。

園區預定地範圍內僅存的一戶人家,是陳正宗、他的牽手和弟媳,一盞路燈點亮樹林,成為家的唯一指引。他說:「12歲時遇到空襲,同一年遷來這裡,爸爸那時候來這邊看顧糖廠的倉庫,當時住在竹管厝裡,一住就住到現在。」身為鄰長的宗仔伯感嘆,糖廠職員、工人、鄰居,全在徵收之時離開,這裡成為只有一戶人家的九鄰。

離此不遠的相思寮,是相去不遠的風景。獨自一人居住的阿美嬸,焚香祭拜著離開的老伴,說著兒時偷背蔗葉當柴燒的過往,偷吃甘蔗的甜蜜,以及當年一起參與抗爭的種種回憶。她說:「不知道換地比較好,還是賣地比較好,這些是還不知道。」這可能是個永遠解不開的疑惑。

台灣母親你要帶阮去兜位,看無頭前,台灣母親咱的未來置兜位,看無方向,台灣母親還阮土地,還阮的夢⋯⋯
農村武裝青年〈還我土地第八號〉

這群長輩守著土地一輩子,才得以養兒育女直到他們茁壯紛飛,人生的晚年卻拖著退化的身體,看高壓電塔劃過曾經茂密的甘蔗園,逐漸成為一片荒蕪,隨著時間往前,熟悉的景象好像也變得模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宗仔伯。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阿花嬸(左)與阿美嬸。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Fill 1
洪崇銘、中科二水、攝影工作坊
攝影工作坊心得

當時決定報名攝影工作坊時,就決定以住在中科四期園區裡的長輩作為拍攝對象,這個念頭不曾動搖,但也沒想過整個過程會如此痛苦。認識這群長輩是在2015年時,當時的他們已經結束告訴,獲得原地保留的結果,也迎來鄰里關係逐漸崩毀的未來,從那之後,自己長年居住在外地,便少了與他們的聯繫。

4年過後,邀請了當時共同參與抗爭的夥伴再次回到這裡,才發現幾位長輩已先後離世,而對於當時沒有一同參與抗爭的我,長輩們有記憶的部分已經所剩不多。因此,在拍攝之初,經歷的是一條重新建立關係的路程。

在單方面的熟悉關係當中,時常讓我感到不知所措,有時也不知道為何要拿起相機拍下這一切,經常騎著車在偌大又荒蕪的園區裡遊蕩,在這樣的過程裡,常想著鐘宜杰老師在課程中提過在田野中必須不斷問自己的3個問題:「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為何在這裡?」不斷地提問,不斷地解析自我。

在這次的內部發表中,黃建亮老師說:「拍照只是副產品,永遠有比攝影重要的事。」這提醒了我,在我眼前的人們才是我真正關懷的對象,而並非那些急於取得的影像,在那之後好幾次,去拜訪長輩,我們就只是聊天、散步、下田。

十分感謝《報導者》藉由在地影像紮根計畫的影像工作坊,讓我重新開啟紀錄這些影響我至深的長輩們的旅程,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是對於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這足以影響我整個人生。工作坊結束後,我把在課程中學習的知識帶走,帶回那個我所熟悉又富有文化內涵的地方,讓行動落地、紮根。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