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媒體使用AI科技的倫理界線在哪?《紐西蘭國家廣播電台》(RNZ)最近運用AI讓逝者「發聲」的做法,引發不少討論與關注,是個有意思的案例。
《RNZ》於今年(2025)10月推出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Podcast──《告密者》(Nark),此一由麥克.韋斯利─史密斯(Mike Wesley-Smith)主持的節目,經由兩年多的深入調查,試圖為紐西蘭歷史上著名的達西.特.希拉(Darcy Te Hira)謀殺案,揭露新的線索。
1985年1月6日,囚犯特.希拉在他獲釋的前三天,於伊甸山監獄(Mt Eden Prison)的廚房裡遭人以鈍器毆打致死,被定罪的凶手是在同監獄服刑的33歲竊盜累犯羅斯.阿佩爾格倫(Ross Appelgren)。但這位已於2013年去世的凶手,在司法審判過程中,不僅曾經成功越獄,一度被判無罪,而且自始至終都堅稱自己無罪,因為特.希拉遇襲時他根本不在廚房。
檢方在特.希拉謀殺案的偵察上原本一籌莫展,最後是依賴兩名囚犯祕密提供證據方才宣布破案。該兩名告密者指控阿佩爾格倫是因毒品交易被特.希拉欺騙,因而惱羞成怒殺了他。其中一名宣稱目睹行凶過程的關鍵告密者後來還與司法單位「交易」成功,不僅於1985年6月提前出獄,接受證人保護計畫的庇護,警方還支付他3萬美元,並得以移居澳洲。
罪犯竟弔詭地成為警方破案的「線民」,不但阿佩爾格倫及其辯護律師強烈質疑兩名獄囚係被警方利誘,以致誣陷阿佩爾格倫參與謀殺,《RNZ》製作單位亦抽絲剝繭,發現偵辦過程存在諸多疑點,因此以具有負面色彩的「告密者」(Nark)作為節目名稱。
謀殺案的偵辦與審理過程確實高潮迭起,阿佩爾格倫於1985年首度被判謀殺罪後,竟然成功越獄,成為紐西蘭史上第一個參加現場對談節目的謀殺逃犯,而且戲劇性地於1990年獲得翻案。但1992年二審後,阿佩爾格倫再次被定罪。1994年,案件移交上訴法院,則從未得到審理和裁決。
阿佩爾格倫直至2013年去世,都在努力為自己洗刷清白。去世前,他曾接受過多次採訪,簽署過宣誓書,甚至還撰寫回憶錄,辯稱自己沒有殺人。不過,這些證據和資料都是以書面形式留存,缺乏聲音紀錄,對於Podcast節目的製作而言,無疑是個缺陷。
《告密者》節目製片人提姆.沃特金(Tim Watkin)表示,過去的做法是請演員朗讀這些文字,但在AI科技取得顯著進步的今天,他們開始思考,「我們能讓阿佩爾格倫本人為自己辯護嗎?」亦即使用阿佩爾格倫生前在電視和廣播採訪中的錄音來訓練AI語音生成器,使其能夠模仿他的聲音說話。
在AI技術及訓練用的聲音版權確認可行之後,以AI生成阿佩爾格倫的聲音並讓他為自己發聲的做法,便只剩下倫理可行性的評估。經過《RNZ》人工智慧工作小組的討論,最終在幾個條件下批准了節目製作單位的請求。這些條件包括需要獲得當事人遺孀朱莉(Julie Appelgren)和阿佩爾格倫遺產管理人的同意,其次,AI生成的聲音必須聽起來像阿佩爾格倫本人的聲音,以及它只能說出阿佩爾格倫生前寫過或說過的話。
製作單位決定遵循這些規定,《告密者》因而開創了紐西蘭媒體首次以AI語音讓謀殺案罪犯在死後為自己申辯的先例。製作人沃特金強調:「我們並非試圖模擬現實,也並非假裝這聲音不是模仿而來。我們想明確指出,這是一個扮演某個角色的機器,它只是創作者手中的工具,而非創作者本身。但我們希望這項技術也能幫助聽眾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以及1985年一個星期天早晨發生的暴力事件如何翻轉了人們的真實生活。」
的確,在《RNZ》與《告密者》製作團隊鍥而不捨的追蹤下,特.希拉謀殺案重新進入紐西蘭大眾的眼簾,並受到司法單位的關注。過去,阿佩爾格倫及其辯護律師就屢屢批評,警方和檢察官一直掩藏有利於阿佩爾格倫的供詞,例如檢警沒有披露另一名囚犯的供詞,該供詞聲稱是他下令殺害了特.希拉,而阿佩爾格倫並未參與其中。如今《告密者》製作單位更透過未公開文件的揭露,質疑司法單位與告密者「交易」的合法性。
阿佩爾格倫因謀殺罪共服刑8年多,於1995年12月獲釋,2013年去世。他的遺孀朱莉在丈夫去世十多年後,日前已再次向上訴法院提起訴訟,上訴法院亦決定於近期審理此案,此一發展固然與當事人的不懈堅持有關,卻也再次顯現傳播媒體在追求真相上所具有的功能。
在Podcast中以AI科技讓死者聲音重現的做法,其實已有先例。英國知名電視主持人邁克爾.帕金森(Michael Parkinson)於2023年去世,在家人及遺產管理人的同意下,2024年尾,一個讓帕金森以AI複製人身分主持的名人訪談Podcast──《虛擬帕金森》(Virtually Parkinson),正式上線推出。此節目據稱是首個完全由AI複製人主持的Podcast,虛擬主持人帕金森也都會在每集開頭表明自己係AI生成。
除了Podcast之外,《BBC》在2024年5月推出的紀錄片《詹寧斯家族對抗阿茲海默症》(The Jennings v Alzheimer's),也透過AI為堅毅推動阿茲海默症研究,最後仍被該病折磨至形銷骨立的卡羅.詹寧斯(Carol Jennings)重現聲音。這部感人的紀錄片被認為成功地展現了一位傑出女性的勝利,以及她為醫學研究所留下的寶貴遺產。
不只媒體使用AI科技讓逝者「發聲」,司法審判中亦出現已故當事人以AI影像陳述意見的案例。3年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起槍擊事件中喪生的克里斯.佩爾基(Chris Pelkey),在今年5月藉由AI科技「現身」於凶手的量刑聽證會上,親自宣讀他身為受害者願意寬恕凶手的陳述。這段受到法官肯定的AI陳述,乃是佩爾基妹妹根據自己對哥哥的瞭解所撰寫,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最後以過失殺人罪判處凶手10年半監禁。儘管有些專家認為將AI運用於司法審判乃未來不可免的趨勢,但另一些專家則批評此項做法可能成為一個危險的先例。
新聞報導或新聞性節目正面臨AI科技所帶來的衝擊,它不僅可以加速新聞產製的流程,亦可以提升新聞報導的擬真性與現場感,使新聞變得更具吸引力與說服力。但使用不慎,同樣可以誤導人們的認知,甚至讓不實訊息廣為傳播。《RNZ》讓逝者發聲的作法,開創AI在調查報導上的新可能性,亦將之視為新聞業為弱勢者發聲傳統的延續,但底線是「任何內容都不能是虛構的」,也不希望造成相關當事人的困擾。對於當今新聞業導入AI科技的熱潮而言,《RNZ》製作本節目的倫理思維應該可資參考及辯證。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