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非核減煤觀點:擁核、非核,哪方才是「養綠」?
位於屏東縣恆春鎮的核三廠。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以核養綠公投」連署補件達到公投門檻,成為中選會公告的公投第16案,將與11月24日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及另9件公投案一併投票,正反意見的雙方已陸續完成4場公開辯論,今(21日)選前辯論最終回將登場,由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對陣反方代表、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正、反兩造主張的能源政策在實務面、風險面與價值觀上迥異,針對另一方論述的基礎、科學與事證也有諸多質疑,《報導者》接獲「以核養綠」公投小組及地球公民基金會雙方投書,完整並陳雙方的意見及對彼此的挑戰。

「以核養綠」提案者屢次於辯論會、以及引用《彭博》(Bloomberg)新聞的報導,指出台灣走向非核之時,2025年時再生能源比例僅能達到9.5%,燃氣占比僅能提升至37%,導致燃煤佔比將增加至54%,以此駁斥當前「能源轉型──非核減煤」政策提出的「再生能源增至20%、燃煤降至30%以及燃氣提升至50%」政策目標。

但《彭博》到底說了什麼?許多讀者可能不甚明白,因為「以核養綠」一方均未充分說明《彭博》此評估的前提。

《彭博》新聞報導所引用的評估報告,乃為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BNEF)現任亞太地區液化天然氣研究組負責人Maggie Kuang 於2016年9月26日所發表的評估報告,該報告中預估台灣2025年時的發電量需達2,980億度,但由於受限於土地取得,導致陸域風機與太陽光電成長受限,而由於天然氣卸收量的限制,導致燃氣占比增加有限。

BNEF預測2025年 台灣廢核後發電配比

但若比較BNEF於2016年的預測,與近期對台灣的觀測,還有當前的政策推動進度,則顯見該評估已有下列3項不合時宜之處:

1. 大幅低估離岸風力市場動能

2016年BNEF的評估報告,預測2025年時台灣離岸風力僅能增加1 GW
GW 為 Gigawatt 的縮寫,即百萬瓩 (kilowatts)。 參考來源:能源教育資訊網
,主因乃為缺乏供應鏈與足夠的財務投資。然全球前20處最優離岸風場,台灣佔了16座,而今(2018)年度離岸風力的遴選與競標量,總計己達到5.7 GW,較官方原訂3 GW的目標近乎加倍。而BNEF在最新的離岸風力市場展望中,亦強調台灣將是未來離岸風力的重要市場。

2. 太陽光電成長已超乎預期

BNEF評估報告指出台灣太陽光電於2025年時,僅能成長至10 GW,年發電量約為104億度。但依據台電最新公布的太陽光電設置併聯作業辦理統計表,台灣已裝設完成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到3.1 GW,而獲准施工的太陽光電案場裝置容量亦已達到3.5 GW以上。依據此趨勢,2019年底時,太陽光電裝置量可達到6.6 GW以上,提前達成原定2020年時的設置目標。

3. 忽略天然氣接收站的整體卸收規劃

BNEF於2016年9月分析時,台灣各類天然氣接受站的增加規劃,尚未進入環評程序。而依據目前所提出各類接收站新建與擴建計畫,即使將後續仍將面臨訴訟爭議的第三接收站易地而置,台灣在2025年時的供氣量可達到2,600萬噸以上,滿足燃氣占比提升至50%之需求。且截至今年9月為止,燃氣發電量占比已經由2015年的31%提升至35%,已逼近BNEF所提出的2025年占比僅能提升至37%之預測。

「以核養綠」比「非核減煤」空污PM2.5排放量多25%

「以核養綠」團隊,批評目前能源轉型倡議團體均引用過於樂觀的負載預測與用電量預測,論證能源轉型結構的可行性。然若引用「以核養綠」所提出2025年台灣供電量需達到3,000億度左右的預測,則在考慮現行離岸風力可達5.7 GW的條件下,2025年時的再生能源占比依舊可達到20%以上。而燃氣占比在考量設備使用率的條件下,占比可能僅能提升至45%左右,此燃煤占比約僅能降至33%,比以核養綠方提出的2025年時燃煤占比40%,還削減270億度左右的燃煤發電量,空污PM2.5排放量少25%。

顯見當前的非核減煤的政策方向,均可較以核養綠帶來更多的空污減量效益。

此外,「台灣可能未來面臨大缺電、甚至牽動經濟發展」,亦是以核養綠方最常訴求的假說。然而,即使是用電量飆升至以核養綠提出的用電高成長情境,在合理估算再生能源淨尖峰能力
台電現行估算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於尖峰用電時刻可提供發電能力時(既「淨尖峰能力」),則假設其當時可使用率為其裝置容量的20%以及6%。而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分析,太陽光電的淨尖峰能力為裝置容量的50%~80%。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指出風力發電的淨尖峰能力可達裝置容量的25%。顯著高於台電現行電源規劃時所採用的評估依據。
的條件下 ,台灣在2025年時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仍可達到15%以上。

但儘管如此,身為能源轉型的倡議者,我們也要再次強調面對台灣民眾對於空污、減碳與核災風險的三重關切,應推動「節能優先」、「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不讓全國用電過度飆升。因此,「縣市共推住商節電運動」、「工商用電大戶需量競價」,全民學習能源轉型,改變用電方式,讓全國用電增幅抑制至0.5%,不讓「節能減碳」淪為口號,都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政策之一。

政府擬定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計畫
以核不能養綠,還會「擋綠」

「以核養綠」團隊誇談台灣3座核電廠延役、重啟核四,讓台灣2025年核電占比達到20%,在此之前,是否應該先讓社會充分明瞭我們究竟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承擔多少風險?會不會2025年根本不可能達到20%核能?如果達不到,那麼其所主張的2025年40%燃煤、30%燃氣恐怕必須增加。若是如此,要讓哪一座燃煤電廠繼續燒煤?又會讓台灣的空污惡化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應該要說明清楚。

「以核養綠」主張再生能源尚未發展成熟之前,先用核能來供應電力,讓再生能源有更充分的時間去發展。乍聽之下有理,但公投主文中根本沒有綠能,提案方廖彥朋先生先前更明言,「核能就是綠能」,甚至提出希望台灣核電機組從現有6座擴充到20座,完全沒有提到要如何發展再生能源,如此矛盾的態度顯示出,以核養綠沒有「綠」、只是以核電發展為單一軸心的能源規畫。

事實上,核能不僅無法養綠,還會「擋綠」!因為風力與太陽光電具有間歇發電的特性,必須搭配可以快速升降載的電力、儲能或管理措施。然而,核能的特性卻是升降載非常緩慢,一旦發電就必須維持一定的發電量,根本無法配合再生能源進行調度。

缺乏彈性的核電,還會吃掉一定的電網容量,造成當太陽很大或風力很強,再生能源發電多的時候,反而會因為電網空間不足,而必須切斷再生能源,也因此限制了再生能源的發展。換句話說,核能不僅難以養綠,甚至是擋綠。

相反的,水力、燃氣、生質能、儲能設施等,才能有效配合再生能源調度,讓我們享受到最大量的再生能源。未來,隨著地熱、生質能的發電量越來越多,以及儲能設施的普及與效率提升,再加上更成熟的電力管理服務,就可以逐步取代天然氣發電,邁向100%再生能源。

歐洲科學家團隊也指出,100%再生能源是可能的,除了冰島已達到100%再生能源外,現在也有許多接近100%再生能源的小島。依據REN21網站發表的 〈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報告,目前已有57個國家提出達到電力100%再生能源的目標。

與其繼續投資核電,不如將資金與時間投資在再生能源與電網效益提升上。台灣不該再讓核能有機會繼續拖延、阻礙再生能源的發展。

美國將50萬年內有活動紀錄就算地震活動斷層

依據美國核管會規定,活動斷層8公里內不適合有核電廠。以核養綠團隊誤解美國所謂「活動斷層」是指台灣的「第一類活動斷層」,也就是1萬年內有錯動紀錄的斷層,因而宣稱核一、核二所依傍的山腳斷層,及核三廠的恆春斷層都不符美國定義。

實際上,美國將50萬年內有活動紀錄就算活動斷層,比台灣嚴格。日前560位學者聯署呼籲反對公投16案的記者會中,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也直指,山腳斷層在近9,000年內有3次錯動紀錄,恆春斷層更是在近1,380年內有活動過。

美國核管會雖未硬性規定活動斷層8公里內不能蓋核電廠,但也指出必須依據地質與斷層特性,提高耐震安全設計,顯然在活動斷層附近蓋核電廠,必須面臨極高的風險與成本。加州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離外海斷層約1公里,就因為延役的成本過高,已確定將在2025年除役。

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全民共享轉型利益

號稱「養綠」的團隊,卻對號稱要發展「10%綠能」始終避而不談、從正面提出對策,解方永遠只有「發展核電」,甚至從未曾到過嘉義布袋鹽田,僅憑網路上一張照片,就指控光電破壞水鳥棲地。

然而,「非核減煤」的環團們一直以來與農漁民、魚鳥生態並肩站在第一線,希望台灣不再依賴傳統核、煤,加入國際再生能源發展的行列,推促台灣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永續環境的能源,讓全民共享轉型利益。

中華鳥會、嘉義鳥會曾提出布袋鹽田的生態調查資料,排除了大部分生態敏感區,讓300多公頃的鹽田光電計畫,縮小至102公頃,高雄鳥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團體,至今仍持續與當地居民一起為光電計畫的生態保留區而努力,就為了讓光電的發展兼顧生態保護。推動「非核減煤」的環團,更不斷透過參與每項光電議題導引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不要依循傳統開發模式,而是納入更多在地居民的參與、建立更民主周延的審查程序,促進居民、農漁民、政府與綠能業者的對話,讓再生能源的發展符合社會公平與環境正義。

例如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東荒野保護協會與卡大地布部落站在一起,向台東縣政府施壓與溝通,要求光電計畫必須落實原住民知情同意權及濕地保護。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鳥會、黑琵學會、台灣濕盟也陪伴七股漁民向行政院與立法院陳情,促成和政府協商的平台,討論漁民工作權、區位審查、光電設置與回收規範、漁業產值等審查原則。

同時,推動「非核減煤」的環團也主張提高屋頂型太陽光電發展目標,降低地面型光電的開發壓力。因為政府當初以屋頂光電普及率僅15%來估算,這是明顯的低估,比日本的19%還低!

台灣使用核能已近40年了,再生能源始終發展不起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台灣社會一直沒有去辨識、去面對、去解決發展再生能源所遇到的真正挑戰。而這些才是再生能源能否發展成功的關鍵,解答絕對不是核能。

台灣已經走在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之路上了,而且成果可期,不該走回頭路。如果讓公投16案通過,反而讓政府有藉口脫鉤「非核家園」,倒退回擁抱核電、怠惰於發展綠能與節能的年代。台灣要創造能源轉型與環境永續、產業升級三贏的未來,以核養綠絕對是反其道而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