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以核養綠觀點:誰能讓能源轉型計畫真正實踐?
位於屏東縣恆春鎮的核三廠。(攝影/AFP PHOTO/Sam Yeh)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以核養綠公投」連署補件達到公投門檻,成為中選會公告的公投第16案,將與11月24日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及另9件公投案一併投票,正反意見的雙方已陸續完成4場公開辯論,今(21日)選前辯論最終回將登場,由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對陣反方代表、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正、反兩造主張的能源政策在實務面、風險面與價值觀上迥異,針對另一方論述的基礎、科學與事證也有諸多質疑,《報導者》接獲「以核養綠」公投小組及地球公民基金會雙方投書,完整並陳雙方的意見及對彼此的挑戰。

拜讀地球公民基金會於《報導者》的投書〈讓科學數據說話:以核養綠、非核減煤,誰能讓減污排碳少一點?〉一文,許多反對「以核養綠」公投的人以為,依照現在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可以「非核減煤」,能讓減污排碳的成效比「以核養綠」更少一點。但事實上,真的可以實踐嗎?

從去(2017)年跟2012年的發電配比來看,核電配比因為總發電量上升,以及有3部機組受到政治因素停機,所以從19%下降至8.3%。天然氣發電在去年已達接收站的接收上限量,所以上升幅度受到限制,再生能源上升的幅度還不如燃油發電,導致這5年來上升最多的是燃煤發電。

《彭博》(Bloomberg)有專文討論台灣2025非核政策,認為台灣2025是可以做到非核,但因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時程已延遲,再生能源在實際實行上有資金與技術等難題尚未克服,所以到時會更加依賴燃煤發電,發電配比應是燃煤54%;天然氣37%;再生能源9.5%,跟蔡政府規劃的配比有相當大的差距。

2012、2017年實際發電佔比及2025年發電配比預測差異
政府能源轉型計畫疑慮多

關鍵其實不是在核能有多好,而是在於「務實」兩個字。「能源問題就是國安問題、電力品質就是生活品質」,所以我們主張能源政策一定要先滿足電力供應與能源供應安全為優先,再來考量電價、減碳、減空汙等因素;最好的選擇,應是在乾淨的再生能源可以全面滿足用電需求前,必須退而求其次地選擇汙染較低的發電方式。但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是把2025非核家園放在第一順位,又不願承認非核會導致火力發電增加、漲電價、增碳、增空汙等,也無視眾專家的建言,最終結果就是能源轉型政策整個亂了套。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投書中覺得,蔡政府「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計畫沒有問題,忽視了眾多專家對蔡政府能源轉型計畫所提出的疑慮,以及此能源轉型計畫已經出錯的事實,仍能天真地認為蔡政府能源轉型計畫可以達標,才得出「非核減煤」比「以核養綠」更加能減污減碳的結論。

根據在去年11月由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自主持的「穩定供電策略記者會」上的簡報,可以看出蔡政府明顯低估尖峰負載的成長率。2017年是台灣缺電很嚴重的一年,台電為了讓企業減少用電,提供一度12塊的不用電獎勵,行政院還叫公家機關在下午1到3點最熱的時候關冷氣,所以2017年的尖峰負載成長很少。但蔡政府居然用2017年的尖峰負載成長去預測2018~2025年的尖峰負載,結果就出現2018年的尖峰負載實際值甚至比2019年的預測值還高,甚至直逼2020年預測值的荒謬結果。

政府對用電尖峰負載預測值與實際值的落差

筆者在記者會發表當天就馬上發現這個錯誤了,並投書媒體說賴清德院長的承諾一定會跳票,道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一般在預測用電成長率會參考過去長期的成長率,而非只看去年的成長率來做預測,而台灣過去10年的尖峰負載成長率是2%出頭,遠高於去年的成長率。果不其然,賴清德院長在記者會上誓言旦旦說今年的備轉容量率不靠重啟核電機組就可以維持在6%以上,但隨著今(2018)年6月初的核二2號機重啟,就宣告賴清德院長的支票如筆者預測地跳票了。

在2018年的尖峰負載成長實際值為118萬瓩,比預測值37.8萬瓩多出80.2萬瓩,「其成長值是蔡政府預測的3倍多」,還好就是靠著有近百萬瓩的核二2號機補足了預測錯誤的缺額。可從下面的圖更進一步看出重啟核二2號機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核二2號機,今年至10月的供電警戒(備轉容量率小於6%)天數會從29天暴增到113天。

2018年1-10月有無核二2號機的供電狀況差異

地球公民基金會計算蔡政府「非核減煤」的規劃比「以核養綠」更加能減污減碳的前題是,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可以達標;但是今年的目標就已經跳票了,也不見有任何修正,所以計算出的更能減污減碳結果,也淪為遙不可及的遐想。

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是,今天夏天有核二2號機可以救援,以後還有什麼機組可以救援?別忘了,台積電在2020年有5奈米新廠將啟用,預測此廠用電需求是72萬瓩,但是蔡政府預測2021年的尖峰負載只成長52.7萬瓩,也就是完全忽略台積電5奈米新廠的用電需求。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專家和國內外企業(註)都不相信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能完全達成,並擔心台灣未來還是有缺電危機的原因之一。
到2025年的燃煤裝置容量是不減反增

反核人士另一個論點是依照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到2025年的燃煤佔比會降至30%(現在隨著停建深澳電廠又進一步降到30%以下),又說去年空汙季的天然氣發電已超越燃煤發電。但這是把汽電共生和燃煤發電分開來看的結果,但台灣的汽電共生廠主要就是燒燃煤來發電,所以依照能源局的統計資料,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的燃煤佔比應是44.3%,並非反核人士說的已經降到33.1%。

另外從賴清德「穩定供電策略記者會」上的簡報,也可以看出到2025年的時候,燃煤發電的裝置容量並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的(把深澳電廠的60萬瓩扣掉仍是增加),只是燃氣發電大幅增加,讓燃煤發電在比例上看起來降低了。

政府2017-2025年預估的燃煤與燃氣發電淨累計增量

蔡政府和反核人士的解釋是,到時會把燃煤機組轉為備用,所以燃煤發電量可從現在的47%降低到30%以下。但如果真的可以降低這麼多,為何不直接把舊的燃煤機組除役呢?是不是害怕新的天然氣接收站的完工時間已經延期,規劃這麼多天然氣機組也無氣可燒?到時就如同《彭博》所預測的,會更加依賴燃煤發電。

每增加一度核能發電,就是減少一度火力發電

核能發電是用來取代火力發電,這是基本常識,全世界使用核能發電的國家也是如此規劃,連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主任都在11月舉辦的可持續發展能源國際論壇部長級會議上公開表示:「因為氣候變遷,替代產生碳排與空氣污染的化石燃料是最重要的課題,所以希望世界各國『重新審視核能』。」

另外,美國NASA的頂尖專家曾發表論文到國際知名《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表示「核能發電已經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核能發電在60年的歷史中造成約5,000人死亡(包含三大核災),但如果核能發電不曾問世,全由火力發電來取代之,會多造成上百萬的死亡人數,絕大多數來自空汙。

「以核養綠」是希望再生能源能成為真正的綠能

許多人以為再生能源就等於綠能,其實綠能是指對生態友善或影響較小的能源,如果再生能源在生產期間、裝置過程或廢棄物會造成污染或傷害環境,那有什麼資格稱為綠能?

但是蔡政府急著在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20%的目標,完全不顧對生態友善的大原則,例如桃園台東嘉義各地都出現為了建置太陽能板而破壞生態的新聞;還有台灣太陽能大廠為了省錢,非法亂倒有毒廢棄物而污染環境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請問這種再生能源有資格被稱為綠能嗎?

所以「以核養綠」是希望發展再生能源穩扎穩打,不要用驗苗助長的方式,只顧衝目標而傷害並犧牲台灣美好的生態環境,讓再生能源能成為真正的綠能。這樣的主張,怎麼能說是在阻擋綠能呢?

防震、燃料池問題是老梗了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投書,還講了他們覺得許多台灣核電廠不安全的問題,但如果這些問題為真,那應該是去跟蔡政府的原能會反映,要求現在就該關掉全部的核電廠,而不是等到2025年之後才關。

實際上,依照法令核電廠是不得緊鄰第一類活動斷層(一萬年內曾活動),台灣3座核電廠緊鄰的活動斷層皆非第一類活動斷層,而且也依據該斷層如果發生最大規模地震的情況做出防震評估,結果是仍有相當的安全餘裕。至於美國的法規部分,反核人士說美國的活動斷層是指10萬年內未活動,台灣核電廠都不符合美國法規要求,但筆者去看美國核管會(NRC)的法規是說,「建議」核電廠附近不要有活動斷層,並不是強制規定,如果附近有活動斷層,那就是做好防震工作即可。

原能會也曾邀請歐盟專家小組來台進行核電廠壓力測試,報告中指出沒發現任何需要立即停機的缺點,並給予台灣核電廠整體很高的評價;但有建議要繼續注意有無新的斷層資料,並隨之做出加強。這部分台灣也有做到,台灣三座核電廠都做過耐震補強作業並提高抗震係數。

在地球公民基金會批評用過燃料池爆滿的方面,這完全是政治問題而非技術問題。台電已經做好把用過燃料棒移出用過燃料池的準備工作,而且是比起繼續放在用過燃料池是更加安全,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福島核災中移出用過燃料池的用過燃料,放在金屬護箱內,經歷大地震與被十幾公尺的海嘯所襲擊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以核養綠」公投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政治不要再霸凌專業了,明明有更安全的貯存方式,卻因政治因素卡住無法啟用,這對核能安全有何益處? 反核人士常說核能安全,但實際上的作為卻是在危害核能安全。

另外諷刺的一點是,反核人士常常拿用過燃料池爆滿來說不安全,應該要把核電廠關掉。但事實上,台電修改用過燃料池上方裝載池的計畫反而拿到了2017年亞洲電力獎(Asian Power Award 2017)「Nuclear Power Project of the Year」金牌獎,這是給台電努力對抗政治干預,讓核電廠得以繼續運轉的最大肯定。

至於地球公民基金會說核四還沒蓋完,也沒做完所有的安全審查,但這跟擁核人士希望核四未來可以商轉毫不衝突。核四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通過安全測試然後商轉,擁核人士當然是尊重專業,不會要求核四沒有通過安全測試就商轉。

而且,國際間也有核電廠建到一半封存、起封後繼續建完、完成所有安全測試然後商轉的實際案例(註)
美國Watts Bar 二號機1973年動工,建到一半被封存,到了2016年才建好開始商轉,從起建到商轉歷經43年。結果,在2018年獲得《Power Magazine》評選的年度電廠。因為工程界反而佩服這座核電機組興建這麼久,中間碰到這麼多風風雨雨,最後還可以完成所有安全測試,然後成功重啟,商轉後也沒發生問題,所以評選這座興建43年的美國Watts Bar二號機為年度電廠。
,沒道理現在就說核四以後沒辦法商轉。
對計算輻射擴散程式、核電廠老化的誤解

地球公民基金會拿莊秉潔教授的研究,來說明台灣核電廠發生核災的輻射影響很嚴重,但此研究是用「計算空汙的程式去計算輻射擴散」,實際上計算輻射擴散有其專門的程式,因為空汙和輻射擴散的計算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原能會前主委蔡春鴻也曾說:「這個計算空汙的程式沒有得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核能管制單位的認證並使用之。」而且筆者還很認真去查過國際期刊系統,發現全世界除了莊秉潔教授,只有另外一個澳洲學者用該程式去計算核災的輻射影響然後投稿到國際期刊上,但這位澳洲學者的結論是:「用這程式計算福島核災的輻射影響,跟實際所測量到的輻射擴散分布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此程式要拿來計算核災的輻射影響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因此,要討論發生核災的影響,筆者建議拿國際認證的計算輻射擴散程式及方法論來討論比較好。

最後講核電機組老化事件連連,地球公民基金會犯得最大錯誤是覺得核電廠的設計年限是40年,事實上40年的時間是第一張運轉執照的使用期限,就像大家的汽機車行照一樣,到某個期限就要去做排氣等檢驗並更新,而不是行照到期就代表你的汽機車設計年限到了,會爆炸而要立刻換車。

從核電廠的設計有許多種類型的角度來看,一律限制使用年限為40年並不合理。再從國際上的情況來看,目前全世界已經有95座核能機組運轉時間超過40年,美國甚至有核能機組已經準備著手研議要延役到80年的申請。所以核電廠的設計年限絕對不是40年。核電廠在運轉期間中,會不斷更新零件或設備,並定期維護保養,做出可否繼續運轉的評估。國際上核電廠除役,大多數是繼續更換零件或設備不符合經濟效益而除役,不是因為不安全不能繼續運轉下去而除役。

然後說到老化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拿出的數據是「過去30年間3座核電廠共有493筆違規事件,近16年間就發生164起異常事件、26次急停」,這筆者還真的看不出跟核電機組老化有何關連?

百分之百完美不會發生事件或失誤的機械和人員是不存在的,所以任何機械與人員操作在設計上都是允許事件或失誤的發生,然後藉由安全裝置或備用設備來讓事故或失誤的影響降低。因此單看核電廠有無發生過事件是無法判斷其好壞,要看發生事件的影響性以及數量多寡才能做出客觀的評論。

先從事件影響性來看,影響性大小可依照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來做判斷,因為核電廠運轉維護是非常嚴謹在看待,所以很多小事情都會被當作事件來看待,但實際上絕大部份是屬於沒有安全性危害的事件的0級事故。而台灣近16年來164起異常事件中有163件是0級事故,只有發生過一起1級事故。因為核電廠聯外電網是兩迴路設計,一個迴路平常使用,一個迴路是備用(註:不是所有電廠都是兩迴路設計,例如大潭電廠只有單迴路),但是有次台電人員在維修完忘記把備用迴路打開,讓核電廠剩下單迴路,所以此事件這是屬於1級事故中的「安全系統出小差錯,但還有相當深的剩餘防禦縱深」。

再從事件次數多寡來看,筆者拿核能大國法國來做相比較,法國75%電力來源來自核電,境內有58部核能機組,根據法國核能安全署(ASN)公布的2013年法國核安報告,在2013年的核電廠事故共817件,其中有82件屬於1級事故,1件屬於較嚴重的2級事故;而報告結論是與2012年的830件相比略少,所以整體來說還算令人滿意。由此可知,台灣跟法國相比,發生事件以及事件影響性的次數都是少非常多。

其他燃料匣把手斷裂等例子也跟核電廠老化無關,因為燃料匣使用時間都是3~4年,之後就會換新的燃料匣,而且燃料匣廠商也承認把手斷裂是他們在製作時的失誤,並因此賠錢給台電公司,筆者真的不知道為何地球公民基金會覺得這是電廠老化害的。

實際上,無論核能還是火力等發電機組,要觀看其績效或老化與否,都是有國際公認的指標數據可以看出的。大家可以去國際原子能總署網頁上看到有列出3項指標性的數據,機組效能因子(Unit Capability Factor)、能源可用率(Energy Availability)和非計劃性效能損失(Unplanned Capability Loss),台灣近3年這3項數據分別為84.5%、84.1%和2.7%,皆優於世界平均的77.8%、76.7%和5.9%。

要再次強調,這些指標數據是國際公認的績效指標,筆者參加國際性核安會議時,台灣代表就曾秀這3項指標數據給世界各國核安專家看,代表這是台灣核電廠運轉績效良好的證明。而且歐洲的核能專家也在演講時自豪地說,他所在核電廠因為機組效能因子在90%以上,所以拿到年度歐洲最佳核電廠獎。日本九州電力公司也說,為什麼九州的核電廠是全日本第一個通過新核安標準並重啟的,原因之一就是九州核電廠的機組效能因子是全日本最高的,他們的核電廠運轉績效是全日本最好的。

2025非核不是做不到,是做到後會大有問題

綜合各專家、國內外商會與專業媒體的警訊,他們不是認為2025非核家園「做不到」,而是做到後,會大有問題!因為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並不務實,天真地以為再生能源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燃煤30%、天然氣50%、再生能源20%的目標一定達不到,所以到時反而會造成缺電、漲電價、弱化國家能源安全、更加依賴燃煤發電等問題。

「以核養綠」公投小組決定把蔡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源頭,也就是「2025非核家園」這緊箍咒拿掉。如果到2025年出現的能源結構是較接近《彭博》的預測,而台灣核電廠全部已廢除,到時發生上述大家所擔憂的問題時,豈不是連找救兵都找不到。為何不考慮在再生能源未穩定且能獨當一面之前,留下核電當救兵?

所以也有許多本來是反核的人士或環保團體來支持「以核養綠」公投,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能源轉型太急促,會讓再生能源變為傷害生態的兇手,且不能滿足穩定供電與能源供應安全的話,就應該要把非核家園的期程再拉長到2025年之後,「以核養綠」公投是幫助台灣的能源轉型政策更加有彈性。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