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藥癮治療性社區──在這裡,生活即治療
茄荖山莊的交誼廳內,一位住民獨自對著牆上的標語擊球。(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監獄中每2名收容人,就有1人因毒品案件入獄,伴隨高達5成的毒品案件再犯率,許多藥癮者反覆入監,長期脫離正常生活,欠缺重返社會的一技之長。除了戒癮門診、替代療法、短期住院戒癮,長住型的治療性社區(Therapeutic Community)也是藥癮治療選項之一,透過醫療、心理、社會、職業多重面向介入,讓所有生活環節都具治療意義。

這套亟需專業人力、資源、時間慢磨的療程,以往除了宗教團體以福音戒毒為基礎的戒毒村,唯一的公辦治療性社區只有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的「茄荖山莊」,直到2019年,政府因「新世代反毒策略」納入更多民間團體參與。《報導者》走進治療性社區,看見這段既是「治療」,也是「自瞭」的歷程。

晨曦剛把菜園曬暖,10多位在茄荖山莊戒癮的「居民」拎著水桶與農具,在南瓜與秋葵旁澆水施肥,每列蔬菜前都插著負責居民的名牌,幾位早起的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簡稱草療)員工已備妥提袋,準備向「居民」購買無毒蔬果。

茄荖山莊輔導員宸哥(化名)撥開一處棚架下的雜草,再望向隔壁結出漂亮花蕾的青花椰,「從一個人照顧的農作物,就能看出他的心理狀態。心不在這,連除草都懶;穩定下來後,就會想著要怎麼把菜種好。」逃避現實是藥癮者常見症狀,宸哥說,當一個人在意的是活物而非藥物,代表對生活產生現實感,是茄荖山莊居民們復元的關鍵一步。

山莊的三餐由居民自炊,一些食材就來自這片菜園,其餘賣給草療員工挹注公基金。對部分長期買賣毒品或在不法行業賺快錢的居民而言,「自產自銷」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有人不知如何開口兜售,有的會鳩佔鵲巢別人的收成,這時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會介入,為他們重建生活能力與正確價值觀的時機。

戒癮治療,就在這些生活細節裡。

台灣第一個公辦治療性社區在草屯:茄荖山莊
Fill 1
緊鄰草療的茄荖山莊,前身是台中監獄草屯分監。(攝影/楊子磊)
緊鄰草療的茄荖山莊,前身是台中監獄草屯分監。(攝影/楊子磊)

2006年,台灣的反毒策略參照國際趨勢,導入減害與治療的戒癮概念。除了推動美沙冬替代治療,也引入美國行之有年的治療性社區,秉持「全人改變」的治療哲學,期望個案不只停止用藥,還要具備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與技巧,最終內化在治療性社區學到的生活方式,維持終生無毒的生活。

隔年,草療承辦國內第一個設置在醫療體系下的公辦戒癮社區「茄荖山莊」,收治15到70歲、有戒除藥、酒癮需求者
個案入住前皆會經草療醫療團隊評估,排除有自殺史、縱火史、嚴重暴力傾向或反社會人格,以及嚴重思覺失調病人。
。原只收治男性,滿床為30人,2021年增開30張女性床位。

「取名『山莊』,是希望人家以為這裡是民宿。當地人起初難免排斥,山莊居民收假時還曾被計程車拒載,」從茄荖山莊草創時就加入、被大家喚作「莊主」的草療職能治療師黃耀興說,後來因為山莊衍生很多在地消費,把經濟利益分配到草屯菜市場,才少了反對聲音。

緊鄰草療的茄荖山莊,前身是台中監獄草屯分監,曾經的鐵牢籠改頭換面,空間粉刷成大地色系、鋪上木地板,淡化監獄格局的森冷感。取代戒護人員的是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等草療的醫事人員以及社工,還常看到草療成癮治療科主任黃介良往返醫院與山莊,解決居民疑難雜症的忙碌身影。

這裡是戒癮醫療體系的最後一線,居民7成由法院、地檢署轉介,3成不是在監獄、勒戒所或戒癮門診來回多年無效,就是被無計可施的家人帶來,「病得夠重才會來到這裡,」黃介良說。

山莊專業資源完備,還免收住宿與治療費,不過主動登門求助者有限,疫情期間更空下大半床位。「(成癮)物質帶來的快樂太高,幾乎沒人自願戒除,」黃介良分析,就算接受治療,病人也想自由待在社區。山莊當然期待戒癮動機強的個案,但實際到來的居民,多數是被轉介而來,心態上幾乎是被動的。

是獎勵也是治療的晉階制度,盼讓居民從規範內化生活規律
Fill 1
相較於強調不憑己力、以信仰為主軸的福音戒毒,藥癮治療性社區秉持「全人改變」的治療哲學,期待個案能內化在社區學到的生活方式與技巧,維持無毒生活。圖為茄荖山莊住民正在準備午餐。(攝影/楊子磊)
相較於強調不憑己力、以信仰為主軸的福音戒毒,藥癮治療性社區秉持「全人改變」的治療哲學,期待個案能內化在社區學到的生活方式與技巧,維持無毒生活。圖為茄荖山莊住民正在準備午餐。(攝影/楊子磊)

對18歲的Alex(化名)來說,入住山莊是走投無路下的唯一解。曾是運動健將、當過學校籃球隊長的他,在重度使用毒咖啡包2年後,雙頰凹陷、暴躁、斷片、神智錯亂,失去家人信任,連毒友都彼此猜忌不歡而散。

「我什麼都沒有了。」

Alex的父親好賭,家裡氣氛不佳,他在陣頭找到歸屬感。雖明白賭博不好,回神卻發現已耽溺其中,從撲克牌、麻將玩到博弈網站,沒錢就向溺愛他的阿媽伸手。錢來得容易,一注幾萬元都無感,但輸了難免心情差,就尋求物質解套。

眾賭友起初一起吸笑氣,某次貨遲遲不來,有人掏出咖啡包,拍胸脯保證不會上癮,「裡面不知道摻了什麼,我們一喝,茫了3、4天。」

從賭到毒,Alex陷落得很快,一週至少喝3天毒咖啡,有錢就補貨。父親怕他暴斃,報警抓人,但他一離開少年觀護所就復用,生活圈都是「咖啡」同好,直到少保官將他轉介到山莊
近年對觸法少年的司法處遇採教育、輔導先行,當藥癮少年在社區治療的成效不佳,法官或少保官通常傾向再給一次機會,例如協助轉介到茄荖山莊等居住型機構,若治療見效,即裁定回社區保護管束,而非司法體系的矯正學校,因此來山莊戒除藥癮的青少年比例大幅攀升。
「我從前都是用錢讓人看得起我,剛進山莊很不適應,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Alex起初偷偷跟成年的居民買菸
由於夾帶菸品問題難以管理,且造成工作人員與居民諜對諜,茄荖山莊允許成年居民抽菸,每週最多4包,未成年居民禁止。但山莊鼓勵戒菸,順利戒菸者有助於晉級,能更早離開山莊。
,買貴被佔便宜也無所謂。不久,他被發現夾帶菸品,懲罰降級,「我很想趕快晉階離開,一被退階,心態就崩了,開始擺爛。」

Alex說的「晉階」是茄荖山莊特殊的制度設計。為了讓居民的心態自被動化為主動,山莊建立了「居民晉階制度」,這是復健治療的一環,級數從C一直往上爬升至A。新居民從C0級開始,在輔導員與醫療人員協助下融入山莊作息、規範,引導運用同儕、開會等團體力量解決困難。級別隨著居民的表現與穩定度提升,到C6級,居民已產生自覺,接受藥癮等自身問題,斷絕用藥習性。

居民若晉階到B級,就成為幹部,需維持山莊運作、建立模範,也有出莊執行公務與每週數小時的外出休假。到等級最高的A級,白天可離莊上學、職訓或工作,為復歸社會做準備。

黃耀興表示,相較福音戒毒強調不憑己力
不憑己力,只信靠耶穌與禱告,是福音戒毒的信念。
,以信仰為軸心、「由內而外」的治療模式,山莊是「由外而內」,從遵循山莊生活守則開始,逐步內化生活規律與正確價值觀。當住民逐漸穩重、能同理他人,代表大腦前額葉主管理性的區域已開始脫離毒品綁架。

他指出,當幹部是晉階制度的重要階段,許多藥癮者有說一套做一套的問題,當幹部能考驗他們能否知行合一,不是只附和治療師講的話。幹部能獲得榮譽感與成就感,也得以身作則,內化習得的正向觀念,成為維持離莊後正常生活的基礎。

多數戒毒村以過來人作為工作人員主力,他們能對戒癮者心路歷程感同身受。黃耀興說,居民幹部也有過來人的類似意義,近年則開始將「畢業」的居民納入團隊,宸哥就是其中之一。而從草療來協助的醫事人員,也會特別注意自身言行,避免說一套做一套,因為得到藥癮者的認同是促成改變的關鍵

練習建構「沒有毒品」的正常生活
Fill 1
茄荖山莊住民於每天清晨、傍晚時都會參與農務工作。思考如何把菜種好,也是培養生活現實感的治療環節之一。(攝影/楊子磊)
茄荖山莊住民於每天清晨、傍晚時都會參與農務工作。思考如何把菜種好,也是培養生活現實感的治療環節之一。(攝影/楊子磊)

黃耀興分析,山莊居民的共通議題有3種:人際界線不清、低自尊、欠缺人際互動技巧。有些是藥癮者的個性使然,有些是與用藥文化的交互作用。

例如藥癮者常會共用藥物,彼此支援金錢或毒品。「這對他們來說叫道義: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知道幫這種忙不對,仍無法拒絕,甚至覺得拒絕就是冒犯。」

自尊心低落,最常展現在各種「對方看不起我」、「家人不信任我」的言語或肢體衝突。用藥易導致衝動控制缺損,人際互動經常成為藥癮者的挫折與壓力源,他們變得自卑,看不起別人,也看不起自己。這些負向情緒,都與藥癮復發直接相關。

因此山莊的治療重點,是為居民重建正確的生活與認知、學習社會適應技巧。這是黃耀興身為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也是工作人員的日常,引導居民透過壓力調適團體、技訓、戒癮12法則導讀、寫日記,以及維持社區運作與交際技能的活動,例如種菜、煮飯、打球等,練習沒有毒品後該怎麼生活。

他們也協助住民「建立界線」,像是沐浴乳不能互借、進辦公室要敲門等等。並訓練住民尊重自己與他人,找到存在價值,不再自卑;學習溝通與衝動控制,則有助建立正常人際關係。

「居民是這裡的主體,作息都是一起的,」黃耀興比喻,成癮者也是障礙者
從成癮醫學角度,藥物濫用(Drug Use Disorder)也是物質使用障礙症(Substance Use Disorders,簡稱SUD)的一環。
,讓他們變好的輔具就是「人」。雖然內在改變難以量化,但當他們展現的外在能力愈好,離莊後就愈能克服復發。

多數戒癮機構強調家庭對成癮者提供支持力量,不過茄荖山莊更重視居民的自立能力,尤其是他們發現不乏成癮者來自失能、甚至家人也在用藥的家庭。「當你無法改變家人,改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黃耀興說。

從覺察開始,500位居民在山莊走上復元路
Fill 1
「覺察」是藥癮者邁向復元的關鍵。(攝影/楊子磊)
「覺察」是藥癮者邁向復元的關鍵。(攝影/楊子磊)

或許是同儕的成長激起Alex不服輸的念頭,也明白擺爛只會離渴望的自由愈來愈遠,入住山莊第5個月,他開始反思用藥的日子。

「從前的我總覺得能控制自己,想戒就戒,這都是合理化用藥的藉口。」

「我不會上癮」、「我沒有成癮」,是眾多用藥者的典型思維。「覺察」是成癮者的復元開端,也是在山莊最重要的訓練,除了反省自己,還得思考自身行為與他人、環境之間的關係。

「你們覺得藥癮者會玩麻將還是十八仔
擲骰子與莊家比點數大小的賭博遊戲。
?」黃耀興說,多數藥癮者選擇後者,因為不必思考。居民總說在山莊最累的事,就是被要求要想事情,但有描述就有覺察,代表腦部功能重啟,改變習於逃避問題的迴路,自省改善。

浮現覺察念頭,是Alex接受山莊守則的開始。他漸漸習慣早起務農,參加山莊職訓,報考烘焙丙級證照。一次意料外的晉級讓他獲得幹部資格,自身改變被看見,對他來說是關鍵性的鼓舞。

不料他在農曆年前夕失控與居民打架,渴望許久的年假沒了。這次闖禍,他選擇自我反省,「有錯就要承擔。」

負向事件是凸顯問題的鑰匙,山莊有套由居民和幹部執行的衝突處理SOP(標準作業流程),工作人員則負責接住當事人的情緒,鼓勵他們表達生氣的原因與感受。透過團體討論,讓習慣以拳頭代替溝通、以藥物逃避壞情緒的居民,學習情緒管理。身為山莊戒癮過來人的宸哥指出,無論住民的用藥類型如何變化,復元的機轉大致相仿:

「學會察覺問題、調適壓力,出去就不會想毒品了。」

但這段從復元到復歸的時間要多久呢?

茄荖山莊的經驗是,從居民自我覺察到重建正常生活的療程約需1年。Alex則是在1年3個月後順利離莊、擔任水電學徒。他最近的快樂來自師傅放手讓他安裝插座,休閒是打電動和追劇,用藥時期的朋友不再聯絡,「很樸實,很好。」

成立至今,茄荖山莊已協助500多位像Alex這樣的戒癮者走上復元路,並決定從2021年起擴大服務女性藥癮者。

擴大服務女性藥癮者,異性互動有「正面效果」
Fill 1
茄荖山莊從2021年起服務女性藥癮者,男女居民共同參與部分課程或團體,帶來不同的觀點與思維刺激。圖為山莊的中餐職訓課。(攝影/楊子磊)
茄荖山莊從2021年起服務女性藥癮者,男女居民共同參與部分課程或團體,帶來不同的觀點與思維刺激。圖為山莊的中餐職訓課。(攝影/楊子磊)

女性藥癮者常見創傷、情緒議題、憂鬱症等共病,也較男性容易自傷,但國內除了個位數的中途之家,幾乎沒有專門針對女性的住宿型戒癮處所,這是茄荖山莊決定成為國內第一個男女皆收的醫療模式藥癮治療性社區的原因。

(延伸閱讀:〈以藥找愛,讓她們踏上「成魔之路」──女性藥癮者的生命難題〉

與戒毒村將異性藥癮者區隔兩地戒癮不同,茄荖山莊的男、女居民分處同棟建築的1、2樓,從中庭天井就能看見彼此,也會一起上戒癮團體、中餐烹調等課程,但相較男性,女性藥癮者有更高比重的創傷團體等心理治療。

異性處在同棟空間戒癮,不擔心管理問題?黃介良認為居民互動在所難免。

「就算在這階段把男女分開,他們終究會面對外面社會的異質化環境。從居民回饋來看,在一些團體中,異性一起上課,會帶來不同的觀點與思維刺激,有正面效果。」
山莊之外,5所民間機構也開辦治療性社區
2019年,衛福部配合行政院新世代反毒策略,在茄荖山莊之外,擴大補助5處民間機構
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公布,2022年受補助的治療性社區名單中,除草療之外,還有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財團法人屏東縣私立基督教沐恩之家、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輔導中心、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以及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等5處民間機構。
每年各1,500萬元辦理藥癮治療性社區。有些社區秉持福音戒癮信念,強調以信仰為核心的內在復元力,也有透過農務勞動搭配身心靈課程,建構正向自我價值與工作功能。

無論從醫療、社會復健或靈性出發,「生活即治療」與促進自我覺察都是社區的運作主軸。透過治療性社區「朝露農場」服務藥癮與愛滋感染者的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即為治療性社區的共通性下了精準註腳「不只是治療,更是自療(自我療癒),甚至是自瞭的學習及成長歷程。」

5處民間機構都投入戒癮工作多年,卻不見得有辦理長住型社區的經驗。如何運用既有資源,因地制宜建構符合戒癮者需求的社區,是一大挑戰。

位在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2段,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簡稱利伯他茲)的「社企一條街」就傍著木柵鬧區的車水馬龍,短短數百公尺,從辦公室到更生人實習的餐廳、咖啡店、烘焙坊一應俱全,北台灣唯一的治療性社區也隱身其中。

為遠離復發誘惑,多數治療性社區地處偏遠,唯有這裡,門一開就是大馬路。利伯他茲諮商心理師鄒佩璇說明:

「他們終究會回到社區面對誘惑,因此我們提供一個正常化、與他們原生環境差異不大的地方。」
與花花世界僅一牆之隔
Fill 1
利伯他茲的「社企一條街」就位在木柵鬧區,短短數百公尺,涵蓋辦公室到更生人實習的餐廳、咖啡店、烘焙坊,以及北台灣唯一的治療性社區。(攝影/楊子磊)
利伯他茲的「社企一條街」就位在木柵鬧區,短短數百公尺,涵蓋辦公室到更生人實習的餐廳、咖啡店、烘焙坊,以及北台灣唯一的治療性社區。(攝影/楊子磊)

利伯他茲治療性社區只收男性,成人21床,青少年4床。團隊包括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藥癮過來人擔任的種子教師等,由成癮醫療資歷豐富的雙和醫院身心科兼任主治醫師束連文擔任計畫主持人。居民須自理環境、自炊三餐,也和茄荖山莊一樣採晉級制,表現穩定可擔任幹部。

「專業工作者維持軟硬體與課程,但真正運行社區的是同學,」鄒佩璇以「共事」形容雙方的關係。

被稱作「同學」的居民,目標是在社區至少居住1年,療程涵蓋壓力調適、運動治療、個別會談,也有藥酒癮團體與宗教團體提供的支持服務,並於每週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治療失眠、憂鬱等藥癮共病。就業輔導是利伯他茲的強項,週間會安排居民到利伯他茲的社會企業幫忙,在他們離開社區前,則會媒合職訓或友善企業實習。

畢竟社區與花花世界只有一牆之隔,社區管理與規則的建立,讓共事雙方歷經一段磨合期。直到現在,仍有同學的朋友會將酒或香菸
利伯他茲治療性社區內不可飲酒、吃檳榔,可以抽菸,但根數有管控,每人每天限制8根,少抽可加分晉級。
等扔進後院,讓工作人員很頭痛;也偶爾有同學在起爭執時奪門而出,直接被朋友載走。「錢與證件都由社區保管,沒有這些,他們通常一天內就會回來,只要在24小時內返區,就會在適當處遇後讓他們重新來過,」鄒佩璇說。

想抵擋近在眼前的誘惑,得擁有更大的戒癮決心與意志力。鄒佩璇發現,社區的青少年個案多由法院轉介,心態不情願,效果相對有限。成年個案均齡35歲,走過大風大浪,想脫離毒海浮沉循環,加上評估入住時以意願為首要考量,穩定性與戒癮動機普遍較強,43歲的阿立(化名)就是一例。

為女兒開始戒癮,「慢慢來,只要把今天過得比昨天好」
Fill 1
當年7歲女兒的一句話,成為利伯他茲住民阿立(化名)的戒癮契機。踏上復元之路的他目前在社區擔任兼職,也想考社工系。(攝影/楊子磊)
當年7歲女兒的一句話,成為利伯他茲住民阿立(化名)的戒癮契機。踏上復元之路的他目前在社區擔任兼職,也想考社工系。(攝影/楊子磊)

父母離異後,阿立一邊上學,一邊照顧罹患糖尿病的爸爸。他13歲進賭場上班,白天上學,晚上靠安非他命提神,從晚上11點工作到天亮。一個孩子勢單力孤,決定加入幫派找靠山,應酬時得幫大哥擋酒。

觸犯《懲治盜匪條例》(註)
此條例已在2002年廢止。
被捕時,他還未成年,逃過死刑。入監4年,認識的幫派分子認為他靈巧能幹,介紹他出獄後到酒店當圍事,還牽線讓他跟搖頭丸工廠拿貨,一轉手暴利20倍。他不忘留一些給自己下班助興,high到睡不著就打一針海洛因,起床再喝杯回魂酒。清醒或迷茫,全由他自己當「藥師」調整劑量。

32歲那年,某天他酒喝太急,竟嗆出一口血,緊接著血便、黃疸,送醫發現胰臟嚴重發炎,醫師評估只能再活2週。他想起那年過年,失望透頂的母親告訴他,「你死一死,對我就是最大的孝順。」那天到加護病房探望的7歲女兒卻說,「我不喜歡你,但不希望你死掉。」

「我覺得死了也好,但想看到女兒結婚再走,」女兒的願望成真,他逃過鬼門關,輾轉到2個戒毒村戒癮,「福音戒毒講的創造論,跟我學的進化論衝突,加上和工作人員起爭執⋯⋯我一離村馬上復用。」

最後,身上的錢只夠他酗米酒。財團法人台灣更生保護協會將他轉介到利伯他茲找工作,他覺得再不戒癮就沒救,決定先進治療性社區,結果第一天就偷偷喝酒。愈想表現,壓力愈大,癮頭反覆復發到讓他絕望。

「社區主任只問我一個問題:『辛苦戒癮這麼多年,是為了什麼?』」加倍關心而非責備,是阿立啟動覺察的轉機:

「我到這裡才知道成癮是一種病,要靠大家的力量一起面對、與它共處。醫師鼓勵我慢慢來,只要把今天過得比昨天好。」

醫療與同儕陪伴雙管齊下,他對酒精與藥物的渴求開始消退,與家人的關係也不像從前緊繃。「我還沒完全脫癮,但去年回家過年,看到酒已經不想喝,我媽很驚訝。」在高中熱舞社成員女兒的眼中,他終於不再是那個討厭的爸爸,父女一起聊跳舞,他還想教女兒鋼琴與薩克斯風。

居住2年後,阿立擔任社區的兼職值班人員,盼取得高職同等學歷後報考社工系,留下來陪伴同學。

鄒佩璇建議,過來人是很有潛力的陪伴者,除了循升學管道,美國也有「復元教練」,過來人能經上課、實習取得專業證照,台灣可以參考。

社區治療仍採無強制性轉介,多元戒癮模式待重視

長住型社區要住多久才有療效?根據行為改變技術理論,成癮者脫離藥物6個月,始進入「維持期」,能開始重塑生活。《報導者》採訪離開社區後維持不用藥的個案,平均在社區居住1年以上。

「住愈久,療效愈好,」黃耀興以茄荖山莊為例,居住日數小於90天,一年內再犯率
再犯毒品案被捕的比例。
平均22%、工作率40%;大於90天,一年內再犯率平均12%、工作率63%──成效與英國的治療性社區相當,但較美國低
根據Michael Gossop於1999年的研究,英國治療性社區的再犯率為29%;De Leon於2006年的研究,美國治療性社區的再犯率為49%。
。近年茄荖山莊青少年居民增加,穩定性較差,加上居住天數減少、離莊後多有家人經濟支持不需工作,維持戒毒生活比率
茄荖山莊會在居民離莊後進行1年的後續追蹤,由於無法透過驗尿等客觀監測方式確認是否復發,因此以就業與否作為「維持戒毒生活比率」的指標。
隨之下降。
「戒癮很難一次成功,就算治療的結果是復發,也必須被接受。」

黃耀興說,雖然社會對戒癮治療的期待是「終生戒毒」,但光是個案入住社區,就能降低毒品犯罪衍伸的社會成本。後續追蹤結果則顯示,曾在社區治療的居民,就算復發,也能在初期就覺察並求助。

不過,台灣的司法目前無法裁定個案進入社區治療,只能採無強制性質的轉介,加上藥癮者主動接受治療比例低,治療性社區難以發揮最大效能。黃耀興建議參考美國的藥物法庭,由行政院研議整合醫療與司法的政策,讓個案的治療具強制性,並由司法主導及監控療程。

另外,相較美國治療性社區經費來自政府編列常年預算,或開放社區自行募款,國內治療性社區得定期申請政府計畫案補助,不足經費自行吸收。吃力又不賺錢的業務,無法吸引其他醫療院所響應,有心投入的NGO則欠缺醫療資源。

「每位成癮者適合的醫療都不同,有人適合藥物減害,有人在宗教得到寄託,有人需要同儕力量,」黃介良說,社會仍普遍存在成癮等於犯罪的觀念,多元戒癮模式的發展,仍有賴社會更理解「成癮是疾病,可以治療」。

※本報導為《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台(RFA)中文部共同製作

索引
台灣第一個公辦治療性社區在草屯:茄荖山莊
山莊之外,5所民間機構也開辦治療性社區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