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疫情另一個新震央──歐洲

COVID-19防疫晚起步的德國,民間如何以公民力量相挺、共度難關?
為阻COVID-19擴散,德國3月中旬始推出諸多禁令,限制公共場所社交接觸。圖為一名男子在柏林住處的陽台拉奏小提琴。(攝影/REUTERS/Pawel Kopczynski/達志影像)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全歐洲面臨極大威脅,位居歐洲經濟中心的德國這2週確診人數飆升,近2天就確診逾2,000人,全境超過9,000人確診,德國政府已宣布關閉奧地利、瑞士、法國等邊境,除了銀行、超市、藥房、郵局等基本生活所需的商店,13日起也陸續宣布博物館、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以及非必要的店鋪不得營業。

防疫起步晚的歐洲,如今成為世界疫情的另一個震央。而在德國柏林等城市,人們不等待一切交給政府,民間開始發揮志工精神,共渡難關:柏林有台灣年輕人集結旅德台人網絡,若有需要可以幫忙送餐;或害怕戴口罩被歧視,可以相約出門。也有15歲德國高中生架起網站,連結在疫情中需要幫助的高危險群。德國人的抗疫日常是什麼?公民力量帶來什麼改變?

上週五Facebook專頁「柏林暨布蘭登堡台灣同學會」發出一則訊息,由於柏林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許多住在柏林的台灣人都是一個人住,於是發起「歐洲台灣人好厝邊」計畫,連結旅德台人們,讓大家不必擔心病了沒人照應。

「有一個network(網絡)可以互相連結,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一人,有人可以求助,是很大的安全感,尤其在這個時候,」發起「歐洲台灣人好厝邊」的核心成員Chia,以「社會安全網」來形容這個僅公布3天就登記逾600人的互助網絡。

在德國,公民靠互助應對疫情

短短3天內,不只柏林,柏林附近的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其他城市、台灣人的外籍配偶也響應;填表時不必提供詳細地址,只要填入最近超市,「好厝邊」團隊連夜配對出49團,每團都是相同的郵遞區號,填表時勾選願意擔任「小隊長」的人,則負責團裡的主要聯繫。這裡頭旅德台人們想到能一起做的,不單只是隔離時有人照應,舉凡疫情高峰、擔心戴口罩出門被歧視時,就能「揪厝邊」去超市買菜,或目前市場上因囤貨情況嚴重買不到衛生紙等,都可以就近求救。

「好厝邊」發起人、已在德國居住5年的Shelly說,這個想法是來自於她有一名免疫力很差的朋友,常嚷著度不過COVID-19難關,上週四她聯繫這名朋友,想借10個口罩給對方,正好當天她朋友在亞洲超市買了好幾百歐元的食物,卻發現家中沒有冷凍櫃,便特地坐計程車拿冷凍食物來換口罩。

「我就想,他還要坐計程車過來,如果有認識的台灣人住附近,不用坐地鐵、S-Bahn
柏林郊區電車(Suburban)稱為S-Bahn,地鐵則稱為U-Bahn (Underground)。
過來不是更方便?」當天Shelly發出訊息,找到目前在柏林新創公司上班的Chia、工程師背景的Chole為核心成員,加上一群志工,2天內完成郵遞區號配對,並完成德國互動地圖,3月15日上線,就呈現德國各城市參與人數及分布,未來更計畫推出App,透過推播找人更快更即時。

加入「好厝邊」計畫的人在3月15日收到電子郵件,裡頭有同區台灣人的聯絡方式,有需要即可就近求助。Shelly解釋,即使你現在沒有需求,有這份資料,「就是有種『有保庇』的感覺,心理上感覺你不是一個人。」

15歲柏林少年,架起資源媒合網站
Fill 1
武漢肺炎、COVID-19、德國、民間、公民力量、阿德勒
柏林15歲高中生阿德勒(Noah Adler),自己架起媒合網站協助受COVID-19影響的人能找到志願者協助。(照片提供/Noah Adler)

不只是「好厝邊」,柏林或是德國其他城市,也出現數個大大小小的民間互助組織,透過網路力量,連結資源提供者和需要幫助的高危險群(年長者、有慢性病史者),發揮互助精神。

柏林15歲高中生阿德勒(Noah Adler)平常課餘興趣是架設網站,COVID-19爆發以來,他持續關注疫情的情勢,也發現許多人想做點什麼,卻沒有方法和目標,因此同樣在13日成立了「CoronaPort」網站。

想提供幫助的人,只要在首頁按下「Hilfe Anbieten(提供幫助)」,填寫姓名、所在地區、聯絡方式、並勾選能提供的幫助,例如幫忙遛狗、照顧小孩、替老人家買菜購物、車輛共享、各種體力活(例如修理家具等),就能成為志工;需要幫助的人,在官網能直接看到志工表單,可以直接與他們聯繫。許多人在備註欄加註詳細資料,像是家裡有汽車或貨車、願意免費載送,只有腳踏車或沒有交通工具的人,甚至願乘大眾交通工具提供協助。

仔細看這份表單,可以發現這些志工並不是只有德國在地人,由於柏林是大城市,其中也包括母語是義大利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的外籍人士,不論出身何處,同住一座城市,便伸出援手幫助彼此。

網路成為患難相挺的好工具

德文有一詞是「Nachbarschaftshilfe」,從字面上翻譯是「鄰里協助」,意指住在附近的人互助合作,在緊急或有危機時提供幫助。

才15歲就理解「患難中你我相挺」的道理,阿德勒透過電話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對所有人而言,現在都是非常艱困的時期,比平常任何時期都來得困難,每個人都可能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這個網站便是讓有需求的人更快獲得協助,將傷害降到最低。

隨著柏林疫情情勢加劇,這份表單的志工人數也快速增長,18日截稿前已逾千人。阿德勒說,「這不是什麼革命性技術,我真的只是在自己臥房就架好這個網站,沒想到人數增加這麼快。」網站上線以來,他整天都在處理表單、維護網站,更接到許多人來信感謝他的幫助。

「很多老人不會填寫表單,他們可以直接撥打上面志工的電話。」像是一戶家庭便願意出外採買時,順便替住在附近的老人家購物,避開超市擁擠的人潮;目前德國多數公司都改成讓員工在家工作,家有幼兒或學齡兒童需要照顧的雙薪家庭,也能找到有經驗的志工到家幫忙。

除了「CoronaPort」外,同樣由民間自主成立的網絡組織,還包含目前登記人數已破萬人的「Wir Gegen Corona(我們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同樣是志工與需求者的媒合平台,願意提供協助的志工與需要幫忙的人,但此網站是由平台負責審核、協助媒合,不公布任何個資。

但也因為這樣,內部人員與志工忙得人仰馬翻,發起人之一庫德(Thorsten Kud)來自瑞士,2019年剛搬來柏林工作,在電話中他表示,「網站成立之後湧入大量的詢問,想幫忙的、需要幫忙的,這幾天我們都忙得不可開交,希望盡快媒合需要協助的人。」

貼告示、傳紙條,實體媒合也出動

除了網站,Facebook上這幾天也陸續成立互助社團,像是擁有4千多名成員的「Quarantäne-Hilfe-Berlin(柏林隔離協助組織)」,便喊出「柏林人幫助柏林」的口號,希望需要居家隔離的人,不必再冒風險出外購物,而是在家靜心休養,由柏林各區的成員相互照顧。

此外,有些住戶直接在大門口張貼告示,願意替65歲以上老人或高危險群的鄰居購物,降低他們被感染的風險。例如柏林一處公寓門口前幾天貼著:「若您由於COVID-19不願離開家中,我們樂意於週五下午替您採買重要物品(前往超市、藥局、藥妝店購物),僅需在晚上6點左右按我們家門鈴,或留張紙條給我們即可。」讓路過的人看了大為感動。

不只是柏林,德國其他城市也陸續有人發揮善心,提供無償服務,發揮互助精神。在這股風潮中,媒體也未缺席,《漢堡晨報》(Hamburger Morgenpost)上週日頭版全版刊登一張由報社所擬的字句,開頭寫著:「親愛的鄰居,您因為年紀或既有疾病,特別容易遭受COVID-19的威脅嗎?我___(空格填上姓名),在您需要幫助時,希望能協助您。」

這張全版紙條,《漢堡晨報》也放在網站上讓讀者下載,希望更多人利用這張紙條,只要在空格上填寫自己的名字,需要幫助的鄰居便可以透過在信箱丟紙條的方式求助,既顧及隱私,也能就近收到幫助,省去網路上配對媒合的時間。

確診數竄升,德國政府終於直面疫情
Fill 1
武漢肺炎、COVID-19、德國、民間、公民力量、AP Photo、達志影像
德國聯邦衛生部如今仍宣導,唯有已感染COVID-19的人才需戴口罩,在醫療院所工作的人才需使用口罩與消毒用品。防疫觀念不同,讓在德台人困擾不已。圖為法蘭克福的地鐵站。(攝影/AP Photo/Michael Probst/達志影像)

德國政府在上週宣布,人民應盡可能減少社交接觸,避免COVID-19擴散;柏林更在13日宣布博物館、圖書館、歌劇院、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一律關閉;本週起德國16個聯邦州,「非必要」的店鋪不得開門營業,僅剩銀行、超市、藥妝店、藥房、郵局、加油站等,維持人民基本生活所需,餐廳與咖啡店僅能營運至晚上6點,且每張桌子得間隔1.5公尺,避免用餐人群近距離接觸。

截稿前,德國的確診人數已達9,877人,死亡人數26人。德國確診人數在世界排名目前第5高,僅次中國、義大利、伊朗、西班牙。

以各聯邦州分布來看,截至德國時間18日上午10點,確診人數為柏林383人,排名德國各邦第6多;最多的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Nordrhein-Westfalen)3,375人,其次是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1,641人。

原視COVID-19為嚴重流感

隨著娛樂場所關閉、社交接觸大幅減少,在德國的居民,不論本地人或台灣人都感受到日子已無法如常,生活方式必須做出改變。

在柏林已居住兩年餘的Grace Wu,2019年開始在一家語言學習App公司上班,她觀察,德國人與台灣人面對此次疫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態度輕忽,視COVID-19為嚴重流感,「他們會覺得自己是青壯年,就算感染也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不需要因為數字上升影響作息或過度恐慌。」

她舉例,1月底剛從台灣回德國,當天正好台灣出現確診首例,她跟同事說:「我沒有帶病毒回來別緊張。」同事們則嘻嘻哈哈,認為病毒只會在亞洲、不會到歐洲。

但隨著德國確診人數快速升高,各處湧現囤貨人潮,同事也開始說「中午休息我去買東西」,趕緊到附近超市囤買衛生紙跟義大利麵,就怕下了班,日用品已被搶購一空。

目前在柏林新創公司上班、一邊寫碩士論文的Chia觀察,公司裡原本以嘲笑態度面對疫情的德國男同事,原本覺得這病毒「也沒什麼」,在政府推出多項限制政策後,也收起嘻笑態度,加入女同事們勤洗手的行列;公司在政府建議企業應在家工作後,立即宣布員工在家辦公,「這方面德國滿果斷,由於勞動體制健全,保障勞工權益,也不會有老闆站出來說:這樣會損失成本。」

戴口罩觀念不同,在德台人困擾不已

根據柏林布蘭登堡統計局,統計至2019年12月31日,在柏林的台灣人共1,408人。包括其他城市,最近陸續有人在路上因亞裔臉孔、或因戴口罩,遭異樣眼光看待、故意猛咳嗽、偷拍照或惡言相向的歧視舉動,甚至迎面走來大喊「Coronavirus(新型冠狀病毒)!」

由於防疫觀念不同,德國聯邦衛生部如今仍宣導,唯有已感染COVID-19的人才需戴口罩,在醫療院所工作的人才需使用口罩與消毒用品。德國人一般認為,只有得嚴重傳染病的人才需配戴口罩,這樣的觀念讓在德台人困擾不已,既怕配戴口罩遭受歧視攻擊,又擔心別人不戴口罩,地鐵上打噴嚏、咳嗽的人毫無遮掩,會暴露在感染病毒的危險中。

但儘管COVID-19爆發後,陸續有短期交換學生趕緊改機票回台,一般在德工作、求學的台灣人,仍認為目前沒有急迫撤離的需要。

一方面長途飛行讓自己暴露在被感染的危險中,二來,若自己是無症狀的輕症者,恐怕會在無意下成為境外移入的一例,毀了台灣辛苦防疫的成果。此外,經過一週來德國政府大舉關閉公共社交場所,多數公司也實行在家上班,以柏林為例,街上人潮大幅減少,接觸風險也降低,「一般週六柏林就是大狂歡啊,上週六地鐵竟然空蕩蕩,」Chia觀察。也有人形容,現在進出平常交通繁忙的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sse)地鐵站
這一站是柏林交通樞紐之一,擁有地鐵、火車、郊區電車。
,人潮空前的少,「會有錯覺現在是大半夜。」
起步雖晚,德國終於動起來了

除了人民自覺,柏林政府也祭出嚴厲手段,上週末大批警方進到一間間酒吧(Kneipe)取締,驅逐在裡頭飲酒作樂的酒客;這兩天由於各娛樂場所都關門,警察也到公園裡驅趕因學校放假、趁機開「新型冠狀病毒派對」的青少年。目前德國也已關閉與奧地利、瑞士、法國、盧森堡與丹麥邊境;不具德國居留權的外國人,無正當理由也會被拒絕入境。

有人形容,德國政府防疫雖然起步得晚,但總算動起來了。

如同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說,此次危機前所未見,除了聯邦政府已宣布鉅額企業紓困貸款計畫
國有的復興信貸銀行(KfW)將提供2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6,763億元)的融資保證,必要時可加碼到5兆歐元(約合新台幣169兆元)。
,特殊的情況需要特殊的措施,更需要國人團結起來對抗此次難關。
索引
在德國,公民靠互助應對疫情
確診數竄升,德國政府終於直面疫情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