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德國宣布熬過第三波疫情、各邦解封,他們做了哪些政策修正?關鍵之一,是在開放業者與每週一次公費補助下,全德已有超過1.5萬家快篩站,讓篩檢成為人民生活的新日常;不過也衍生出詐領補助弊案、檢驗品質堪慮等社會問題。
德國柏林全城封鎖逾月,影廳、咖啡廳等生計嚴重受創。在「Hilfe」精神下,柏林人想出各式創意幫助受災店家,共同保護城市多元性。
在柏林,有15歲少年架起資源媒合網站,網路上、鄰里間也用各種方式互相援助COVID-19高風險群維持生活......在德國,人們不等待政府,而是選擇起身行動。
他們的「孩子」,有文化隔閡、更有龐雜的社會壓力。他們是未成年難民的志願監護人,要讓孩子能重新展翅「第二人生」。
近年德國數起難民犯罪事件,點燃當地反難民怒火,連帶讓未成年難民年齡檢測與認定障礙加劇。面對撕裂的兩極聲浪,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