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4年底,台灣有超過90,000輛計程車,平均每輛每年行駛里程約50,000公里,這45億的總里程數若全數以電動車取代汽油車,以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楊睿中的估算方式(電動車每行駛100公里的碳排約比燃油車少一半,也比油電混合車少約30%),與2024年電力碳排係數試算,估計可減碳超過45萬噸,等同4.5座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碳匯移除量。
為推動低碳運輸,交通部自2019年起補助計程車業者汰舊換新購買純電動車,每輛最高補助35萬元,5年下來增加約1,600多輛電動計程車,截至2024年底計程車中僅有2%是純電車。今年(2025)交通部又喊出新目標,要讓計程車電動化在2030年達50%,從2026年起,5年間預計補助4.5萬輛電動車,等於接下來5年補助的車輛數要比過去5年增加27倍,補助金額卻維持不變。
環境部《第三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草案)》,雖匡列160億預算,但在管考目標上無逐年目標,遭外界質疑是不可能的任務。交通部則認為,隨著電動車產品成熟,已有國內業者推出更平價的電動車,且計程車駕駛對電動車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但計程車業者真的會買單嗎?
中午12點半,計程車司機李威爾開著Luxgen(納智捷)的n7,在台北市大街小巷尋找電動車的快充站,他一邊看著手機App上的指示,尋找著附近有空位、沒人使用的快充站,一路從士林區開到內湖區才終於找到適合的充電樁。
「通常我都是載完客人以後,直接找附近沒有人的快充充電站,要趁著離峰時段充電,用餐時間其實也有很多開電動車的上班族會出來充電,特別是內科(內湖科技園區)附近的快充站,午休時段常常需要排隊。」他會趁著充電的時間吃個飯、伸展筋骨、散散步,「不然一整天都窩在駕駛座開車,對身體也不好。」
對計程車駕駛而言,時間就是訂單、就是收入,除非家裡有辦法裝充電樁的車主,才可以在家睡覺的時候慢慢把電充飽。「但絕大多數台北人住在社區大樓或公寓,都無法裝設充電樁,只能到外面找充電,」李威爾說,慢充半小時只能充幾十%,充飽電都不知道少了多少單,而且很多慢充設置的地方還要收停車費,對計程車司機來說非常不划算,「設在停車場裡面的慢充我根本不會去充。」
今年7月電動車總領牌數已超過11萬輛。隨著電動車日益普及,市場上的電動車也愈來愈多,且許多民間業者都想搶食這塊新興市場,租下閒置的停車場或空地改建為充電站。

數據看似漂亮,然而充電樁不患寡卻患不均,特別是每天的離峰時段,市區的快充樁更是電動車主必爭之地。由於充電的費率會隨著時間電價而高低起伏,離峰時段跟尖峰時段的價差達到一倍以上,幾乎所有的車主都會搶在離峰時段充電,尤其每天都會跑一整顆電池的計程車司機更是如此,許多開電動計程車的駕駛都說,如果離峰時段要在市中心找快充常常都要排隊,或是要開去其他地方找充電樁。
全國最大的充電樁業者源點科技統計,有8成的電動車車主會選擇在離峰時段充電,因此在離峰時段確實會需要排隊等快充,都會區的充電站又特別供不應求。源點科技副董鄭旭捷表示,許多充電樁業者都希望能持續增加充電站點,雖然快充樁的建置成本是慢充站的100倍以上,「但建置成本對業者來說並不困難,蓋充電樁最難的是要在都會區找到適合的土地。」
充電樁也不是找到就好,由於充電樁分屬不同民間業者管理,目前市面上有超過30家企業投入充電樁相關事業,有些規定要辦會員、綁信用卡或儲值才能使用。快充通常需要20分鐘才能從15%充到80%,因此駕駛大多會想找附近可以上廁所、吃飯、休息的地方,充電樁也有品牌不同、接頭不同的問題,例如接頭分為特斯拉的TPC、美規直流快充CCS1、歐規直流快充CCS2,以及日規直流快充CHAdeMO等,雖然目前已有市售的充電轉接頭,但品質良莠不齊,過去曾發生轉接頭過熱的事故,還有車主因為使用轉接頭而充到一半被偷拔槍。早期因充電樁布建不足,時不時就會發生車主為了搶充電而起衝突的新聞。
隨著電動車的普及,充電的文化與規矩還在慢慢改變。除了經常有人占用充電位卻不充電外,李威爾說,電動車電量在80%以下時充快充最快,大約只要20分鐘就能從20%充到80%,超過80%後會啟動電池保護機制、充電速度就會變得很慢,可能要再等半小時才會充到100%;如果沒有要跑長途的話,其實不用充到飽,那就能多讓一台車充到電,但現實是大家還是保留油車的「加滿」習慣,也常會看到已經有電動車都充飽了還停在充電位上,導致後面的人無法使用、對電池健康也不好。

充電的問題,是目前絕大多數的計程車駕駛仍對純電車抱持觀望的主因。一位跑了8年計程車的駕駛阿國說,加油站到處都有,油槍放進油箱,3分鐘就搞定,而且加滿一桶油可以跑個700公里,而電動車大多只能200多公里就要找地方充電,「假如我剩20%的電,這時如果遇到要跑基隆或桃園的單,我可能就不敢接了。」續航力跟里程焦慮,是他選擇油電混合車而非電動車的主要考量。
李威爾的前一輛也是TOYOTA Corolla Cross的油電混合車,去年才改開鴻海及裕隆推出的Luxgen n7純電車,當時主要的考量是車價不到百萬,還提供60萬公里的電池保固,才給了他踏入純電車的信心,「我起初是跟格上汽車租的,幾個月開習慣後才決定自己把它買下來。」如今他已經跑了10個月、40,000公里,也跑出不少心得。
「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跑3天加一次油,現在每天都要充電,」李威爾說,每天找快充充個20分鐘、大約就能跑250公里,這樣的里程也差不多是市區計程車司機開一整天的業績,充電時間他就當作是休息,下車舒展運動,「因為駕駛也是人,再怎麼努力一定要吃飯、休息、上廁所,車要跑、身體也要顧好。」
今年51歲的李威爾開了10年的計程車,起初他只是休假時間兼職跑Uber,後來決定成為全職的多元計程車司機。早期他曾經一天可能跑超過15小時,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都在跑車,「但後來發現那樣真的是在玩命。」因此他現在調整為一週約60小時,月營業額還是能達到10萬以上。
如果家裡不能裝充電樁,開電動計程車划算嗎?李威爾說,以同樣的工作模式來算,以前他開的油電版Corolla Cross,是目前業界最受歡迎的營業用小客車,每個月的油錢大約占營業額的10%,已經算很省油。但改成n7以後,他每天離峰時段去外面快充站充電,電費大約降到營業額5%,比過去開油電混合車省下將近一半的能源成本,「如果家裡可以裝充電樁當然可能更省。」
除了電費比加油省,保養費也比汽油車省。李威爾說,汽油車每10,000公里就要保養一次,電動車每20,000公里才保養一次,不用換機油也不用換變速箱,每次保養都能省幾千塊。至於很多司機會擔心電動車的電池壽命,李威爾則認為,目前車商提供的6年60萬公里保固已經很足夠,且隨著未來電池技術的進展,6年後也可能會有好的電池可以使用。
「補助只是希望降低電車跟油車的價格差距,拉到差不多水準,實際要買哪一種車還是由車主自行判斷決定,」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專門委員趙晉緯說,雖然接下來5年每輛車仍維持35萬元補助,但市場上電動汽車的選擇愈來愈多,價格愈來愈親民,充電樁的布建也愈來愈普及,隨著消費者跟計程車駕駛對電動車的接受度提高,他認為2030年的50%目標雖然很有挑戰,但應該能達標。
趙晉緯表示,過去執行了5年的35萬補助並不限於國產車,進口車也能申請,因為過去並無國產的電動車產品,但隨著裕隆跟鴻海合作的Luxgen n7純電車在2024年上市,未來新的補助計畫是否會改為僅補助國產電動車,以及補助金額會不會有所變動,仍需要與經濟部的產業發展政策搭配,「一切尚待行政院拍板核定。」

中華民國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歐保欣說,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確實有許多駕駛願意換更節能的車輛,但願意換開電動車的計程車駕駛還是比較少,「主要原因包含電動車購車成本高、充電設施還不夠普及、充電時間長,還有續航力的里程焦慮及電池的安全性等。」
歐保欣也提到,電動車的保費特別高,以n7來看,每年保費要6、70,000元,將近是駕駛一整個月的收入。
「特斯拉更貴,要17、18萬,那等於計程車駕駛3個月的收入都沒了,而且是每一年都要保。雖然樂見政府提供電動車購車補助,但若忽視保費問題,這樣的政策很難達標。」
他也說,很多比較年長的駕駛,對於現在新型的電動車介面不熟悉,就像要從按鍵式手機轉換成智慧型手機一樣,不熟悉操作介面對駕駛來說其實有安全風險,交通部應該要開課培訓駕駛學習使用電動車,才能提高駕駛對電動車的意願。
李威爾自己開了快一年的n7,也還不習慣大型觸控面板的操作,例如車子雖然有內建的導航系統,但他還是習慣用手機導航、用手機操作多元計程車的App與尋找充電樁,「因為要看車內的面板要低頭,那馬路上路況多變,其實會增加安全風險。」
李威爾也提到電動車的保險成本是很大的開銷,計程車的保險是一般自用車的3倍,一般來說油電混合計程車保費大概每年3、40,000,但一輛特斯拉保險就要18萬,再加上車體險,n7雖然便宜一些,但一年保費還是要80,000,而且如果有發生事故、辦理出險,保費可能會愈來愈貴。假如一輛車開6年到8年,多繳的保費就超過購車補助了。他建議,政府應該要推「電動車專屬保險」,因為電動車跟油車在風險上不同,保險設計也應該做出區別。
除了保險費,電車的維修費也相當驚人,尤其是目前許多電動車都還是只能送回原廠維修,副廠的零件仍然不多。舉例來說,台灣馬路上很多機車騎士會鑽來鑽去,計程車的後照鏡時不時就會被撞壞,一般Toyota一支後照鏡大約6,000元,n7約9,000元,特斯拉一支就要30,000,在維修等待的期間又不能跑車,這些都必須被考慮進去。
「不會說政府補助35萬,計程車駕駛就會想換電動車,」李威爾說,以一輛約100萬的n7為例,司機不會看到政府提供35萬元的補助,而是看到65萬的負債,要正確計算會增加哪些開銷、節省多少成本,「還有最重要的是,這台車能不能幫我賺更多錢。」
一位主要以租賃車營業的駕駛小偉則說,他之前有租過純電車,雖然電費真的比較省,但是租金也比較高,當時主要是想試試看電動車會不會接到比較多平台的叫車單,實際上卻沒有增加多少,還得扣掉充電的時間,所以後來他還是改回開油電車,「如果乘客願意因為環保低碳多叫純電車,那我們駕駛絕對很樂意換車,還是要有市場跟消費者來引導,計程車駕駛才會更有誘因改開純電車。」

運輸業者都是趨利而為,計程車司機是這樣,貨運業者也是,客戶願意採用低碳運輸,自然就會有業者提供低碳服務。台灣經濟研究院所長陳彥豪指出,交通運輸業是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在採購行為上的轉變,會是帶動交通運輸業者投入低碳的誘因。
在貨運方面,宜家(IKEA)為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就委託台灣通運公司在2023年引進台灣第一輛26噸的電動大貨車,為台北內湖、桃園青埔和台中店等3家店補貨,相比於柴油車減少約18%的碳排放量,相當於每年減碳5.38噸CO2e。
IKEA也規劃今年增加15台小型電動貨車,2027年再擴增到45台小型電動貨車,目標在2030年前,可達到150台小型電動貨車,並增設12座充電樁,屆時消費者訂購IKEA的傢俱將會由電動貨車配送到家,不只實現IKEA203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也帶動運輸業者的低碳轉型。
目前許多企業都被要求必須在ESG報告書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其中範疇一為直接排放、範疇二為電力間接排放,範疇三則是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就包含了貨運物流、員工通勤、商務旅行、商務出差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因此交通部與台灣經濟研究院共同建置「綠色里程登錄平台」,協助提供具公信力、可靠與精確的盤查排放報告給企業,讓企業能在範疇三中揭露員工通勤排放量,讓企業也能透過交通費等實質獎勵機制鼓勵員工採用低碳運輸。
對計程車司機來說,減碳本身沒有什麼誘因,但如果叫車平台提供電動車更低的抽成、消費者給電動車更多訂單,也許那才是他們更願意換駛電動車的驅力。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