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5)初總統賴清德
喊出2030年減碳28±2%,2035年減碳38±2%的國家減碳新目標。雖已比原訂目標往前進一步,仍不及日本及韓國的減碳目標,也落後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強烈呼籲的2030年減少43%碳排放的願景。目標也不是光喊就好,能否落實還是個問號。
2025年是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2023年已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十週年,攤開過去兩期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
第一期(2018-2020)投入超過2,000億元,其中以運輸部門最高,投入近千億的預算;第二期(2021-2025)則預計投入超過8,700億元,其中運輸部門匡列約1,762億,僅次於能源部門。但檢視其減碳成效,除了2021年碳排因疫情下滑外,2018年到2023年仍是逐年增加。
盤點減碳政策失能的原因,包含運具電動化比例過低、私人燃油運具管制不足、公共運輸成長有限所致。運輸部門是國際公認的難減碳部門,台灣更是如此,碳排有96%來自公路運輸,將近6成來自小客車及機車,過去8年來雖然政府大力推動公共運輸與運具電動化,但運輸部門的汽油消費量卻減不下來,大量的燃油車繼續塞在馬路上,導致碳排居高不下。
運輸部門的減碳其實不只能減碳,還能減少空氣汙染、提升道路安全、提高交通效率,接下來2026到2030年的《第三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運輸部門要再投入1,300億元的預算,運輸部門如何駛出高碳排的石油泥淖,是台灣能否加速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