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的血淚──轉型正義電影10+1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轉型正義這四字長期來揹負著沉重的字眼,常叫人得屏息凝視,不少國家在社會民主轉型後,開始盤點與正視過往獨裁或威權體制的壓迫。但至今我們都還無法肯定地說:再會吧,威權的幽靈!

理解了狡黠的過去,才能想像正義的未來。

《報導者》挑選出轉型正義「10+1」的經典影片,透過電影的敍事與再現,不同的國家威權的歷史重現眼前;原來,在某段距離此刻並不遙遠的過去裡,壓迫,曾以各種殘忍、怒罵、莫名,甚至人鬼不分的糾纏,在我們周圍發生著。

轉型正義電影@台灣

《超級大國民》

導演:萬仁/年代:1995

16年政治牢獄結束後,許毅生將自己放棄於養老院,與世隔絕12年。「痛苦之後,是麻痺。」他原以為數十年前,自牢房看見陳桑高舉雙手比出「2條1」走向死刑那刻,自己心已死去,卻仍反覆驚醒於陳桑遭槍決的夢境。懷著一份自責與愧疚,他決定尋找陳桑留在人世間的所有聯繫、及屍骨的去向。這一趟旅途帶著贖罪心情,許毅生看著年輕時熟悉的台北地景、女婿的參政與賄選、女兒的不諒解,直到終於找到山坡裡的亂葬崗。他為每個墓碑點上蠟燭,跪在陳桑墓前,淚流滿面,喃喃著一切似乎已經太晚。

本片以半紀錄式敘事拍攝劇情片,片中穿插二戰前後珍貴的歷史影片,以及白色恐怖40多年來台北曾歷經動盪的場景,譬如曾為馬場町行刑場的青年公園、曾為軍法處的來來飯店(今喜來登飯店)、曾為保安處的獅子林大樓等。「青春與理想,到底是什麼?」藉年邁主角的無數自問、掙扎於不被身邊人們理解的過程,片尾以許毅生的口白道出:活人的命運與死去的人無異,都還在等待陽光的到來。(文/廖芸婕)

《好男好女》

導演:侯孝賢/年代:1995

這部片子橫跨50年代與90年代的時空,一邊是活在威權體制,一邊在資本體制的理想青年。片中主角取自真實故事(取材自作家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描繪著戰後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作家鍾理和的異母弟)與其妻蔣碧玉(蔣渭水養女),在1940年一心渡海到中國,理想抗日,卻被國民政府疑為「日諜」逮捕,入獄半年獲釋。1945年抗戰勝利後,鍾浩東在廣東從事民運工作,目睹國民黨政權腐敗,思想開始左傾。1946年他返回台灣擔任台灣省立基隆中學校長,又在二二八事件後,對國民黨政權失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夫妻兩人被補入獄。之後,蔣碧玉出獄,鍾浩東則在1950年10月在馬場町被槍決。 

跳脫教科書的反共教條,《好男好女》試圖用一種回歸人性的眼光,道出歷史的荒謬,也看見不論在威權或資本體制下,青年們如何身不由己地捍衛理想,又如何遍體麟傷?(文/李雪莉)

轉型正義電影@德國

《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導演: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年代:2003

相較沉重的歷史片,《再見列寧》曾被選為2003年柏林影展「最佳歐洲電影」的溫馨喜劇。該片描述兩德統一的關鍵時刻中,東德年輕人如何讓擁護社會主義的單親媽媽,在東西德「變天」的過程中,能順利接受統一的事實。 

亞利的媽媽是東德優秀的社會主義激進份子,她相信「共產黨能美化世界」。但1989年10月,在接受黨主席表揚的夜晚,她昏倒了。當她8個月後醒來,心臟極為脆弱,禁不起任何驚嚇。亞利非常頭痛,要是媽媽知道柏林圍牆在1989年11月時倒了、可口可樂早已攻陷她深愛的祖國,那她肯定活不了。 

看著倒塌的柏林圍牆、資本主義的商品佈滿街頭,擔心母親禁不起刺激的亞利決定展開「復古大作戰」,努力翻出東德共產時期的舊衣、舊罐頭,甚至自己錄製新聞,只為了建構出一個專屬於母親的東德時代。亞利善意的謊言聽來荒謬可笑,卻血淋淋地描述了兩德統一下東德人民的心境,別被這部電影的嚴肅片名騙了,一起來體會帶淚的笑吧!(文/葉瑜娟)

《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

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年代:2006

本片描寫的是東德時期,人們遭受政府嚴密監控與壓迫的生活(東德惡名昭彰的情治單位Stasi,專門為共產黨政府情蒐並打擊政治異己,除了龐大的秘密警察與情報人員外,還在民間佈建了龐大的線民網,因此,被其列管情蒐的人數,高達600萬,等於三分之一的東德人口都曾被調查或被告密)。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自由派的劇作家與其演員女友,他們在情治單位的嚴密監控下,意外捲入了一場政治風暴。負責蒐集罪證的秘密警察,卻在日夜的監聽下,逐漸同情起劇作家的遭遇。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倒底誰是敵人?誰才是真正的朋友?成為本片最挑戰人性的叩問。(文/李雪莉)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

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年代:2013

在納粹德國的官方文書裡,「最終解決方案」寥寥數字,意味著數百萬猶太人生命的抹消。是什麼樣的邪惡心靈,驅使這駭人聽聞的國家罪行?1961年,納粹劊子手艾希曼在匿居的阿根廷,被擒回以色列接受審判,最終被判處絞刑。

這部片以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世紀大審為背景,描寫了納粹倖存者、知名的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驚濤駭浪的一年。當鄂蘭為《紐約客》雜誌報導艾希曼公審,並以「惡之平庸性」總結這些納粹爪牙的邪惡根源,除了納粹外,也源自包括猶太人等沉默的幫兇,此遭遇周遭猶太友人與輿論的不諒解與攻訐。她該選擇學術良心直言不諱,還是屈從於眾人的壓力?這部片提供了觀者一個從人性重新理解國家暴力的可能,並且揭櫫了唯有真相才能解放桎梏的正義觀。(文/李雪莉)

轉型正義電影@南非

《赤色謊言》(Red Dust)

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年代: 2004

南非結束為期46年的種族隔離後,為了不讓國家在仇恨中崩解分裂,首任民選總統曼德拉透過「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積極追求轉型正義,當年在白人政府授意下殘害黑人性命與人權的加害者,只要願意闡述罪行、配合調查、還原真相,受害人與家屬不提出異議,就能獲得特赦。

但轉型正義豈是這麼容易獲得?就像要打架的孩子握握手那樣就能解決?加害者是真心懺悔、還是為了擺脫刑責裝個樣子?隔離衝突中犯罪的只有白人嗎?那些在刑求中間接促使同志被殺的人,內心又怎麼看待「真相」與「和解」?獲得真相的人,真的就能接受和解嗎?《赤色謊言》是一個國家裡的成員,共同解開那一段國家暴力的歷史。(文/楊芬瑩)

《再見曼德拉》(Goodbye Bafana)

導演: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年代:2007

本片改編自南非羅賓島獄警桂格里(James Gregory)撰寫的同名小說,又稱《The Color of Freedom(自由的顏色)》。桂格里是南非白人,兒時於農場長大,與非裔朋友玩在一起。1948年起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有色人種遭不平等待遇;20年後,桂格里受派至羅賓島,身為獄中少數聽得懂南非柯薩語的人,他負責監視曼德拉,斷絕其一切為人權奮鬥的政治行動。然而在拆閱信件、監聽家屬來訪對話的過程裡,桂格里漸漸懷疑自己過往信奉的種族隔離價值。

本片故事奠基於真人實事,細膩刻畫南非種族隔離近半世紀的社會氛圍,以及價值觀不同於主流社會者,夾於同儕排擠、家庭壓力間的矛盾與掙扎。桂格里一邊面對女兒同情黑人的童言童語,一邊面對妻子恐懼黑人的繪聲繪影;他為了暗中理解與幫助曼德拉,付出不被理解與遭攻擊的代價。相識數十年歲月,桂格里與曼德拉自青年走向壯年,終於看著曼德拉出獄,一句柯薩語「男孩,再見!」也是片名,隱含著欣慰之餘的遙遠心事。(文/廖芸婕)

轉型正義電影@阿根廷

《謎樣的雙眼》(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導演:胡安.J.坎帕內拉(Juan José Campanella)/年代:2009

在1974年到1983年間,阿根廷社會陷入恐怖暴力之中,執政的裴隆夫人、政變上台的軍頭魏德拉,以綁架、暗殺、等暴力手法整肅異己,失蹤人數超過3萬人,社會陷入恐怖暴力之中,除了異議人士遭侵害,政府爪牙肆意犯罪,受害人求告無門。 

《謎樣的雙眼》改編自阿根廷作家薩契瑞(Eduardo Sacheri)的小說《秘密》(The Secret),男主角班傑明在法院擔任書記官。故事開場是班傑明自1999年回憶1974年一起女老師陳屍家中最終未破的案子,當時班傑明已找到兇手,但該名兇手不但偷襲並殺害檢方班傑明的助理,最終更因為自願成為秘密警察的線民,而逍遙法外。透過班傑明對抗跋扈的兇手、司法體系的潰爛,喚起那個時代的恐怖,也告知了追求正義會帶來何種光明與陰暗。(文/楊芬瑩)

轉型正義電影@韓國

《殺人回憶》

導演:奉俊昊/年代:2003

《殺人回憶》改編自韓國三大刑事懸案之一,故事背景發生於1986年,當時韓國正從長達27年的軍事獨裁統治中轉型,處於民主剛萌芽的過度時期。1953年韓戰結束,韓國經濟雖在美國的扶持下大幅成長,但政治進程卻停滯不前,總統朴正熙下令不准有任何民主活動,軍警可以隨意抓人拷問,屈打成招。在這樣高壓的氛圍下,經歷總統被暗殺、象徵韓國「民主轉型分水嶺」的抗爭事件「光州事件」(1980年)爆發,人民不惜以生命爭取民主,最終換來韓國總統人民直選的成果。 

《殺人回憶》便是在民主轉型動盪不安的氛圍下,於京畿道華城附近發生的連續姦殺案,受害女子皆被以殘忍的方式虐殺。為了追捕嫌犯,當地警官朴度文與首都來的年輕警官徐潤泰聯手緝凶,但兩人辦案手法截然不同。前者習慣於老時代手法,抓嫌疑犯屈打成招,後者則是秉持科學精神講求證據。兩人在辦案過程中,從衝突、合作到彼此學習,似乎慢慢拼湊出兇手的輪廓。此片由真實事件改編,導演藉由畫面帶出當時社會對轉型正義的渴望與矛盾,片中更隱喻了許多韓國轉型正義所遇到的困境。(文/陳貞樺)

《華麗的假期》

導演:金志勛/年代:2007

1979年韓國中將全斗煥掌握軍權、擴大戒嚴令,禁止所有政治活動,當時全斗煥派以暴力鎮壓政治抗議行動,造成上千人傷亡。《華麗的假期》以光州事件為背景,1980年5月18日,當軍人與赤手空拳的學生對峙時,多數居民仍在日常的瑣碎中忙碌。一如電影開場,計程車司機民宇在陽光燦爛的綠蔭大道駛過,隨即鏡頭切換,機艙中指揮官對著武裝空降部隊說:「行動開始,我要他們的血。」

多數市民不是起初的反對者,如民宇的弟弟因好友無故被軍隊打死而走上街頭,累積的民怨使軍方打算撤離光州。正當市民歡欣鼓舞的倒數軍隊撤退,忽然揚起韓國國歌,所有人都以為撤退的時刻到了。諷刺的是,國歌是軍隊攻擊的信號,軍隊無差別的攻擊造成大量市民死亡。市民從被動的抵抗轉為自組民兵隊,闖進軍火庫獲得武器,暫時將軍隊趕出光州。但這並非意味勝利,反而是更慘烈的代價⋯⋯。認識事件的真相,是邁向正義的第一步。(文/簡永達)

《正義辯護人》

導演:楊宇碩/年代:2013

1981年,在全斗煥強人執政的期間,韓國警方以傳閱禁書、非法集會等理由,逮捕了一群大學生,並將他們「抹紅」為共產黨。《正義辯護人》在描述貧困的宋佑碩,後來苦讀考上律師,原本決心走上世俗但安全的路,卻因捲進此案,發現警方刑求導致大學生遍體鱗傷,因此決心替學生們辯護。

宋佑碩的原型,來自韓國前總統盧武鉉。1981年,盧武鉉正好擔任韓國的「釜林事件」的辯護律師。所謂的釜林案件是指當時釜山地區,學生起身反政府,而盧武鉉為學生辯護的事件。韓國爭取民主之路的歷程,與台灣相似。劇中主角的幾個論點:「不是國家掌控人民,人民就是國家」、「國民不富裕就不能享受民主,這種說法我是無法接受的」,都讓人看到台灣相似追求民主化的軌跡。(文/林韋萱)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