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男生打球,女生加油?中職「啦啦隊之必要」的運動性別分工意涵
中華職棒味全龍球團的啦啦隊準備進行賽前表演。(攝影/黃品維)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開學的第一堂課,總喜歡問同學:「在台灣發展職業運動的條件是什麼?」答案不一而足,但「啦啦隊」的答案一出,所有人無不同時爆出笑聲,卻又難以反駁。

棒球不一定要有啦啦隊,但中職一定要有?

同樣的,知名YouTuber阿強也在接受線上廣播(Podcast)節目「運動視界啪」訪問時說到:

「我覺得棒球不應該有啦啦隊可能是對的,但中華職棒一定要有啦啦隊⋯⋯中華職棒沒有啦啦隊撐不到30年。」

數年前,我曾經訪問過現任日本太平洋聯盟行銷部執行長根岸友喜,當時他就對我說,職棒要像AKB48一樣的經營模式;如今,這樣的理念在台灣職業運動中徹底的發揚光大。不只是棒球,這兩年P. LEAGUE+(簡稱PLG)與T1聯盟帶起職籃風潮之餘,啦啦隊同樣是各隊籌備過程中必須打勾的條件,但自從2010年代起,從La New熊、Lamigo桃猿到樂天桃猿,網友們所戲稱的「樂天女孩附屬棒球隊」現象是否已經成真了?

樂天主場經營的成功,多年來確實反映在票房上,樂天女孩(Rakuten Girls)的人氣也無庸置疑,今年截至8月16日,平均每場6,451人的進場人數為五隊之冠,甚至比起衛冕軍中信兄弟每場要多出1,300餘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樂天桃猿的轉播表現,在有線運動頻道所注重的25~49歲男性族群中,卻是五隊中最低的!該如何解釋上半季冠軍在進場與收視的落差,是值得更進一步研究的好題目,但箇中落差無疑是極為有趣的現象。

先把年輕人勾進球場,再使其愛上棒球?
Fill 1
比賽過程中,富邦悍將球團的啦啦隊在場邊帶動球迷為球員加油。(攝影/許𦱀倩)
比賽過程中,富邦悍將球團的啦啦隊在場邊帶動球迷為球員加油。(攝影/許𦱀倩)

啦啦隊文化儼然成為台灣職業運動的必要條件,由於COVID-19疫情而時隔兩年的中職明星賽,由於先天隊數的限制,使得聯盟總是需要絞盡腦汁,變出一些花樣,今年索性主打史上最「香」的明星賽,匯集五隊50名的啦啦隊,現場熱鬧非凡,確實如一場嘉年華會。但熱鬧的表象,是否掩蓋著空虛的棒球內涵?

當中職明星賽或是球季賽的轉播中,球與球之間頻繁切到啦啦隊身上,主播與球評總多以尷尬靜默的方式處理,知道導播為何取這畫面,但又不知該如何以對。在曾文誠與梁功斌兩位所主持的Podcast「台北市立棒球場」中,也曾問到中職轉播資深導播于大光這個問題,當時于導回答到:

「你要怎麼把棒球推廣下去?怎麼把這個根扎在年輕人的心裡面?其實為什麼不先迎合他們的喜好?然後慢慢讓他喜歡球賽的本質。」

這確實是所有棒球人的共同願望,尤其在全世界的棒球國家都面臨球迷老化的共同挑戰,無論如何先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再說。但,這會不會是業界朋友在市場導向下,不得不合理化自己行為的一廂情願呢?

當啦啦隊與醫美結合,女性物化論真的過去了嗎?

也許有人覺得聚焦在女性啦啦隊身上無傷大雅,甚至有論者認為物化女性身體的論述已然過時,而以為這是女性轉換身體資本為經濟資本的賦權行動。但我們還沒有到完全拋棄女性身體物化相關論點的時候,特別是人體愈趨商品化的時代,仍可見性別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男生打球,女生加油!

近日,醫美診所與職業球隊成為合作夥伴時,就是宣稱此現象為女性賦權很明顯的破綻了。固然有女性在這樣的商品機制下獲益,但那是單一審美觀下極為少數女性所能為的,甚至是非人工不可的身材比例與五官樣貌,總體而言,造成更多女性的焦慮與自我否定。

整形手術源自於一次世界大戰,大量從戰場中返回的男性被毀容或肢殘,外科醫生開始開發協助他們融入戰後生活所需的技術,但時至今日,非醫學上必要的「選擇性的整形」(elective cosmetic surgery),已經成為建立在自我否定上的產業,從早期年長女性留住青春的期待,已經擴展到全齡、全性別的對象,整形這件事,從原本的隱晦不語,成了「同臉同鼻同醫師」的自我投資。甚至在醫學專業與日常語彙上的使用上,新興的「醫美」也漸漸偷渡與轉化,取代原本「整形」帶有的負面意涵。

職棒球隊與這項產業的合作夥伴關係,顯然是起心於這些單一審美觀下的啦啦隊女孩,她們或多或少正是美容乃至整形大行其道的成果展示,但這正是對其他同時在運動賽場上,以自身運動成就、而非外貌吸引注意的女性運動員的最大嘲諷。

別誤會了,要熱舞蹦跳3小時可是體能與技巧的真功夫,甚至是否是一項運動都是可討論的話題,但我們也都心知肚明,購買搖滾區的門票,或是眼光從球場飄向場邊時,自己看的是什麼。

運動場域中性別意涵的多元宇宙
Fill 1
台灣職棒的應援團為女性組成的啦啦隊,但中職五隊的應援「團長」仍然由男性擔任。圖為富邦悍將球團的應援團在場邊帶動球迷。(攝影/許𦱀倩)
台灣職棒的應援團為女性組成的啦啦隊,但中職五隊的應援「團長」仍然由男性擔任。圖為富邦悍將球團的應援團在場邊帶動球迷。(攝影/許𦱀倩)

所以,我們想要透過運動這個場域傳達什麼樣的性別分工訊息?

當我們看到富邦Angels、樂天女孩、Passion Sisters、Formosa Sexy等啦啦隊而覺得習以為常時,不妨代換一下場景。在企業女壘聯賽中,為何不見場邊出現新北凱薩「勇士」、台北台產「小鮮肉」、福添福嘉南「鷹雄」來為在烈陽與暴雨下拚戰的女壘球員勁歌熱舞?在女子超級籃球聯賽(WSBL)裡何以不見台元「牛郎」、國泰「人獸男」為著林蝶、林育庭來加油應援?尤其是甫落幕的U12世界少棒錦標賽中都可見中華隊專屬啦啦隊「CT Girls」的大姊姊們賣力跳著加油舞蹈時,就更令人質疑,為何不是大哥大姐、阿公阿嬤一同勁舞為這群小朋友加油呢?「男生打球,女生加油」,難道這還是我們對於台灣下一代的狹隘期待?

要分析台灣職棒場域的性別意涵時,我們必須注意這些現象是多元、異質甚至時而衝突的,開創台式啦啦隊文化的樂天及其前身球團,同時也是五支職棒球團中率先成立女子棒球隊的,一手主打著性化的女體,另一手也支持運動性平的訴求。運動空間的性別意涵詮釋,絕非全對或全錯的二分法,同樣主體的不同行動,也會帶有不同、甚至矛盾的意涵。

運動場域中尤其麻煩的是,各項運動賽事本身特質不同,或是文化空間的不同,與啦啦隊契合程度也有別。棒球是一球一球獨立事件所構築起來的運動,球與球、局與局間的停頓,都被認為是需要填補的空白,但為何美國職棒30支球隊,卻無一動用啦啦隊來填補這些空白?這多少與棒球在美國被認為是最家庭式的運動觀賞環境有關,性化的啦啦隊,與此空間格格不入。

但是同屬戶外開放空間且極度陽剛的美式足球,穿著性感的女性啦啦隊卻又是重要的配角。而職業化後的籃球,因各隊暫停次數、甚至電視暫停時間都變多了,也給予啦啦隊更多的舞台;但足球上、下半場連續不斷的45分鐘、冰球三節的中斷時間也相對較少,也減少了需要啦啦隊在這些運動項目中填空的需求。

另一方面,歐洲人普遍鄙視「啦啦隊」在運動場的存在,一方面是最風靡的足球運動與啦啦隊的節奏不合拍,另一方面,他們也自豪自身的運動文化底蘊,不需要這些源自美國的啦啦隊來「教」與「帶領」他們何時該歡呼或加油,更重要的是,當今啦啦隊呈現的方式上,確實是在性別平權進程上的負面教材。

想像一個「像女孩那樣丟球、像男孩那樣歡呼」的時代

啦啦隊的濫觴無疑是支持與強化運動場上男性氣概的輔助性產物,女性位於場邊的位置,為其男性運動英雄歡呼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至今仍無法脫離這樣的性別分工,具吸引力的、帶著崇拜眼光的女性,在運動場邊依舊受到歡迎。一開始,女性啦啦隊的出現,看似鬆動了一開始原先連進都進不去的球場,也就是男性保留地的運動場域,但時至今日,依舊有男性運動員在受訪時表示,對於女性觸碰球具或進入休息室抱有莫名的禁忌

理想而言,為了讓女性在運動文化中被完全接受,我們需要消解運動場域中性別專屬分工的概念,為不分性別的運動和活動留出空間,當然,職棒應援團中確有男性成員,但為何一群由女性組成的啦啦隊中,中職五隊的應援「團長」依舊全然由男性擔任呢?

身為運動愛好者,對於台灣職業運動的發展,總有無盡的期望,但是不是不論目的為何,只要有人進場、場子熱鬧就好?目前看來的趨勢似乎如此,相較於本人在7年前觀察所寫下的這篇評論,台灣運動場域中,啦啦隊的存在感顯得更為強烈,也許如同阿強所說,中華職棒的發展真的一定要有啦啦隊。但什麼時候我們可以開始「像女孩那樣丟球、像男孩那樣歡呼」都是被期待的,那就是運動場域中,性別平權的時候。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