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2E165】

我不是偷錢賊!從華光社區到榕錦園區,迫遷十年過後,他們所經歷的傷與痛
余秋和沒想到離開華光社區9年後的某天,太太收到法院掛號信急忙叫他趕回家,一打開發現是61萬元含利息的催繳通知。(攝影/余志偉)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你變成我家的主人了?」離開快10年,華光社區原住戶陳孝明首次回到老家原址,看見家園蓋起養生餐廳,也巧遇經營店主。兩人的不期而遇,除了驚訝,彼此還聊了什麼?

陳孝明在歷史建物、日治時代的公共浴場遺址隔壁出生、長大。2013年,政府以都市計劃為由,強制拆屋、驅離國有地上的違建戶。當家被夷平後,再看著這裡被打造成餐廳的模樣,一身T恤、短褲、藍白拖的他,感嘆兒時回憶的家園,變成賺錢的地方。

陳孝明說,父親是來台老兵,因為反攻大陸成為泡影,以8萬元買了一間監獄旁的房子,在台北安身立命。除了老兵,華光社區裡還住著在法院工作的基層公務員,王畇量的父親,就是在長官默許下,一磚一瓦在此蓋屋成家。

綜觀華光社區居民組成,更有1960年代後,北漂到城市打拼的移民。官方長年對原住戶收取水電費用、發放門牌,住戶也按年繳納房屋稅,等於間接承認居住事實,最後卻被認定為違建戶,強制拆遷。華光社區迫遷事件即將屆滿10年,當年被驅離的人去了哪兒?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老家現在變成店家?

本集,我們將聽見有人過著低收的日子,仍被國家追討不當得利至今;有人感嘆,老家變身高檔餐廳,自己卻難以進去消費;有人痛心無法洗刷侵占國土「偷錢賊」的社會屈辱。這些事,來此打卡的遊客會知道嗎?

(主持/詹婉如;製作團隊/林雨佑、余志偉、藍婉甄、汪彥成)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