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陳文宏/疫情下的共存儀式

親自品嘗COVID-19確診後與病毒共存的滋味之後,回顧這些日子的謹慎防禦,這一紙降書來得十分諷刺。因為在疫情之初,漸漸熟悉口罩與服飾的搭配,也習慣排隊保持距離,更成功解鎖快篩的人生技能。只是沒料到這些技能點數再滿,最後還是割讓了自己的健康,實踐了這個不平等條約。
我想起小時候有個房客,謙稱父母告知自己是某神明轉世,平時老實誠懇的他也不拖欠租金,只是偶爾到交租日當天會起乩。原本低調的身影突然變得巨大而陌生,特殊的肢體節奏像在呼應不存在的鼓陣。雖然他不斷大喊著要大家下跪,不過這場讓我自覺渺小的儀式,每次總在生日與關公同天的母親大吼之後,進入某某神明退駕,房客乖乖交租的循環。
面對身邊不斷變異的病毒,必須改變許多日常,為的是熟悉怎麼與未知共處。當模糊低語漸漸取代熱情喧囂,不可承受之輕填補了距離的留白。儀式感的日常逐漸爭取屬於彼此的空間。這些改變是面對病毒的臣服?還是心有未甘的沉潛?看著保持距離的隊伍,也許正共存著狂放的侵擾與內斂的抵抗。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