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訪談〉

一影像/徐仁修──走進荒野看見世界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既是知名散文作家、也是自然生態攝影家的徐仁修,童年生活即是在大自然環境度過,對各種動物植物原本就有很深的連結。後來看華特迪士尼製作發行的生態攝影紀錄片《沙漠奇觀》(The Living Desert),大受震撼,遂暗有壯志,也要拍同樣規模的影片。另外,他在舊書攤無意看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驚為天人,其豐富的生態相片讓他無比著迷,更一頭栽進攝影世界。

此外,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對他的影響頗大,再加上1972、1973年徐仁修在台灣各地調查野生蘭花,深知台灣原始環境正遭受巨大破壞,70%的森林已然被砍伐殆盡。

1975、1976年自願加入農技團,前往如宏都拉斯邊境地的徐仁修,深入雨林、蠻荒,眼見開闊的大地樣貌,縱然1976年底返回工作崗位,且升任官位,但再無心於此,乃展開行腳世界的生涯,以攝影與散文記錄生態自然,提倡環境保育。

長期浸淫於生態攝影,徐仁修自有一套方法論。他表示,唯有瞭解大自然越多,才有可能把照片拍得更好,且要經過漫長的守候,機遇與堅持缺一不可。比如相思樹,他多年等待,直到幾十年才會有一次、所有相思樹會同時開花才拍下。

又或者是金草蘭,徐仁修花費6年時間,每年6月都去現場等候,追求在他最鮮豔的三天進行拍攝,第一年花開整樹,但他到的時間晚了,第二年是花開太少,第三年則是仍然不夠多,第四年花瓣又被雨打落,直到第六年,花量多,又天氣好,但陽光太盛,會有反差,他熬到下午3點,等到雲移來,這才捕捉到最完美的畫面。

對徐仁修來說,只因為沒有經濟價值,就稱某些自然之境為荒野,十足是人類的偏見。他舉自己的童年為例,當徐仁修在荒地不動時,所有動物都出來了,野兔、蛇或老鼠,乃至各種鳥類,那其實真真是動植物的天堂啊。

徐仁修

1946年生於台灣新竹縣竹東區芎林鄉,客家人,作家、自然生態攝影家。畢業於屏東農專,並曾派駐尼加拉瓜擔任農業技術顧問,1974年開始在菲律賓、西爪哇、東馬來西亞沙巴、美國西南部、泰北、寮國與緬甸等地攝影旅行。1984年曾任《牛頓雜誌》的攝影師。1995年徐仁修在台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以籌款購買荒地保留其生態和物種為宗旨,如今該協會遍及世界各地。

早期他也曾發表過相當多的農業技術論文、並對台灣特有種的動植物發表過專門的研究文章。其文章富含人文與土地的思考,配攝影和真實的蠻荒經歷,使他在台灣獲得了不少文學獎項,如吳三連報導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等。著作等身,如蠻荒探險系列《月落蠻荒》、《季風穿林》、《英雄埋名》、《罌粟邊城》、《赤道無風》、《山河好大》等,攝影集與其他散文系列則有《自自然然》、《荒地有情》、《守護家園》、《邊陲東部》、《思源啞口歲時記》、《猿吼季風林》、《仲夏夜探秘》、《動物紀事》、《自然四記》、《自然生態散記》、《台灣生活日記》、《台灣的森林》、《養蜂人家》、《森林四季》、《荒野有情》、《叢林夜雨》、《家在九芎林》、《與大自然捉迷藏》、《不要跟我說再見.台灣》、《褔爾摩沙.野之頌》、《台灣 最後的荒野》等。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