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國中小學生接觸多元性別教育,會造成認同的混淆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18年底,與性平教育相關的公投案「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是否過早」的議題受到廣泛討論;2019年10月24日,立法院即將召開《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的公聽會,想必多元性別的教材又將再度成為攻防重點之一。

在反對中小學實施性平教育的論述中,最常見的論點是「中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接觸同志議題容易使其造成混淆」。但事實上,從發展心理學的文獻看來,這樣的擔憂並不受到科學研究的支持。

根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資料,目前國中小與多元性別相關的教材如下:

其中有關認識及尊重同志教育之指標有2項:國小五至六年級為「認識多元的性取向」、國中一至三年級為「尊重多元的性取向」。另高級中學階段在「健康與護理」、「公民與社會」等不同課程中,各有其能力指標:認識與接納同性戀者、尊重與接納不同性取向者、多元性別之互動、多元的性別關係等。

可以發現,當前性平教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認識多元性取向與性別,並尊重個體間的差異。

性傾向難以改變,不會因性平教育「混淆」

根據筆者粗略的觀察,當反對方聲稱性平教育會混淆學生時,其所謂的「混淆」有兩種:一種是性傾向的混淆(從異性戀變同性戀),一種是性別認同的混淆(分不清自己是男生或女生)。

在第一種擔憂裡,反對方擔心中小學生知道了性少數族群的存在之後,就會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然而,這個論述忽略了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的一個重要特質:它受到一定程度生理機制的影響,不是個體自己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
資料來源:Savin-Williams, R. C. (2011). Identity development among sexual-minority youth. In S. J. Schwartz, K. Luyckx, & V. Vignoles (eds.),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71-689). New York, NY: Springer.
)。美國心理學會早已明確指出:性傾向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傾向(enduring disposition),通常並非出自個體的選擇,且性傾向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原本是異性戀的孩子,並不會因為知道了同性戀的存在,而「變成」同性戀。
事實上,當研究人員比較同志家庭與異性戀家庭孩子的性傾向時,發現兩者並無差異,絕大多數來自同志家庭的孩子其自我認同仍是異性戀(
資料來源:
  • Golombok, S., & Tasker, F. (1996). Do parents influence the sexual orien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lesbian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1), 3-11. doi:10.1037/0012-1649.32.1.3
  •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doi: 10.1037/0003-066X.64.8.727
)。由此可知,認識不同的性傾向、與不同性傾向的人有互動,並不會混淆孩子自身的性傾向。(延伸閱讀:〈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
性別認同在學齡前至低年級已呈現穩定

在第二種擔憂裡,反對方常說小學生性別發展尚不健全,過早接觸性別議題,會讓孩子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但事實上,兒童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一樣具有相當程度的生理基礎。著名的大衛.瑞默爾(David Reimer)案例顯示:即便醫師為剛出生的大衛移除外生殖器、讓父母把他當作女孩養育,甚至為其注射女性荷爾蒙改變孩子的外貌,大衛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依然難以改變,心裡始終沒有接受自己是個女孩。既然性別認同如此根深蒂固,又怎麼會因為孩子接受了性平教育、了解到有些人跟自己不同,就受到影響呢?

更仔細地說,多數兒童在學齡前至小學低年級之間就會建立穩固的性別認同。一般而言,幼兒在3~4歲左右便可清楚說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
資料來源:
  •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 E. Maccob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pp. 82–173).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Slaby, R. G., & Frey, K. S. (1975).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52, 849–856. doi:10.2307/1128389
);4~5歲會知道性別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了解「我現在是女生,長大後也會是女生」(
資料來源:
Halim, M. L. D., Ruble, D. N., Tamis-LeMonda, C. S., Shrout, P. E., & Amodio, D. M. (2017). Gender attitudes in early childhoo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and cognitive antecedents. Child Development, 88(3), 882-899. doi: 10.1111/cdev.12642
) ;6~7歲(最晚不超過9歲)已知性別不會隨外在情境、衣著打扮而改變,可理解「叔叔雖然留長髮,但他依然是男生」(
資料來源:
  • Marcus, D. E., & Overton, W. F.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gender constancy and sex role preferences. Child Development, 49, 434-444. doi: 10.1111/j.1467-8624.1978.tb02333.x
  • Trautner, H. M., Gervai, J., & Németh, R. (2003). 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understanding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3), 275-283. doi: 10.1080/01650250244000362
)。
綜合觀之,兒童對於「我是男生/女生,而且這件事情不會改變」在小學低年級之前,就已經有明確的認識了。即便在學齡前就知曉性少數族群的存在(例如擁有跨性別的手足),這些幼童對性別恆定的理解也與其他幼童沒有太大差異,並不會因此就以為自己的性別會隨時間不同而改變(
資料來源:
Fast, A. A., & Olson, K. R. (2018). Gender development in transgender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9(2), 620-637. doi: 10.1111/cdev.12758
)。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開始介紹性少數族群,並不會造成兒童性別認同的混淆。反之,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當前的性平教育,是否能有效承接住性少數族群的孩子?
補上性少數兒童的教育空窗期,才是當務之急

這裡以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兒少為例。在開始舉例前,讓我們先釐清這幾個詞彙的定義。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乃根據個體的「性傾向」來定義:

  • 同性戀:意指對同性之人可產生性慾與愛戀好感的人
  • 異性戀:意指對異性之人可產生性慾與愛戀好感的人
  • 雙性戀:則是指對兩種生理性別都可能產生性慾與愛戀好感的人

跨性別/順性別則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有關:

  • 跨性別:對自己的性別認定(或稱「心理性別」)與其生理性別不同,故有人會以「靈魂裝在錯誤的身體裡」形容之
  • 順性別:與跨性別對應的詞彙,也就是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性別相符
平均而言,同性戀/雙性戀等性少數族群大概在國中以前(約7~11歲)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性傾向(
資料來源:
  • Rendina, H. J., Carter, J. A., Wahl, L., Millar, B. M., & Parsons, J. T. (2019). Trajectories of sexu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highly sexually active gay and bisexual men: 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6(1), 64-74. doi: 10.1037/sgd0000308
  • Savin-Williams, R. C., & Diamond, L. (2000). Sexual identity trajectories among sexual-minority youths: Gender comparison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9(6), 607-627. doi: 10.1023/A:1002058505138
);跨性別兒童則在學齡前(最早在3歲左右)即能夠回答「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這個問題(這點與順性別兒童的性別發展歷程相似),只不過答案與其本身的生理性別不同(
資料來源:
  • Olson, K. R., & Gülgöz, S. (2018). Early findings from the TransYouth Project: Gender development in transgende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2(2), 93-97. doi: 10.1111/cdep.12268
  • Fast, A. A., & Olson, K. R. (2018). Gender development in transgender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9(2), 620-637. doi: 10.1111/cdev.12758
)。此外,跨性別與順性別兒童在與性別相關的偏好與行為上亦頗為相似,兩者都偏好與自己性別認同一致的玩具與衣著。例如:自我認同為男性的跨性別與順性別男孩偏好工具組玩具、運動風上衣,而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與順性別女孩偏好扮家家酒玩具、粉紅色洋裝(
資料來源:
Fast, A. A., & Olson, K. R. (2018). Gender development in transgender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9(2), 620-637. doi: 10.1111/cdev.12758
)。

試想,這些性少數兒童從小學中低年級甚至學齡前開始,就意識到自己與多數人不同,但根據教育部的資訊,多數學生要到高年級才會接觸到多元性取向的教材。那麼高年級之前的那段空檔,孩子們該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憂心兒少發展、強調適齡教育的愛家人士,如果真的要檢視目前的性平教育,那麼應該呼籲的絕對不是將同志、多元性別等資訊自國中小教材移除,畢竟這些教材並不會混淆學生。相反的,他們應該支持將這些資訊及早介紹給學生,或至少在現行教材下,思考如何透過教材以外的管道確定家庭、學校、社區等社會系統,都能給予各種性傾向、性別認同的孩子們足夠的支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