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李濠仲/斯堪地那維亞還是難民天堂?
李濠仲╱斯堪地那維亞還是難民天堂?_1_尋求庇護的難民睡在瑞典移民署(Swedish Migration Agency)在Malmo的到達中心門外。(AFP/TT NEWS AGENCY / STIG-AKE JONSSON )Refugees sleep outside the entrance of the Swedish Migration Agency's arrival center for asylum seekers at Jagersro in Malmo, Sweden, early November 20, 2015. The day before, 600 refugees arrived in Malmo within 3 hours and the Swedish Migration Agency said in a press statement that they no longer can guarantee accommodation for all asylum seekers.     AFP PHOTO / TT NEWS AGENCY / STIG-AKE JONSSON    +++   SWEDEN OUT   +++ / AFP / TT NEWS AGENCY / STIG-AKE JONSSON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北歐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被譽為全球最穩定的區域,丹麥、瑞典、挪威三國文化相近、語言互通,就連生活方式、穿著打扮和價值觀都趨近一致,彼此之間幾無隔閡,除了偶爾無傷大雅地挖苦對方,絕大多數都屬於同一陣線。

身居全球最高物價城市、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民,有許多人的週末消遣,是駕車當天往返位於瑞典的購物商城。亦有為數不少的瑞典人,每天心甘情願通勤全歐洲最長的行車、鐵路兩用大橋隧道,白天在瑞典城市馬爾摩工作,晚上再回到丹麥哥本哈根睡覺。相互間邊境上的檢查站,長年來可謂「形同虛設」。

這不光是「申根協議」(歐洲國家間的條約協定,其簽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間的邊境檢查點。)所造成的效果,早在1996年這3個國家正式成為申根國家之前,寬鬆的邊境查照作業,即是不成文的默契。就算偶有不法之徒因此受惠(白天在A國作案,晚上即順利逃往B國),為各自的治安帶來困擾,卻也從未引發邊境的緊張氣氛。

直到2015年秋天,歐洲爆發難民危機,敘利亞、阿富汗流離失所的人民大舉湧入歐陸,當中有人則是借道希臘、義大利(相對容易取得難民身份),再利用「歐洲無國界」的狀態,輾轉移居他們心中最嚮往的難民天堂──斯堪地那維亞(難民在此可享有更好的福利)。在不堪此波超乎政府及社會應變能力的難民潮下,挪威、瑞典、丹麥才又宣布恢復從前那套「有效的」邊境檢查。

自此3國邊境匝口雙向兩側又出現了久違的車陣。挪威政府原本只訂出10天邊境檢查期,因難民湧入的情況略顯失控,又一路延至今年3月中;這段時間,挪威人前往瑞典的一日購物之旅,便不再是那般輕鬆便利了。至於恢復有效邊境檢查的目的,正是要阻止在其他國家取得居留身份的難民,透過申根國的便利措施進入自己的國家。

事實上,邊境檢查僅是斯堪地那維亞「緊縮難民政策」的一環。簡而言之,丹麥、瑞典和挪威都希望提高入境的難度,讓難民們知難而退,畢竟這波難民潮後續的收容和管理問題,已超過3國所願意負荷。挪威甚且得以加稅方式,支應容納更多難民後的財政開銷;繼丹麥宣布難民身上擁有超過一萬丹麥克朗(約5萬台幣)的財產,需繳交居住難民營的費用,挪威也祭出數十項限縮難民申請條件的規定,使得這一段時間不少難民的申請案,皆因新規而被打回票。

60年代,挪威在北海發現石油,從此脫胎換骨,甚至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金援大國,自信心一日千里,除了每年鉅額的援外預算,他們更進一步展開雙臂擁抱各國難民。歷年「全球物價最高城市」頭銜,讓人以為奧斯陸冷峻高不可攀,它極不親切的生活消費,確實嚇壞外國旅人,但它寬大為懷的難民政策,則又為自己贏得難以計價的「人權之都」、「和平之城」美名。

在此時空背景下,奧斯陸已然成了一座外簡內繁的城市。城市景觀看似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卻群聚著種族、宗教、信仰各異的多國人。一條無形的界限,將奧斯陸區分成東西兩側,城西屬於當地人清爽、潔淨卻百物奇貴的奧斯陸;東半部另屬於中東、非洲、亞洲外來移民,一個雜亂、擁擠但滿是便宜貨的奧斯陸。

然而東西兩邊表面上的和諧,已愈來愈掩飾不住海面下的暗潮洶湧。2011年7月22日,挪威人布列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因為不滿政府日益寬鬆的移民政策,先是在挪威政府辦公大樓引爆炸彈,繼之又前往一小時車程外的工黨青年度假營開槍掃射,總計造成77人死亡。其犯案動機,正是為抗議當時主政者的寬容主義(尤其針對穆斯林)。縱使多數挪威人未必認同布列維克的暴力手段,但當瑞士政府打算立法禁止國內興建清真寺尖塔(有政治漫畫將這些尖塔圖繪成飛彈)時,立刻也有5成的挪威民眾豎起拇指表示贊同。

右傾的挪威管理學院(BI)教授顏森曾說他極其不解,究竟有哪個國家可以每年接受大批移民,卻任由他們不事生產?鄰國瑞典右派政黨2010年國會大選主打的競選廣告,是一群身穿全罩式面紗的穆斯林婦女,推著嬰兒車和瑞典老人爭搶鈔票的短片,企圖激起瑞典人的危機意識,將左派徹底掃地出門。挪威人檯面上雖然批評這部廣告有失厚道,私下倒也不否認它確實吐露了某些北歐人的心聲。

直到布列維克出現,挪威人原以為外來移民(難民)所導致的國安憂慮,是外在的恐怖攻擊,結果他們終究發現,因多元種族帶來的內部失和,才是最麻煩的問題。

一個強調包容,多元,甚至可以容許不同信仰價值共處一室的社會,依舊免不了產生布列維克這類怪胎,這是最讓挪威人傷心欲絕之處,很多挪威人對於外來移民有著強烈的反彈和不耐,但仍以絕佳的自制力,努力克服心態上的障礙,避開歧視,接納異己。既有的理想主義者確實相當偉大,遊走在理想和利己主義之間的挪威人也所在多有,更有為數不少的挪威人,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壓抑自己,至少看到膚色不同的人從身旁走過,可以無需流露出嫌惡的眼光。

歐洲難民潮的影響,應當不僅是邊境恢復檢查,或者提高難民居留門檻造成的道德挑戰,而是難民的量變(人數激增),是否將為一個曾經高舉人權、多元和包容的社會帶來深沈的質變。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