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京奧運

評論

林玫君/被遺忘的台灣奧運英雄──第一位挑戰者、第一位參賽者、第一位女選手和第一面獎牌
1932年,張星賢(左2)在奧運選拔賽創造個人最佳紀錄,入選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成為台灣第一位進軍奧運的選手。(照片提供/林玫君)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20東京奧運台灣派出68名選手參賽,追逐並實踐自我夢想,本屆更締造了史上最佳的成績。但大家或許不知,早在1910年代,奧運已出現於台灣社會,並已有選手勇敢逐夢,在運動征途中堅定理想前行。而台灣選手更在1936年就奪下奧運獎牌,有趣的是,那是「藝術競賽」的獎項;同年,台灣即有首位女性選手林月雲有機會扣關奧運大門,連續3屆都為前進奧運努力,被喻為「本島最優秀的女選手」。這些已被歷史遺忘的「台灣奧運英雄」,其實正是為台灣運動邁向世界的開拓者。

「オリンピック」這回事

因被殖民的經驗,台灣歷史被不同的政權剪斷,迫使歷史回憶被壓抑放逐,以致許多運動發展的過往容易被忽視。經過十餘年研究,台灣人在日治時期的表現已為人所知,更讓我們知道台灣人的歷史不是只有出現在台灣島上,運動選手透過競賽運動向外界發聲,參與奧運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首次接觸「オリンピック」(奧林匹克)訊息是在1912年7月。《台灣日日新報》刊載「內地電報」,那一年,日本首度派出2位選手
金栗四三參加1萬公尺和馬拉松項目,三島彌彦參加100公尺和400公尺。
參加第5屆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這個由東京「轉手」的運動盛會資訊,提及「國際選手三千」等5行簡單文字,算是台灣和奧運的「第一次接觸」吧!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故,未能舉行1916年奧運會,台灣再次吸收奧運資訊,已是1920年第7屆在安特衛普舉行的奧運,自報章雜誌接觸新知識的民眾們,從多則報導得知奧運資訊。後續舉行的數屆奧運,也經常可見諸如奧運場地、開幕儀式、選手資訊、競賽成績、運動商品等賽會消息,民眾得以快速地透過文字來理解奧運會。

饒富趣味的是,「オリンピック」這個詞早年亦被混用,例如1915年《台灣運動界》雜誌提出催生「オリムピック式運動會」的建議;遠東運動會
1913年由中華民國、日本、菲律賓三國發起亞洲的綜合運動會,至1934年止,於菲律賓、中國、日本輪流舉行,共舉辦10屆。
稱為「極東オリンピック大會」,都把「奧林匹克」隱喻為大型、壯觀、具有規模的盛會。
屬於全球國際運動盛事的奧運會,原本與我們相距遙遠,和我們的生活也沒有太大關連,但自1910年代開始,透過報章雜誌報導,拉近彼此距離。台灣使用「奧林匹克」一詞、台人邁向奧運殿堂、也參加奧運「見學團」
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第11屆奧運「見學團」,來自台南的劉錫五、劉清風父子報名參加。
。在現實世界裡,台灣人和奧運會的接合點逐漸擴大。
陳啟川:「接近」奧運的台灣第一人
1912年,沿襲家族傳統而至慶應義塾
現今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
普通科就讀的陳啟川,是南台灣企業家陳中和六子,出身名門望族,戰後當選過第4、5屆高雄市長。

擁有黑壯身材,身高175公分的陳啟川是運動健將,1917年慶應義塾成立「競走部」,未久,便見陳啟川勤奮練習身影。隔年10月的慶應競技會,陳啟川參加鐵餅項目,初試啼聲即榮獲冠軍。爾後幾場全國性運動賽會,他在短跑、接力、田賽擲部等項目,有極佳表現。

1920年,日本準備參加第7屆安特衛普奧運。「大日本體育協會」
1911年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成立「大日本體育協會」,並於1912年帶領2位田徑選手,讓日本首度參與奧運會。
積極籌備預選賽,務期選拔優秀選手前往奧運。預選賽分為兩次,第一次先在日本各地舉行,共10場,各項目前三名選手則晉級到東京參加第二次預選賽。此時陳啟川也想挑戰自我報名參加,第一次預選賽順利通過,第二次預選賽與慶應義塾隊友們400公尺接力奪得勝利,打破日本紀錄,還獲頒「優秀紀錄證」。

然而,獲勝並不意味取得奧運門票。日本因財政困難,田徑運動僅12名選手參加,也未報名400公尺接力,陳啟川無緣於奧運會;但能夠晉級至第二次奧運會預選賽,已是台灣第一人。

張星賢:參加奧運的台灣第一人

出身於台中龍井的張星賢,就讀台中商業學校期間參與田徑運動,在自我訓練下,已顯卓然,多次競賽贏得冠軍並破全日本中學生紀錄。

因時代的潮流,前往日本的留學者俱增,張星賢在日人南部忠平
1932年洛杉磯奧運三級跳遠金牌、跳遠銅牌。同時也曾是跳遠和三級跳遠的世界紀錄保持人。
、笠原寬,以及台人柯子彰
知名的橄欖球選手,擔任過早稻田大學橄欖球隊和日本代表隊隊長,被喻為「永遠的13號」。
、黃清端的鼓勵下,於1931年1月負笈東瀛,就讀早稻田大學,參加競走部,接受專業的田徑訓練,並從原來的跳部轉換為中長距離跑。此時,正逢日本田徑的巔峰年代,張星賢刻苦磨礪地練習,加上織田幹雄
織田幹雄於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在三級跳遠項目以15公尺21的成績打破奧運紀錄,獲得日本歷史上首枚奧運會金牌。
和南部忠平的提攜,很快地踏入夢寐以求的奧運殿堂。

1932年,他在奧運選拔賽創造個人最佳紀錄,入選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張星賢成為台灣第一位進軍奧運的選手,也準備迎接人生第一個國際運動賽會。與此同時,他背後的支持力量,包括台中商業學校、早稻田大學、《台灣新民報》、諸多台人,以及長期支援和資助他的楊肇嘉先生,都紛紛給予祝福,他背負著台灣人的期待而戰。

能夠踏入運動的最高殿堂,從張星賢的日記裡,可以感受他的熱血澎湃和興奮之情,以及挑戰自我的決心。他在日記裡描繪出發前集訓和各種餞別會、登船時好友的歡送加油、在船上練習和經歷國際換日線的感受、對洛杉磯城市各種新奇的觀察、參與開幕式的激動⋯⋯。更多的是,站在起跑線上和世界各國好手一較高下的心境起伏。

400公尺跨欄揭開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序幕,張星賢成為日本代表團第一位上場出賽的選手。出場當下交雜激昂、緊張和自我期許,最後成績是預賽第一組第4名,未能晉級;400公尺則於預賽落選,原訂的1600公尺則未能上場。

張星賢面對不斷反覆翻轉的負面情緒,在自責中找到出口,他在日記裡提到:「以往太過於在意勝負,總是在重要比賽時跌倒或落敗下來,⋯⋯我們運動選手在比賽時,已經是使出了全力,腦中深處想的總是如何以最佳的狀態,堂堂正正而戰。所以我們只要能跑出最佳的狀態便已足夠。」張星賢決定帶著正向思考回國,不帶著任何遺憾。

4年後,懷抱對奧運會的憧憬,已於早稻田大學畢業並至滿鐵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帝為了經營滿洲(中國東北)而成立的鐵路運輸企業。
服務的張星賢,再次參與1936年的柏林奧運選拔賽,順利入選。張星賢說:「為了抓住這個機會,我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不同於上屆奧運的乘船,此次從滿州搭火車前往歐洲,他記下每一站的風景形貌和觀看經驗。到達柏林,參加由希特勒(Adolf Hitler)主導的奧運會,張星賢的1600公尺接力未能晉級下一場比賽;他沒有太多駐足,隔兩天,便和隊友前往歐洲各地親善訪問。征戰賽事旅途中,觀察各國運動風氣和不同文化的社交活動,本身就具有多重意義的近代性。

他望見獲得四金的美國黑人選手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
1936年柏林奧運,傑西‧歐文斯榮獲100公尺、200公尺、跳遠和400公尺接力共四面金牌。
精彩表現,讚嘆不已,在照片裡,我們看到他對優秀選手的崇拜情愫。他們共同在柏林奧運田徑場盡力,但卻有不一樣的人生。

兩次奧運之旅,張星賢與所有優勝者一樣,在賽場上努力奮戰,讓比賽發光,這是他一輩子的夢想與榮耀。而他在極具力量和速度感的田徑競賽出場拼搏的身影,亦成為台灣鼓勵青年從事運動的最佳典範。

林月雲:台灣第一位奧運候選女選手
林月雲於第七回明治神宮體育大會中獲得三級跳遠第一名。(圖片取自維基百科,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1934)
林月雲於第七回明治神宮體育大會中獲得三級跳遠第一名。(圖片取自維基百科,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1934)

台灣女子體育運動的起步,受限於傳統社會規範的束縛,直至日治時期才透過學校教育導入而有所改變。1920年代中期,競技運動有較多突破,台人女性也有優異表現。其中有位台灣女性運動員,突破桎梏,成為1936年柏林奧運第一候選女選手,她是林月雲。

出身於彰化和美的林月雲,就學期間運動表現出眾。1931年憑藉100公尺亞軍和三級跳遠冠軍之佳績,成為首位台籍女選手前往明治神宮大會者。赴日參賽,林月雲的三級跳遠突破台灣新紀錄,震驚日本體壇,特電傳至台灣,以〈於女子三級跳遠林孃接近日本紀錄〉為標題,讚譽林月雲。

1932年,林月雲在台灣奧運地方預選會,以優異競賽成績獲得推薦前往全日本奧運預選會的機會,然因身體狀況不佳,表現不如預期,意外敗戰。但林月雲的優異表現,受到日本女子體育專門學校校長二階堂女士的賞識,透過張星賢的牽合,力邀於1933年前往日本求學,再度開啟挑戰奧運之路。

赴日後,林月雲除了原來運動項目,也積極轉攻跳遠與80公尺跨欄,成績同樣不俗。1935年,日本陸上競技聯盟決定培訓林月雲等20名奧運候選選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可惜的是,最終因病魔侵襲,與奧運擦身而過。張星賢抱屈地認為,林月雲的成績定能在奧運奪牌。

林月雲返台後墊足準備,作勢下一次的起跑,她以100公尺和跳遠雙料冠軍,再次取得台灣代表資格。又因奧運預選賽的傑出表現,日本陸上競技聯盟決議林月雲成為1940年東京奧運會第一候選選手。無奈,天不從人願,因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改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最後因歐戰和二戰緣故停辦該屆奧運會。

青春流逝、夢想消失,十年的奮鬥終究留下了遺憾,林月雲佇立在奧運殿堂之外,無緣進入,即便堅強地面對,也難掩失落之情。但連續三屆奧運的努力,奮力的精神及無人能及的競賽成績,打破台灣女性運動員桎梏,被稱為「本島最優秀的女選手」,一點也不為過。

台灣舞曲:1936年柏林奧運台灣第一面獎牌

奧運會除了舉行運動賽事,1912年至1948年還設有「藝術競賽」,分別授予建築、文學、音樂、繪畫和雕塑等5個領域,這些藝術作品必須原創、且與體育運動相關。

奧運會曾在藝術領域中增加不同項目,例如詩歌、倫理、戲劇、交響樂作曲、浮雕、書圖刻印、都市計畫、水彩畫、獎章浮雕、雕像、抒情史、聲樂、樂器作曲等。後因藝術競賽評分缺乏客觀標準而停止。

令人稱讚的是,台灣人首次得到奧運獎項其實是「音樂」,這位奪得奧林匹克獎牌的台灣人,是來自台北三芝地區的作曲家──江文也(原名江文彬)。江文也是一位積極創作「具有東方意味」的現代音樂家,

江文也1934年《來自南方島嶼的交響素描》的管弦樂作品,包含4個樂章:〈牧歌風前奏曲〉、〈白鷺的幻想〉、〈聽一個高山族所說的話〉和〈城內之夜〉。他在充滿台灣風土如詩如畫色彩的〈城內之夜〉基礎上,改寫完成《台灣舞曲》(Formosan Dance)。這部作品受到歐洲評審青睞,獲得1936年柏林奧運會奧林匹克藝術競賽管弦樂「等外佳作」(認可獎)。當時日本共送出5部作品,只有江文也的作品入選,也是當屆音樂類唯一極富東方音樂色彩的得獎者。

站在運動舞台的「我們」

台灣人開始「認識」體育運動,公學校的教育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除了正規「體操科」,還有課外活動,包括運動會的舉行,進而引發台灣子弟的興趣。

1920年代,體育運動隨著台灣社會變遷,以及殖民政府獎勵體育運動有了轉折,台灣人逐步進入競技運動領域。在竹村豐俊編撰的《台灣體育史》(1933年出版),經常可以看到台灣人的身影,包括網球、棒球、田徑、高爾夫、桌球等運動,運動競技可與日人比擬。

以軟式網球為例,柳金木、張有傳、張如陵等至少30位台灣人赴日參加明治神宮大會,1926年張有傳和張如陵聯手參加「奉納試合」
奉獻給神宮的競賽。
榮獲冠軍,更是台灣人首次在日本全國性運動競賽優勝的紀錄;又如1931年與在台日人共組的嘉農棒球榮獲日本甲子園亞軍;田徑運動還有李延澤
大稻埕仕紳李春生之孫。
、高何土、林朝權、高兩貴、蕭織等人,亦經常奪得桂冠。在桌球,辜斌甫
辜顯榮三子。
辜振甫
辜顯榮五子。
、楊滄浪等人技壓群雄,辜斌甫甚至成為台灣代表至明治神宮桌球大賽參賽的教練。

《台灣新民報》為此特別為文指出:「過去台灣青年之中為日本全國之選手進出國際競技場中的非無其人,可見斷非台灣人的體力劣等,而做不到的,所缺者唯有鍛鍊的毅力與有無機會而已」。

台灣人參與運動,像是一個時代的透鏡,足以銘刻於歷史,他們的突破自我,映照出試圖改變和逆轉劣弱身體地位的企圖。陳啟川、張星賢、林月雲等人更上一層樓,邁進奧運的過程,也彰顯勝負之外的不屈鬥志和堅韌意志,其影響已超越國族。

夢想不死,生命可以有無限力量。當他們站到奧運起跑線上,望向前方,等候槍聲鳴發那刻,擺動向前,每個奔行都是光彩,也是人生寶貴的斷面。就算曲折不順,我們也能迴繞/凝視他們的故事,循光前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