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吳介民/香港「柏林危機」下的台灣對策
(攝影/AP Photo/Kin Cheung/達志影像)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中國在5月21日宣布制定「港版國安法」,立即引發全球關注,衝擊港台,掀起新一輪香港街頭抗爭。5月2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表示:根據《香港政策法》檢視香港實際情況,認定香港不再能夠維持高度自治,因此香港已經失去繼續適用1997年7月
香港主權從英國移交中國時。
以前美國法律下同等待遇的理由。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制裁中國,美國可能取消香港特殊優惠地位(不只牽涉獨立關稅區,還包括人員簽證、香港中資金融業、聯繫匯率與各種相關制度安排)。但實際上可能執行到什麼程度,則仍懸盪空中。美國發布制裁檄文,但尚未落刀,它還在觀望中國的反應。

28日下午,中國人大大會依照原先議程,通過港版《國安法》的決定,確定將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並交由人大常委會6月決定細節,最快在8月通過,最後仍須由港府公布實施。在未來幾個月,仍有諸多「細節」需要協調、落實。此外,這個決定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制定相關法律」(港版《國安法》第6條),但同時強調「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儘早完成香港基本法規定的維護國家安全立法」(港版《國安法》第3條)。兩個條文一起讀,似乎中國中央政府頒布下來的港版國安法,不等同《基本法》第23條所稱之國安法律立法,因此仍要求香港就23條進行立法。這裡是否存在將來執行上的縫隙,提供持續抗爭空間,值得觀察。但不論如何,北京這個港版《國安法》定下去,已經走上一條不歸路,不惜冒著與美國衝撞的風險。

美中對抗走向新冷戰?
Fill 1
中國人大會議5月28日就香港版《國安法》草案進行表決,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總理李克強在表決時按下同意票。(攝影/REUTERS/Carlos Garcia Rawlins/達志影像)
中國人大會議5月28日就香港版《國安法》草案進行表決,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總理李克強在表決時按下同意票。(攝影/REUTERS/Carlos Garcia Rawlins/達志影像)

習政權這一手,將對香港、台灣與世界產生重大政治後果。我想廓清幾個問題,提出初步分析,但沒有簡單答案。中國正走向愈來愈封閉、手段愈發極端的道路。習近平如此對付香港的目的和效應是什麼?

首先必須從美中對抗格局看香港與台灣局勢。愈來愈多人認為美中正在進入新冷戰情勢。如果世界往新冷戰方向走,香港正在成為「柏林」。港版《國安法》是中共在香港建造柏林圍牆所砌下的第一塊磚。(註)
這個觀點受益於與英國University of Warwick法律系郭銘松教授討論,僅此致謝,但若有任何錯誤當然是作者自負。

先從地緣政治經濟的大環境講起。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戰,封殺華為5G,對其半導體供應鏈斷鏈。中共政權如果持續走上與西方國家對抗(反向角度則是西方圍堵中國)、經濟上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也就是面對美國「去中國化」脫鉤壓力,決定搞自己的產業價值鏈體系,建造屬於自己的中國政經勢力範圍,那一定不惜代價,牢牢掌握香港。不僅如此,除了台灣獨特的地緣戰略價值,北京也圖謀台灣優異的產業能力,特別是在半導體製造上的優勢。過去多年北京推動「中國製造2025」、「紅色供應鏈」,挖角台灣人才,巧取豪奪西方工業機密,台灣也成為跳板。最新狀況是,中國在5G產業發展上,正面臨美國施壓台灣對華為斷鏈的巨大壓力。這場戰剛開打。

因此,經過這一輪《國安法》戰役,即便將香港納其掌心,中國對台灣的領土野心與銳實力滲透不會罷手;但面對美中衝突升高,美國對台防衛支撐升級,北京會愈來愈感受到挫敗感。因此,前一陣子中國對台用武(例如奪外島)傳聞才會甚囂塵上,它可能想利用疫情期間美軍戒備鬆弛的時間差做奇襲。但在美軍增強能見度之後,北京軟化立場,自己做了消毒,釋放緩和的訊號。但是,台灣毫無鬆懈的餘裕,因為中國對台灣的領土野心(所謂「留島不留人」最為赤裸),不會在它的帝國夢終結之前叫停。

港版《國安法》就是柏林圍牆!
Fill 1
從2019年6月開始,香港警察對反送中抗爭者的鎮壓、監控不斷加重,搭配律政司在法令與控告抗爭者的全面緊縮,香港已然是「警察國家」。(攝影/陳朗熹)
從2019年6月開始,香港警察對反送中抗爭者的鎮壓、監控不斷加重,搭配律政司在法令與控告抗爭者的全面緊縮,香港已然是「警察國家」。(攝影/陳朗熹)

回到中共建造柏林圍牆的比喻,假如這段歷史可以借鑑,那麼這將是個危機四伏的過程,但其演變速度快慢則仍未定。二戰後的歐洲,1948年爆發第一次柏林危機,蘇聯對柏林進行陸路封鎖,西方盟國以空運解圍,一直到1961年8月蘇東集團建造柏林圍牆,東西方陣營領域界線才涇渭分明,事後局勢反趨緩,歐洲冷戰態勢穩定下來。

「柏林」是一個具有啟發性的比喻,但只要是「比喻」,它就不會是簡化的「事實」。柏林的比喻確實非常複雜,鑑於台港面對中國威脅而來的「唇亡齒寒」關係,如果將香港比喻為柏林或東柏林,那麼台灣的位置在哪裡?比喻的盒子一旦打開,無法停止深入詢問。在2014~2020年之間,香港人的自由與極其有限的民主,被嚴重侵蝕剝奪,已經不享有與西方國家(包括台灣)同等的自由。2019年香港警察對反送中抗爭者的鎮壓,以及蔓延出去對整個社會的監控,香港已然是「警察國家」。

如果港版《國安法》是中國政府在香港與國際之間砌下的第一塊磚,那麼,我們可能要面對香港未來幾年情勢類如1949~1961年之間的東柏林,當時東柏林在蘇聯佔領之下,但是東西柏林的邊界基本上仍是開放的。這個開放性維持到1961年8月柏林圍牆被建造起來而使得東柏林如同東德,完全生活在特務機構史塔西(Stasi)的鼻息之下。

比喻,也必定蘊涵著相繼而來的倫理與行動問題。因此,當我說港版《國安法》是起造圍牆的第一塊磚,意思是它還不是完全阻絕香港人與世界自由交流的一道重兵防守的高牆,香港人還可能有喘息空間(包括地下空間、海外空間),這個空間如何繼續運用,如何撐住,是我們可以嘗試著力之處。香港朋友可以想像,在白色恐怖的台灣,海外遠距民主運動對台灣維持抗爭希望的重要性。當然,北京砌牆的舉措如果未受到自由世界的有力遏阻,它會繼續幹下去,直到香港抗爭者耗盡所有氣力,或是中共政權面臨崩潰或帝國解體。

北京在這個時間點提出港版《國安法》,挑明兩件事,一個是宣示香港是我主權管轄範圍,愛怎麼幹就怎麼幹,擺出姿態,不怕美國取消香港優惠關稅地位,「我北京下注跟攬炒
指玉石俱焚。
,你敢跟嗎?」此外,中共可能這樣計算,香港對中國經濟價值已大不如前(對這點反對意見倒是不少),因此何必示弱。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在2019年一篇文章中引用中方人士轉述北京的說法:我們不在香港做出極端行為是自我克制,不是我們沒有能力這麼做。 「現在,給你一點顏色瞧瞧。」
北京正在拆解香港的靈活空間
Fill 1
習近平政府一反過往政策,開始急著「解放」香港。2014年以來,北京在香港作為,究竟是所謂戰略自信,抑或情急冒進,頗堪玩味。(攝影/REUTERS/Tyrone Siu/達志影像)
習近平政府一反過往政策,開始急著「解放」香港。2014年以來,北京在香港作為,究竟是所謂戰略自信,抑或情急冒進,頗堪玩味。(攝影/REUTERS/Tyrone Siu/達志影像)

香港長久以來對中共政權,是一個可以在「境內/境外」之間彈性進出的政治經濟空間,早在中共革命階段就是如此利用香港,特別是在經費、武器、情報等方面的口岸。

毛革命世代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乃精準自剖。周恩來曾回憶:「我們在全國解放之前已決定不去解放香港。」1984年鄧小平拍板的中英協議,大致仍秉持不解放香港的原則。1997年主權轉移後,政治主權屬於中國內部管轄,經濟文化則開放於外部。

但近年,隨著一國兩制遭到破壞,趨向一國一制,中國自己正在拆解「境內/境外」這個靈活空間,現在急著「解放」香港。怎麼看中共的意圖?如上述,一個可能是,他們認定香港對外利用價值已經耗盡,或是上海、深圳可以取代之。另一個是,政權存續乃是至高無上之政治目標(political paramountcy),如今顧不了香港對外金融經濟價值了。2014年以來,北京在香港作為,究竟是所謂戰略自信,抑或情急冒進,頗堪玩味。

多年來,「境內/境外」的彈性空間,也讓香港在中國主權下獲得高程度的政治自由,但是這個自由空間在最近幾年急遽被壓縮,港版《國安法》勢將成為失衡臨界點。香港社會學學者孔誥烽和葉蔭聰曾論述香港屬於中國管轄下的「中國境外公民社會」(註)
Ho Fung HUNG and Iam Chong I, 2012, “Hong Kong's democratic movement and the making of China's offshore civil society,” Asian Survey, Vol 52, Issue 3, pp. 504-527.
。 這個境外公民社會的機能,在其政治存在的本質,乃依賴香港作為中國境外自由經濟體的身分之上,而且這個身分是被國際強權實質承認、並一定程度上受到保護,例如美國的《香港政策法》(1992年制定)以及2019年的《香港民主與人權法》。但是港版《國安法》的功能,將在政治上與此實質國際保護香港的力量進行拮抗,並以北京在國安領域上的直接統治來取消香港「政治自由港」的地位。
港版國安法對北京而言,短程上是對9月立法會選舉先發制人,試圖阻斷泛民「35+」(過半數)的策略,過去港中政權靠DQ
Disqualification,取消資格之意。
來對付泛民,現在則可能採取「沒收」途徑。但中共更深切的擔憂則是害怕香港持續成為對中國輸入自由思想、和平演變、顏色革命之示範作用的破口,因此要斬斷香港與西方民主勢力的聯繫。《基本法》23條標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港版《國安法》草案第2條規定:「決定闡明國家堅決反對任何外國和境外勢力以任何方式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採取必要措施予以反制。」外國勢力干預,是中共政權最闇黑的恐懼。
撐港國際隊如何啟動?台灣扮演何種角色?
Fill 1
港版《國安法》被通過的同一天,在台灣的「香港邊城青年」等團體召開「反國安惡法!台港青年撐港抗中」記者會,呼籲台灣教育部於平衡防疫考量下,盡速讓香港學生來台復學,並呼籲蔡政府立即明確落實庇護機制。(攝影/王容慧)
港版《國安法》被通過的同一天,在台灣的「香港邊城青年」等團體召開「反國安惡法!台港青年撐港抗中」記者會,呼籲台灣教育部於平衡防疫考量下,盡速讓香港學生來台復學,並呼籲蔡政府立即明確落實庇護機制。(攝影/王容慧)

因此,港版《國安法》若執行,立即衝擊是香港如何持續與自由世界的政治聯繫?港台公民社會攜手互動的模式如何維持?過去一年,反送中運動能夠廣為世界關注,其中一個因素是香港有一批優秀運動者努力在從事國際連結。反觀台灣在這個地緣政治結構條件下,思索對香港的協助,必須先認清自己的實力條件。

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以及台灣自身防衛民主與自主的決心,是台灣聯合自由國家集團守護香港自由的前提。台灣撐港需要巧力,而不是空洞或激昂的詞彙、或不具現實感的蠻力。面對中國對台灣的步步進逼,自保是助人的前提。

面對香港情勢變化,台灣須同時思考幾項原則:

  1. 港台在抵抗中國專制政權,是站在同一陣線,撐香港與自保是一體兩面;
  2. 台灣必須預先部署香港局勢惡化蔓延的對策;
  3. 台灣對香港伸出人道救援之手是義無反顧,但必須運用巧力。
蔡英文總統之前Facebook貼文提《港澳條例》60條,過於簡略,邏輯也沒釐清,乍看之下容易讓人誤解,已準備將港版《國安法》實施之後的香港人視同中國人來對待。5月27日龐佩奧對中國施壓警告,猶如美國的「60條思路」,龐佩奧講白,美國可能考慮取消香港優惠經濟地位,若嚴格實施將是非常嚴重的制裁,傷害中國也傷害香港。美國手上有許多籌碼和槓桿可以運用。台灣沒有本錢這樣玩,目前也不宜採取此思路,因此無需在此刻挑明。在大局推動與民間呼籲下,蔡英文27日指示建立對港人道救援機制,其實是以補強《港澳條例》18條
條文為:「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
方式來處理(即使不明講18條),而暫不提60條
條文為「本條例施行後,香港或澳門情況發生變化,致本條例之施行有危害台灣地區安全之虞時,行政院得報請總統依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第四項之規定,停止本條例一部或全部之適用,並應即將其決定附具理由於10日內送請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二分之一不同意或不為審議時,該決定立即失效。恢復一部或全部適用時,亦同。
本條例停止適用之部分,如未另定法律規範,與香港或澳門之關係,適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規定。」
。此人道救援行動專案,將建構跨部會處理機制,將港人緊急來台的安置、居留、照顧方案等議題確定下來。

未來幾個月,隨著中國人大常委會啟動港版《國安法》的立法步驟,將會持續激發香港的抵抗動員,如果情勢急遽惡化,造成大量港人想要離境卻遭遇困難的情況,將出現真正的國際的人道救援危機,那時候台灣怎麼辦?國際將如何反應?關於香港難民援助的國際法律思維,台灣政府需要未雨綢繆。如林飛帆提議,台灣應該在籌劃「撐港國家隊」,進一步參與「撐港國際隊」。台灣的國家隊如何組成,公民團體和政府如何協作?撐港國際隊怎麼啟動?台灣在撐港國際隊中,又將扮演何種角色?讓我們開始討論吧。

註:就在本文截稿時刻,由美國帶頭,五眼聯盟中的4國美澳加英,發表聯合聲明撐香港。聲明中兩度提到《中英聯合聲明》是在聯合國註冊的文件,港版《國安法》與該聲明衝突。27日美國國務卿龐佩奧的聲明就已經提到此點。紐西蘭外交部長隨後也單獨發表一份關切香港新聞稿。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