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李展鵬/貝克漢吃葡撻為何惹怒澳門人?一支廣告背後的澳門困境
(攝影/AFP PHOTO/Anthony WALLACE)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一個廣告,為何惹怒了眾多澳門人?澳門人的憤怒,又隱藏了這個城市面對了什麼困境?

7月中旬,澳門某大型賭場酒店推出全新廣告,幕前陣容強大:英國球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掛帥,搭配香港知名演員羅蘭及林雪,全長3分鐘,可算大製作。廣告內容是飾演自己的貝克漢在澳門老區尋找葡式蛋塔(澳門人叫「葡撻」),最後發現他入住的酒店正好就剛開了他最愛的葡撻店。這廣告看在一般台灣人眼中,應該還算滿吸引人的。

然而,廣告在Facebook一出,澳門網民紛紛表示不屑及憤怒,負評留言包括「好大的違和感」、「你拍的不是澳門」、「不尊重本土文化」、「裡面一個澳門人都冇(沒有)」、「下次請本地人度橋啦!(譯註
下次找本地人出點子吧!
)」,還有「擺上微博啦,呢度係Facebook!」(譯註
(既然拍給大陸人看)放在微博吧,這裡是Facebook!

國際巨星來澳,穿梭大街小巷宣傳澳門,為什麼當地人不賣帳?這背後牽涉的,是澳門近年冒起的本土意識、積弱的媒體發展,以及過度的旅遊業發展。

澳門形象長期假手於人

討論這個廣告之前,看看澳門的媒體結構是必要的。澳門人口只有數十萬,市場小,媒體發展長期停滯不前,影響力弱。澳門人都看香港媒體長大,對香港的政治人物與影視明星倒背如流。香港媒體是澳門人吸收資訊與尋找娛樂的重要來源──要了解國際時事,我們要靠香港媒體的報導及分析;要去旅行,我們參考香港雜誌及電視旅遊節目的介紹。

2013年有調查顯示,9成以上澳門人有閱讀香港報紙的習慣,至於固定收看香港TVB新聞的澳門人(約88%)則比收看本地電視台澳廣視的人(約66%)多出22%。香港TVB最近招攬廣告客戶,就強調它是澳門最多人收看的電視台,十分諷刺。當然,香港媒體只是偶爾有澳門新聞,因此很多澳門人常常在媒體中看不見澳門。

在影視作品中,澳門的形象甚為有趣。香港電影三不五時就在澳門取景。過去30年,隨便數數便有《追夢人:天若有情》、《賭城大亨》、《古惑仔之人在江湖》、《暗花》、《放逐》、《伊沙貝拉》、《遊龍戲鳳》、《激戰》與《賭城風雲》等等。然而,大部分港片中的澳門都非常「超現實」,跟澳門實況關係薄弱,也沒有澳門人的真情實感。

《賭城風雲》系列在中國大陸叫《澳門風雲》,一連拍了三集,大受歡迎。雖然電影口碑甚差,第三集更在中國雜誌《青年電影手冊》舉辦的金掃帚獎勇奪「最爛電影」、「最爛導演」及「最爛整體演出」等多個大獎。這樣的大片,有周潤發及劉德華等巨星壓陣,似乎為澳門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然而,這電影卻讓人誤解澳門,又或者說,電影中根本沒有澳門。王晶拍《賭城風雲》只是借用澳門賭場作為賣點,再重複他20多年前的《賭神》公式,換了佈景,裡面其實沒有澳門人的生活,沒有澳門人的故事。

電影中對「東方蒙地卡羅」的想像

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在港片中,澳門從來只是香港人的一種想像。有些電影用當年澳門的相對純樸對照香港的江湖糾紛,例如《追夢人》的劉德華逃亡到澳門,跟吳倩蓮度過一段愉快時光;有些電影只借用澳門的某種氣氛,像《伊莎貝拉》就捕捉了澳門的異國情調,而沒有生活實感;而《賭城風雲》系列則借用澳門的大型賭場,講的是天馬行空的港式江湖糾紛。

《遊龍戲鳳》更是典型例子:無論是美式大型賭場酒店,或是葡國人留下的歐式風貌,電影通通不放過,把澳門拍得很美,但不過是佈景板。更甚者,舒淇飾演的澳門女子完全脫離現實:她是賭場內負責發牌的荷官,下班後又在舞廳兼職艷舞女郎。這樣的人物設計,在澳門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做荷官要輪班,工作時間長,人也疲累,根本不可能再去兼職跳豔舞,再者,澳門現在的舞廳已幾乎沒有本地人做豔舞女郎了,有的只是各國佳麗。

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是因香港人多年來對澳門的印象就是「黃」與「賭」。尤其以往旅遊設施較少,來澳門的香港遊客以男性為主,標準行程往往就是舞廳三溫暖再加賭場耍樂;於是,就有了舒淇這個荷官加舞女。不過,香港人仍是覺得澳門人純樸,因此舒淇雖然每天穿梭夜場,但她又是個純真可愛到不得了的女生。黃加賭加天性純樸,這個角色一次投射了香港人對澳門的三種想像。

觀眾在電影中彷彿看到澳門人與澳門景物,但這卻並非一個真正的澳門。雖然賭業是澳門第一大產業,但大部分澳門人的生活其實是沒有賭桌與舞廳的(澳門現有賭業員工8萬多人,佔整體38萬勞動人口不到四分之一)。今天的澳門人,亦已不再像片中舒淇那麼純樸了;從城市景觀到人物設計,《遊龍戲鳳》呈現的是想像。結果,澳門彷彿被看見了,又沒有真的被看見。

如果說,多數港片對澳門的呈現不盡真實,好萊塢電影更叫人看得下巴掉下來。在《007:空降危機》中,澳門是古老而神秘的異域,賭場中的女服務員戴假髮穿旗袍,裡面更養著一隻龐大的食人獸,充滿東方主義的想像。這部電影要獵奇的地方,根本純屬虛構;片中澳門完全是搭景搭出來的,沒有一處是實景。

當然,澳門不是唯一被不明就裡的外國人書寫之地。好萊塢如何任意扭曲呈現其他國家如俄羅斯、伊拉克、越南、中國、印度,早已鐵證如山。誰掌握媒體,誰就掌握了論述的權力。被隱形、被誤解的,又怎會只有澳門?

背上眾多罪名的澳門人,不再逆來順受

以往,對於香港傳媒有關澳門的呈現,無論滿意與否,澳門人很少吭聲,那甚至成為了澳門人如何看自己的指標。例如香港人說澳門純樸,久而久之,我們也覺得自己純樸。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澳門人主體意識淡弱,少有要宣示「我是誰」或「澳門其實是怎樣」的意向。但在回歸及賭業市場開放之後,一方面澳門人當家作主,另一方面社會問題百出,澳門人的主體意識逐漸浮現。於是,近10多年來,澳門人開始批判外人看澳門的目光,不再逆來順受,甚至做出反擊。

從這個脈絡,澳門人對這賭場廣告的反感就可想而知:廣告根本不是拍給澳門人看的,裡面關於澳門的呈現更錯到離譜。

這3分鐘的大製作廣告,講述貝克漢曾在澳門吃過令他難忘的葡撻,當他再來澳門,他就設法逃過記者追訪,獨自外出尋找那味道,但計程車司機卻把他帶到茶餐廳;貝克漢嚐了一口說「不是這個味道」,激怒了茶餐廳老闆而被追擊。脫險之後,司機帶他去見家中老婦(應該是祖母之類),原來她有葡撻的祖傳祕方,而且就是當年給貝克漢吃葡撻的人,兩人重逢相見歡。最後老婦說她最近在貝克漢入住的賭場酒店開了新店,幾個人就歡天喜地去嚐葡撻。

在澳門人眼中,這個廣告有以下罪名:

第一,講普通話: 貝克漢上了計程車,說要吃蛋撻,司機以標準普通話回應:「澳門,我地盤!」但事實上,澳門並沒有講標準普通話的計程車司機,起碼我在這裡生活了數十年從沒遇過。

第二,碧咸不是小貝貝: 老婦重遇貝克漢,大叫「小貝貝」,但是,澳門人從來不叫貝克漢做小貝,Beckham的廣東話譯名是碧咸。

第三,葡撻蛋撻分不清: 廣告混淆了「蛋撻」及「葡撻」。前者是港澳茶餐廳的常見點心,餡是黃色的凝固蛋漿;後者是葡式甜點,餡上有黑色焦糖,兩者的皮也截然不同,澳門人絕不會混淆。但老婦明明給貝克漢吃葡撻,卻說成是蛋撻,後來司機帶他去吃蛋撻,茶餐廳卻端出葡撻,非常混亂。

第四,澳門葡撻沒有祖傳祕方: 葡撻在葡萄牙歷史悠久,但它是在1989年才被一個英國人傳入澳門,因此不應該在一個華人家庭有什麼「祖傳秘方」。

第五,劇情不合理: 司機一家人中,年輕兄妹講標準北方腔普通話,長者卻講標準廣東話,難以令人信服。另外,澳門茶餐廳的人會因為顧客說一句「不是這個味道」而追擊他們,也是誇張之極。澳門的治安還不至於這麼差。

誰在乎澳門人的想法?

既然錯漏百出,那麼這廣告是如何過關的呢?這就是惹澳門人反感的關鍵原因:廣告的目標對象根本不是澳門人,而是遊客,包括中國、香港及台灣人。

去(2017)年,超過3千萬遊客訪澳,其中陸客有2千多萬,佔整體6成以上;港客有600多萬,佔了2成。廣告中的普通話(包括貝克漢的兩句普通話台詞)是迎合陸客,香港知名綠葉演員羅蘭及林雪則是取悅香港觀眾,至於貝克漢則讓這廣告通行國際及華人社會。廣告還借用很多人熟悉的港片元素:貝克漢被追擊的一段像極了港式黑幫片,而羅蘭飾演的老婦最後出場一幕,則有意要令人聯想她當年拍的鬼片。

過去10多年,澳門因為賭博旅遊業致富,與此同時,本土意識亦在提升。然而,澳門仍然長期被外地媒體扭曲呈現,不少澳門人已感到不耐煩。更甚者,這個只有30平方公里、面積與台北市文山區相若的小城,每年接待數千萬遊客,亦令澳門人吃不消,坊間常言「逼爆澳門」。

在旅遊業的過分發展下,很多城市建設是為遊客而設,大量土地用來建賭場,政府曾有意在寧靜的西灣湖開設夜市,就算是建個公共圖書館都說要「打造地標吸引遊客」,但澳門人自己的生活休閒空間卻越來越小;至於賭場酒店不只逼滿
粵語,「擠滿」之意。
遊客,就連中文告示都是簡體字。澳門,彷彿不再屬於本地人,澳門人百般無奈。

一個遭到劣評的廣告,背後是千頭萬緒的澳門問題:關於一個後殖民城市如何建立本土意識,一個旅遊城市如何令本地人感到疏離,以及一個媒體積弱的城市如何自我表述。這種種問題,都顯然不只是澳門獨有──這就是澳門個案的趣味與價值所在。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