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微光】

醫師年收藥廠多少錢?Waseda Chronicle公開日媒不敢碰的黑箱
(照片/Waseda Chronicle提供)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媒體微光・序言

有闇,就有光。

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媒體年代,在瀰漫混亂而詭譎的訊息暗流中,仍有那麼一群人舉起燈火:有的開闢非營利媒體新路徑,也有在商業媒體裡嘗試把好新聞留下來。他們怎麼用好新聞說話、怎麼以創新回應時代需求,讓讀者、贊助者或會員願意支持這個古老的事業不至於死亡?

透過「媒體微光」欄位,可以看見在世界各地全球的新聞小革命。盼望,眾志成光。

日本的非營利媒體Waseda Chronicle(ワセダクロニクル,中文譯名為《早稻田紀實傳媒》)於2017年2月在東京成立,是日本目前唯一以調查報導為主的非營利網路媒體,也是日本唯一加盟國際調查記者聯盟(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 GIJN)的媒體。

Waseda Chronicle一開始是從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專案出發,於2018年2月從大學獨立出來,成立非營利法人,以「Journalism NGO」之姿,專注於從被害者與弱勢者的角度來發掘與報導社會問題。

Waseda Chronicle成立至今剛好滿兩年,目前總共發表5個專題報導,第一砲在2017年以揭發日本最大的廣告代理商電通和共同通訊社以「假新聞真廣告」的方式,來為特定的藥品宣傳的業界內幕。由於這個報導,東京都與福岡市對於相關的藥廠與報社進行行政指導,要求改善。另外,追蹤日本於戰後進行的強制絕育手術「強制不妊」問題的系列報導,點出了在生育這件看似非常私人的問題上,戰後日本國家機器是如何粗暴地介入造成社會集體暴力,剝奪弱勢者的基本人權。在環保議題方面,近期與韓國的非營利媒體《News Tapa》和印尼的調查報導媒體《Tempo》共同進行跨國合作報導,首次披露由日韓印三國的大型商社共同出資在印尼西爪哇建造的煤炭火力發電廠,排放超標的廢氣,造成了當地居民的健康危害與公害問題。在背後存在的是,將低於先進國家環保標準的火力發電廠建設在開發中國家,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名,實則由出資的商社獲利的全球化經濟體制中的剝削問題。

在此之外,最近還公布日本醫界的龍頭東京大學附屬醫院意圖掩蓋的醫療疏失致死報導。2018年10月一位40歲出頭的男性病患,在東大醫院接受最新心臟瓣膜治療數日後因氣胸而死亡,死亡證明書上記載著「病死」。Waseda Chronicle的記者,將入手的病歷與X光片抽絲剝繭反覆求證專家之後,報導了背後隱藏的競爭治療件數內幕與致死的關聯性,因此引來日本厚生勞動省於日前介入東大醫院,展開調查。

從這兩年的深度報導內容走向,可以發現Waseda Chronicle大多著重在醫藥與健康公害方面的議題,雖然涉及許多艱深難懂的專業知識,但是報導內容採取簡單易懂的敘述方式,配合圖表照片和影像,將問題的重點提供給讀者了解與判斷。2018下半年,Waseda Chronicle開始了另一個重大的計畫:開發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黑箱的藥廠與醫師金錢往來資料庫。

首建日本藥廠與醫師金流的公開資料庫
在日本,看病吃什麼藥,在處方藥品上醫生握有決定性的權力。對藥廠來說,最重要的客戶不是病患,而是握有處方大權的醫生。如何與醫生建立良好關係,讓醫生多使用自家藥廠的藥,就成了每個藥廠的至上命題。這個不透明的關係,外界無法一窺究竟,一般民眾只能寄託醫師秉持良好崇高的醫療道德,以及仰賴醫病雙方的信賴關係。但是在1999年於美國發生Gelsinger事件
1999年18歲的Jesse Gelsinger在賓州大學接受基因療法人體實驗後死於多重器官衰竭。之後調查發現,擔任治療的醫師同時也是實驗用藥的藥廠大股東,並且未在事前將實驗的危險性充分地說明,引發了相關的利益掛勾與利益衝突的議題。
後,醫師與生技公司的利益糾葛與利益衝突迴避問題受到廣大注目,因而有了必須將兩者之間的利益關係透明化的呼聲。美國於2013年開始規範,凡收受製藥公司10美元以上的金錢或等額的物品,一律必須將金額與醫師姓名一併公開。

在日本,由於採用全民納入保險體制的方式,藥廠的處方藥品收入,有一部分是來自市民的稅金。因此監督藥廠與醫生之間有無特定的利益掛勾問題,也成了媒體監督稅金用途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Waseda Chronicle提出第一次東大醫院疏失報告後兩個月,主流媒體開始接續披露相關報導。(取自Waseda Chronicle官網)
在Waseda Chronicle提出第一次東大醫院疏失報告後兩個月,主流媒體開始接續披露相關報導。(取自Waseda Chronicle官網)

將藥廠與醫師之間的金錢授與透明化的做法,在歐美已經開始進行,美國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所成立「Dollars for Docs」資料庫,以及德國的非營利媒體Correctiv所提供的「Finde Deinen Arzt(找出你的醫生)」資料庫,只要鍵入醫師姓名,就可知道某位醫生從哪個藥廠收了多少錢,一目了然非常方便。

在日本,其實早在8年前就有要求公開相關資訊的意見出現。日本製藥工業協會
簡稱JPMA,由日本主要藥廠加盟的業界團體。
於2011年制定了「企業活動與醫療機關等關係透明化指針」,期許由業界內部做起,自主規範藥廠與醫師的金錢授與;同時日本醫學會也制定相關規定,並指出藥廠的高額金錢授與會對醫學研究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從2013年開始,各藥廠開始在自己公司的網頁上公布給予醫師的金錢明細,踏出透明化的第一步。在2014年,內閣府特別機關「日本學術會議」更進一步建議日本製藥工業協會,應將各藥廠授與醫師的金錢往來明細統合成資料庫加以公開,並且迅速處理社會大眾的相關疑義。然而,日本的藥廠與業界並沒有這樣做。

在醫藥界空有議論卻無積極作為、主流媒體也不願碰觸這個敏感問題的情況下,Waseda Chronicle從2018年8月開始,與醫療NGO「醫療Governance研究所」聯手合作,自行著手開發資料庫。

在資料庫的建立過程中,遭遇不少藥廠設下的「障礙」。由於每家藥廠所公開的資料內容格式各不相同,在無法解決格式統一問題的狀況下,每一筆資料都必須以人工輸入。此外,有藥廠僅在一定期間內公布資料,或是必須資料一筆一筆個別申請才能看到內容,更有藥廠的網頁資料僅供瀏覽無法下載列印或是複製。在約30位工作人員和義工們不眠不休地耗費3,000多小時、整理約150萬個項目的資料之後,「Money Database製藥公司與醫師」資料庫終於在2019年1月完成,並公開上線供一般民眾免費檢索。

目前資料庫中公開了2016年度所有的資料,包括哪個藥廠以何種名目給了多少金額與次數,以及年度的總金額。只要在查詢欄鍵入醫生的姓名或是部分名稱,就會顯示醫生姓名以及所屬的醫院或醫療單位的職稱,以避免同名同姓造成混淆。同時資料庫也顯示整年度的各個項目平均值,讓民眾在看到數字時,可以同時評估某位醫生收受藥廠金錢的件數是高於/低於平均值多少?與其他醫生比起來是收得多還是少?主要是哪種名目的金錢?來源是否集中於特定的藥廠藥商?

資料庫於公開後, 目前約有10萬多人次瀏覽,僅有10筆紀錄經當事人反映後需要修正,對於幾乎是以純手工輸入建立起來的資料庫來說,精準程度相當高。今後Waseda Chronicle將持續收集2017年度之後各家藥廠公布的數據,並考慮未來在資料庫裡面,開發能夠檢索藥品副作用等相關功能。

揭露藥價算定組織委員的「身價」

Waseda Chronicle利用建立資料庫過程中得來的數據,作出相關的系列專題報導。根據資料庫的統計結果顯示,加盟日本製藥工業協會的71家藥廠,於2016年度支付給醫師的總金額約266億日圓(約為新台幣79億元)。由於日本禁止藥廠給予醫師回扣等直接的金錢往來,藥廠便轉個彎以各種「正當名目」的方式來維持與醫師的關係。日本國內約30萬名醫師中,約有10萬人曾經接受製藥公司以不同名目支付的金錢,包括演講費、顧問費、稿費或書籍監修費用等。其中,講師費用佔了8成,約223億日圓,主要是由醫師參加藥廠舉辦的演講會,講述相關的醫藥專業知識與治療方法所得的報酬;顧問費用則是藥廠在開發新藥時諮詢醫師相關意見的費用,約32億日圓,佔整體的12%;其他稿費或書籍監修費用則為11億日圓,佔整體4%。

而每位醫生所收受的報酬金額,也有高低之分。其中一年收受1千萬日幣以上的醫師人數為96人,其中約8成是大學附屬醫院的教授;有6人則高達2千萬日幣以上。此外,醫院院長、學會的幹部等在醫學界握有強大影響力的醫師,也是收受高額金錢的主要對象。整體而言,收受藥廠每年100萬日幣以上的醫師約有4,700人,佔10萬人的5%,可以看出來自藥廠的高額金錢授與,其實是集中在一部分的醫師身上。

而這些與藥廠保持「緊密關係」的醫師們,是否盡到應有的利益迴避義務?

Waseda Chronicle在專題報導中,檢證了在「藥價算定組織」中擔任委員重責的醫師們。這個組織屬於厚生勞働省之下,握有決定新藥的價格決定大權。也就是說,通過審核合格可以上市的新藥,都必須在這個組織的審議中被決定「身價」。

根據要求厚生勞働省資訊公開的資料顯示,「藥價算定組織」的委員是由11位專業醫師構成。由於厚生勞働省拒絕更進一步公開每位委員收受藥廠的金額,因此根據「Money Database製藥公司與醫師」資料庫的統計,在2016年度中有9位收受了來自藥廠的演講費或顧問費,總共平均是502萬日圓;其中委員長與其他兩位委員,收受超過1千萬日圓的報酬;另外有兩位齒科專門的醫師委員,則未收分文。

基於厚生勞働省的規定,如果收受某藥廠超過500萬日圓的委員,不能參加該藥廠的新藥藥價審議;超過50萬日圓,雖可以參加審議但無法參加表決。而事實上,這9位委員是否按照規定迴避審議或表決?這些紀錄為何沒有比照其他政府組織的會議紀錄進行公布?「藥價算定組織」委員長東大教授秋下雅弘面對採訪表示,來自藥廠的1,157萬日圓報酬主要都是演講費,對於演講會是由藥廠主辦一事表示無奈,也對於將藥廠的報酬透明化表示一定的理解,但問到是否確實遵守利益迴避原則,以及是否應該主動公開委員們所收的藥廠報酬,卻換來曖昧模糊的回答,厚生勞働省也不願意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對社會大眾而言,決定藥品價格是一個攸關稅金用途以及就醫民眾荷包的重責大任,委員們與藥廠的關係卻撲朔迷離,內部是否有什麼難言之隱?Waseda Chronicle表示今後將持續追蹤下去。

獨立調查報導媒體的苦境與堅持

Waseda Chronicle在公布了「Money Database製藥公司與醫師」資料庫與專題報導後,得到不少一般市民的迴響:「這正是今日的日本所最需要的」、「要改善醫療環境,醫生與製藥公司之間的關係透明化是必要的」、「這真是大快人心」。而當事人的醫師們,則持褒貶不同的意見。有醫師抗議說「這是正當的報酬」、「這不是個人資訊嗎」、「會摧殘掉日本醫療的未來」,但也有不少醫生表示「這是必要的」、「日本也須面對透明化的時代了」。顯見對於目前的醫療環境與制度的諸多沉屙與改革的需要,社會上普遍有一定認知,而讓藥廠與醫師的關係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是最基本但也是最難踏出的那一步。Waseda Chronicle的資料庫,剛剛跨出了一小步,未來如何持續下去,還有許多未知的困難與挑戰。

Waseda Chronicle這兩年直搗許多其他主流媒體所「忌諱」或「視而不見」的議題,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也得到相對的評價。2017年,Waseda Chronicle得到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頒發的「Supporter of the Free Press Award」,表揚他們在短期內做出對新聞自由與監視權力有貢獻的傑出專題報導,以及對於採訪教育的努力。2018年的「強制不妊」專題報導,使得戰後因貧困而被強制施行絕育手術的弱勢者得到社會關注,因此得到NGO反貧困聯盟頒發的「貧困新聞大獎」。

如此成果與成績,讓人聯想是否背後有強大的新聞編採團隊支撐,但其實不然。目前Waseda Chronicle是由3位全職但不支薪的資深記者,以及少數的市民、學生和義工們所組成,財源則全部仰賴大眾集資(crowdfunding)和市民的小額捐款。目前每個月僅有10多萬日圓的定期捐款進帳,如何開拓財源穩定整體的營運,以達到能夠支付最低薪資的狀態,是Waseda Chronicle的燃眉之急。

在日本社會對於非營利媒體的認知與接收度不高的現況下,未來Waseda Chronicle將積極與各國的調查報導媒體持續合作,挖掘全球化經濟體制下被掩蓋的不平等與剝削問題。同時也尋求歐美與各國的捐款與資金挹注,將報導內容翻譯多國語言,讓更多日本與國外的讀者能夠了解,他們所致力報導的,不僅僅是日本國內特有的問題或現象,其實在背後存在著各國社會共通的問題與歷史脈絡。了解並省思這些問題,是全球公民的責任,如何支持這樣的獨立媒體存活下去,也有待全球公民的回應。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