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微光】

以「有感」調查改變世界!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我們的力量來自讀者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媒體微光・序言

有闇,就有光。

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媒體年代,在瀰漫混亂而詭譎的訊息暗流中,仍有那麼一群人舉起燈火:有的開闢非營利媒體新路徑,也有在商業媒體裡嘗試把好新聞留下來。他們怎麼用好新聞說話、怎麼以創新回應時代需求,讓讀者、贊助者或會員願意支持這個古老的事業不至於死亡?

透過「媒體微光」欄位,可以看見在世界各地全球的新聞小革命。盼望,眾志成光。

非營利調查新聞網站ProPublica要邁入11年了,這家在美國知名、但台灣朋友不一定熟悉的美國網路媒體,已奪下4座普立茲獎與2座艾美獎,更在近期不斷成長,從成立之初的28個記者與編輯 ,成長到如今有86位編採人員,合作媒體多達162家。當主流媒體紛紛裁員、在流量主導下疲於奔命重量不重質,ProPublica究竟如何打破媒體業界的惡循環,它們怎麼活下來,又想建立怎麼樣的媒體生態?

創立於2007年、於2008年上線的ProPublica,總部設於紐約曼哈頓,它的名字源自於Pro(支持、為了)和 Publica(公眾)兩個字的結合,意指「為了公眾」。

秉持「調查新聞對民主極為重要」的信念,金融業出身的山德勒(Herbert Sandler)夫婦成立了山德勒基金會(Sandler Foundation),透過基金會成立以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為核心的ProPublica新聞網站。

ProPublica創下許多美國新聞界的首例,最為人注目的是它創下美國基金會支持新聞業的紀錄。山德勒基金會在ProPublica創始的前3年,每年確定捐助1千萬美元(註)
除了山德勒基金會之外,ProPublica也獲得了奈特(Knight)基金會、麥克阿瑟(MacArthur)基金會、皮尤(Pew)基金會、紐約卡內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的資助。
,這個穩定的基金會資助讓它得以不刊登廣告,透過捐助與募款獨立營運。

2010年,ProPublica以一篇與卡崔娜颶風後的安樂死議題報導,獲得了第一座普立茲調查報導獎。這也創下普立茲獎首度頒給網路媒體的紀錄;2011年,一篇華爾街銀行家如何自肥的報導,再度讓它獲得普立茲全國新聞報導獎,也成為新創媒體在創立前3年即獲獎2次的首例。

成立之初,ProPublica於紐約總部聘僱28個記者與編輯,2017年更增加伊利諾州的一處分社,成長為聘有86名編採人員;奪下4座普立茲獎、2座艾美獎與其他諸多獎項;與其合作的媒體多達162家──ProPublica以非營利的新媒體之姿,已成功步入第11個年頭。

ProPublica之所以能持續成長,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做為非營利媒體,它非常認真向它的讀者以及捐助者溝通。

ProPublica成員在辦公室慶祝獲得2010年普利茲獎調查報導獎情況。(取自ProPublica臉書粉絲專頁)
從10年來影響力報告,看出有感改變

2010年起,ProPublica每年皆針對前一個年度的工作成果,發表一篇「年度影響力報告(Annual Report)」。每一份報告都公開在網站上,無論是否曾經捐款給ProPublica,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查閱。

對世界發揮影響力一直是ProPublica自許的使命。在2012年的影響力報告中,ProPublica自述道,「最重要的考驗是我們的報導是否具有影響力。影響力指的並非讀者多寡或得獎與否,而是是否真正為世界帶來改變」。

ProPublica的影響力報告中載明前一個年度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細數造成世界實質改變的報導,發表自家新聞的平台數量(例如:每年增加了多少Twitter與Facebook粉絲數量、電子報訂閱人數、會員數量),並列舉合作的媒體、得到的獎項、概略的收支數字、員工名單、重大的捐款人列表等等。

在最初始的第一篇影響力報告中,它們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釋ProPublica成立的緣由、為什麼社會需要獨立的調查媒體,也解釋了ProPublica創新的營運模式。作為一個史無前例的媒體實驗,2010年的ProPublica仍較缺乏自信,影響力報告中還附上了幾家有公信力的媒體,例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對ProPublica當年報導的正面評價,為自己背書。

回顧2010~2017年的影響力報告,可以看出ProPublica發展的腳步越來越穩健,對自己的品牌價值也越來越有自信。2015年之後,他們就不再強調其他媒體對自己的評價。

除了篇幅越來越長的輝煌得獎紀錄之外,ProPublica的影響力報告也列舉出他們報導過的新聞事件,所帶來實質改變,例如:禁止歧視的新法案通過、拯救了一名孕婦的性命、川普陣營退還競選贊助經費等等。造成世界有感改變的報導從2010年報告中列出的8篇,到2017年已增加為21篇。

除了積極跟讀者溝通,另一個讓ProPublica壯大的關鍵是2016年底川普的當選。

川普當選是股推力

2016年11月13日,美國HBO頻道以探討、嘲諷新聞為主題的脫口秀《上周今夜秀》(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節目中,主持人奧利佛(John Oliver) 在一個與美國總統川普(當時川普尚未正式就職,仍是總統當選人)有關的影片播出後,對觀眾做出呼籲:「如果你想要好的新聞,就要付出代價!」

奧利佛說:「你需要支持真正的新聞,透過購買《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當地報紙,或是捐款給像ProPublica這樣的非營利組織,他們做的是很棒的調查報導。」

在電視節目上公開呼籲的結果十分驚人。在Oliver敦促HBO觀眾向ProPublica捐款之後的幾個小時裡,ProPublica收到的捐款激增。原本每天只會收到幾筆捐款,在節目播出後的12小時,仍保持著每分鐘數筆捐款的速度湧入。

由於川普當選後,美國讀者憂慮川普可能對新聞獨立性、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與新聞自由會造成威脅,自由派媒體的訂閱量普遍成長。ProPublica於2016年大選後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收到了75萬美元(約新台幣2,250萬元)的小額捐款,遠超過2015年全年度的小額捐款50萬美元 (約新台幣1,500萬元) 。

2016年的年度影響力報告中,ProPublica回應了美國社會對川普當選的憂心:「ProPublica調查報導的力量,並非來自企業、政客或利益團體,而是來自於讀者。」

不斷創新,回應讀者
收到大量捐款後,ProPublica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成立了分社ProPublica Illinois。(取自ProPublica臉書粉絲專頁)

收到大量捐款後,ProPublica也在經營方向上做出回應。2017年,他們擴編了紐約的總部,新聞室員工包含記者、編輯、設計、研究人員,從前一年(2016)的54人增加到75人,並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成立了分社ProPublica Illinois,設有11名新聞室員工。同時也增加業務人員以應對增加的投稿或民眾提供的新聞材料,也包括管理網路捐款。

擴編之外,ProPublica更重新調整報導方向,以監督川普政府。他們增加了許多報導路線,像是:與川普有關的商業利益與衝突、勞工權益、川普對美國退伍軍人的承諾,甚至「白人至上主義」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切點。報導的重點放在川普政府戲劇化的政策改變,對社會各方面造成的影響。

2017年ProPublica更開始了一項新計畫“ProPublica Local Reporting Network”。在美國7個不同州、人口低於100萬的社區,ProPublica與當地的新聞機構合作,展開為期一年的區域性調查計畫,監督的視線從中央的政府政策觸及州政府的層級。這個計畫一方面報導更多在地的社區新聞,一方面也灑下更多調查新聞的種子,將ProPublica記者長期積累而來的研究技巧、資料分析的專長,與更多新聞室分享。

以資料科學方法做調查,也是ProPublica的強項,媒體觀察家黃哲斌在〈矽谷富翁助媒體監督科技巨頭〉一文裡,即做出深刻描繪。他指出,ProPublica是率先調查所謂「演算法偏見」的媒體,其記者安格溫(Julia Angwin)曾一系列挖掘,從Amazon的弔詭訂價、車貸保費核算的弱勢族群偏見,到Facebook廣告助長種族仇恨,對當代社會習而不察的科技漏洞,提出大聲批判。安格溫的嘗試吸引了原來也贊助ProPublica的科技投資者紐馬克(Craig Newmark)注意,他另捐了2千萬美元,協助安格溫創辦獨立新聞網站「標記」(Markup),她成為標記總編輯,專門以資料科學做調查報導,監督科技產業。

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集結社會力量

自創立以來,ProPublica雖一直仰賴山德勒基金會為主要資金來源,但他們深知若要永續經營,降低對山德勒基金會經濟上的依賴是必要的。透過製作令讀者有感的新聞報導,持續每隔幾年以創新計畫回應社會的需求,這也使得ProPublica在小額募款上的成效卓越。

2017年,超過3萬4千人捐助的小額捐款金額共約48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4,400萬元),佔了ProPublica當年收入的17% ,但2011年的小額捐款人數僅2,600人、金額占當年收入的6%;目前對ProPublica小額捐款的總額,已超過任何單一個基金會的捐助金額。來自讀者的支持,使ProPublica的儲備金在2017年累計到超過1,900萬美元(相當於2018度預算支出的90%)。集結社會力量的ProPublica,在財務上正逐漸達成可持續經營的目標。

在混亂視聽及假訊息當道的年代,ProPublica的經驗其實告訴了我們,讀者比以往更需要優質媒體為他們把關。當媒體獲得人們的信賴,就有機會得到精神與具體捐款上的回饋,讓媒體持續透過深入及調查報導,帶來更多實質的改變。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