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充電站專欄

林辰峰/紐約時報如何打造一流視覺新聞團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我們現在在思考的,是新聞室5年後人員的配置,我們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戴著細框眼鏡,一臉斯文的史蒂夫.迪尤恩斯(Steve Duenes)轉過頭,語氣平靜地回答一名對部門運作方式感到好奇的文字記者。迪尤恩斯是《紐約時報》圖像新聞部總監,當《紐約時報》各部門編制不斷縮裁時,他帶領圖像新聞部Graphics Department),從一開始不到10人的配置,壯大到40多位圖像編輯的今天。

我坐在迪尤恩斯旁,一邊忙著手上新聞的數據處理,又側著頭聽他和這位平面記者的談話。迪尤恩斯是我的老闆,更準確來說,他是我過去3個月的老闆。

一年前,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申請了《紐約時報》的實習。在經歷作品集審核和兩輪的面試後,迪尤恩斯從近3,000名各科系大學至博士班申請者中,選了我和另兩名學生(春、夏、秋季各一人)加入圖像新聞部實習3個月。

《紐約時報》圖像新聞部負責多數視覺與資料新聞製作,由40多位圖像編輯組成,每位編輯各有所長,包括新聞採寫、地圖製作、前端與後端電腦編程、3D模型、設計、插畫、攝影與虛擬實境編輯等,成員多數一人有多項專長。

該部門代表作品包括在2013年獲普立茲獎,為《紐約時報》奠定新媒體領導地位的<雪崩>Snow Fall)、2014年的<以205份圖表解釋經濟蕭條如何重塑經濟>How the Recession Reshaped the Economy, in 255 Charts)、2015年的<小賈斯丁、Diplo、Skrillex打造流行金曲>Bieber, Diplo &Skrillex Make A Hit)與虛擬實境系列<起飛>Take Flight)。

《紐約時報》不只是報紙,而是擁有多種媒介的新聞媒體。他們很早就意識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所以網羅了全球知名的電腦工程師傑諾米.亞許肯納,也邀請資料視覺最通用函數庫的發明者麥克.波思塔克加入。 (攝影:MARIO TAMA/GETTY IMAGES NORTH AMERICA/AFP)

獨立新聞室

圖像新聞部的產出一半是因應文字記者的需求,與記者合作,製作新聞圖表與視覺化。另一半則是該部門自產的新聞專題,從採寫、編輯、資料分析、設計到電腦程式編程都在該部門內產出,獨立地運作,不仰賴其他部門的文字記者。編輯們均身負多職,扮演文字記者視覺需求的配合者,也是自產新聞的發動者,既要兼顧所有新聞內的視覺製作,也要負責該部門自產新聞的文字和採訪。

圖像編輯們每天早上會召開5分鐘的會議,快速判斷哪些新聞有視覺角度,依照工作量的多寡,有時從採訪、製作視覺、資料分析與寫作一人包辦,有時則是團隊合作做出規模較大的新聞專題。

由實習培養人才

由於新媒體與資料新聞的興起,許多媒體都在找懂新聞製作、會寫電腦程式同時又會設計的人才。與過去不同,這些人才多半不是新聞系出身,而許多才華洋溢的程式設計師與設計人才又都是自學。該部門內編輯的學術背景從傳統的新聞系、資工系、美術系到統計系、都市規劃系到東亞研究系都有;而部門內一半的編輯曾在該部門當過實習生,在其他媒體或機構工作一、兩年後才被邀請回紐約時報。

該部門人才培養仰賴往往均從實習生開始,儘管每年紐約時報實習申請激烈,該部門仍積極網羅各校人才,主動邀請人才申請實習名額。而實習生入選標準不重學歷和在校成績,而是著重於申請者的作品集與面試過程。

科技人才搶奪戰

由於紐約時報不只是報紙,而是擁有多種媒介的新聞媒體,在這樣的哲學下,《紐約時報》很早就意識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所以網羅了傑諾米.亞許肯納(Jeremy Ashkenas),他是全球知名的電腦工程師,他在大學所創造的函數庫至今仍在全球廣泛通用。此外,也邀請資料視覺最通用函數庫的發明者麥克.波思塔克(Mike Bostock)加入。他們都在科技業赫赫有名,但卻被《紐約時報》網羅後被訓練成很好的記者。

《紐約時報》以高薪請來這些科技人才後,又打破報社傳統階級制度,讓他們空降擔任資深編輯職位,名正言順地給予較高的薪資,並藉由這兩人在科技界的名氣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加入,讓《紐約時報》在早期在新媒體的表現上把其他媒體甩在腦後。

紐時創新報告中提到吸引多媒體人才的關鍵在於找出紐時在科技技能的缺陷,並快速找到人才來彌補。此外,在雇用多媒體人才時減少傳統新聞技能的著重,從新興科技公司中找人才,並以《紐約時報》的新聞作為吸引新科技人才的工具。

這代表著人事主管和媒體高層在雇用記者時要因應新媒體的興起而轉換思考方式,而用人的主管也勢必要懂新媒體,才能找出在新媒體浪潮下部門所需要的人才,並用專業技術當作標準篩選,而不是一味看履歷與學歷。

研發部門內部新聞製作工具

在擁有這些新聞與科技兩項精通的人才後,這些人才除了要產製新聞內容外,同時也負責製作新聞室內部工具,讓新聞的生產更省時省力。當《紐約時報》從德國請來資料視覺化專家葛雷哥.艾許(Gregor Aisch)後,他除了馬上加入新聞室,同時也被要求製造新聞室內資料視覺化工具Mr. Chartmaker,讓記者與圖片編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製造出精美的資料視覺化。

這一系列該部門的工具讓新聞的製作更省時,尤其是當突發新聞發生時尤其明顯。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案發生時,由於部門內部工具讓10名圖像新聞部編輯可以同時在同一個稿子內寫稿與分工,快速地產出精美的地圖,在事件發生的15分鐘內就生產出一篇有文字、地圖、相片與衛星圖的新聞。面對突發新聞,生產速度能這麼快,部門內的工具功不可沒。

在第一篇突發新聞出版後,編輯們則是繼續做採訪,並找尋相關資料與數據做分析,才陸陸續續將新聞內容更新,而不是為追求速度而忽略精準度。

實習3個月下來,我時常在想,資源不多的台灣媒體要如何嘗試新媒體?

每次想到這問題,我腦海裡就會想起那天迪尤恩斯解釋藉由媒體趨勢積極主動找人才的重要性。的確,想往新媒體發展,用人主管勢必要了解媒體趨勢,判斷組織內部究竟缺少哪方面的人才。再來,用人主管也必須對科技有一定了解,才能從求職者的作品集中評估他們在技術面的能力。而不是偷懶地利用學校與履歷來篩選人才。

更重要的是,用人主管不能再把新聞看作是純人文學科,紐約時報圖像新聞部證明,技術面以及傳統新聞面的結合是未來趨勢,擁有技術背景的人也能成為好記者。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