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充電站專欄

林辰峰/當科技公司變成媒體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毫無疑問地,這是我在美國新聞界參加過最尷尬的會議。

這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新聞編輯設計協會(Society of News Design, SND),三位講者都大有來頭,David Wright 曾任職於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後轉換跑道到推特(Twitter)、Steve Motzenbecker 原為《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美術總監,現在臉書(Facebook)做產品設計管理,而 Bobbie Johnson 則是幹了十年的《衛報》(The Guardian)編輯不做,自行出版線上雜誌 Matter,該雜誌在2013年被網路發行平台 Medium 收購時,他也轉任 Medium。

三位講者有一共同點,他們都是離開傳統新聞界,輾轉投奔科技業的「前新聞人」。

這三位前新聞人一排坐開在大會講台,以「在臉書新聞推播時代下的新聞設計」(News design in the age of the Instant Article)為題互談。他們聊轉換跑道的心路歷程,也談新聞媒體要如何在說故事、開拓讀者群以及網路優性化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Fill 1
(圖片來源/國際新聞編輯設計協會網站)

他們點出新聞媒體專長在於內容產製,不擅科技。而臉書、推特與 Medium 等科技公司,想幫助媒體解決載速問題,讓新聞內容訊息的下載更快,傳播更廣。「畢竟科技是這些公司的長處,」其中一名講者這麼說。

到了問答時間。一名聽眾舉起手質疑科技公司跨足出版界,新聞媒體會因希望能在這些網路平台繼續出版,而犧牲了媒體的自主性。下一名聽眾又接著問到,若這些科技公司決定(再度)拓張在中國的事業版圖時,是否配合中國審查在其平台上所出版的新聞內容。輕鬆的對談氣氛馬上因為記者對科技公司的不信任而變得尷尬。

其實記者們的懷疑並非無憑無據。這些科技公司自去年起,無論是透過建立合作關係,或是提供新聞內容發表平台,的確是一個接一個地向新聞媒體積極招手。

去年,蘋果(Apple)推出 Apple News,谷歌(Google)成立新聞實驗室(Google News Lab)。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科技公司Snapchat,在其平台上推出 Discover 頻道,頻道內容涵蓋新聞、娛樂、體育等,並由 Snapchat 篩選提供內容的合作夥伴;短短一年內,成功吸引了Mashable、Vox、《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CNN 等多家新聞媒體在其平台上推出自己的新聞站,量身打造新聞內容。臉書在推出新聞推播(Instant articles)平台一年後,今年更開始付錢給媒體,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哈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與 Buzzfeed 等,要媒體多加利用 Facebook Live 實況影音直播功能。

此外,去年國際新聞編輯設計協會更將臉書選為年度最佳新聞設計網站。《紐約時報》則在近日報導中更直接點名臉書為世上最具影響力的新聞來源。這些科技公司在許多層面上的確就是媒體,只是規模、涵蓋地區、年齡更廣。

這對於需要兼顧廣告收入與道德良知的新聞媒體來說,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新聞媒體既要廣告收入,又要新聞自由,不被廣告業主影響,渴望社群網站所帶來的點擊率,但又怕自主權被人際網絡與運算法挾持,被吃死死。

而身為記者的我們,抱著「閱聽人在哪,我就在哪」的精神,積極往社群網站與平台發展。我們學會上推特與臉書與讀者互動,也學會經營粉絲專頁,更因應個平台生產出不同的原生新聞內容。但是當這些擁有出版平台主控權的科技公司一換演算法,或是一改使用者條款,各媒體馬上一一被打臉,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霉。

的確,臉書的新聞推播功能是很誘人。由臉書儲存新聞內容,從臉書上直接閱讀,而不再引導讀者到原新聞網站,速度快上十倍。但是,讓臉書儲存新聞內容,同時也代表新聞媒體在新聞的外觀以及廣告上放棄了不少控制權。

而這對讀者而言,代表什麼?

以臉書為例,當讀者不再上新聞網站,而是從臉書動態消息(News Feed)選讀新聞,意味著讀者將新聞的編輯權從專業的新聞編輯中轉交給臉書的運算法,由運算法告訴讀者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然而,電腦演算法也是人類設計的,動態消息所選擇餵給讀者的新聞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經過臉書工程師設計。唯一不同的是,新聞記者和編輯將自己的名字掛在文章上,是可問責的,而大多數臉書的工程師、設計師和其他幫我們決定什麼新聞該讀的人,卻是永遠隱身幕後。他們餵給我們的偏見和判斷,就如同臉書篩選動態消息內容的計算法一樣,永遠都是個謎。

而我,在去年幸運成為谷歌鼓勵產學合作的谷歌新聞獎學金得主,身處尷尬最前線,又是怎麼想?

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編輯台需獨立運作,但又多數仰賴廣告收益,本來就很尷尬。不過,神經兮兮地擔心新聞自由受制,而執拗地拒絕科技潮流,進而放棄掉社群網路上的潛在閱聽人,實在太魯莽。

但新聞媒體也不應該傻傻地聽從Medium創辦人Evan Williams的見解,為省下技術活,而想也不想的就把主導權交給科技公司,連架設新聞網站都不做。(就連半島電視台主打年輕讀者群的分支 AJ+,剛成立時活在社群網路上頭,連首頁都省了,但後來也改變方針,架設了新聞首頁。)

由於各新聞媒體營運方向與編輯台政策不同,新聞媒體該做的,是謹慎行量自身需求,再借鏡行合作的各西方媒體。仔細評估未來所得所失後,再做決定,而不是一味追風。而更重要的,新聞媒體也該有駕馭科技的能力,聰明地把好內容交到讀者手上。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