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金門海灘上的海豚們── 一年18起鯨豚擱淺悲劇敲響什麼警鐘?
日本鳥羽水族館內的江豚。(攝影/AP Photo/Koichi Nakamura/達志影像)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11月21日上午,金門東北角田埔海岸再度發現擱淺岸上的江豚屍體,這是金門今(2020)年第18起鯨豚擱淺事件(17江豚、1中華白海豚)。金門周邊海域數量稀少的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在台灣屬於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今年至今平均每個月1.5起鯨豚擱淺,顯示江豚保育已刻不容緩。

今年2月1日,正當全國對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如臨大敵之際,金門岸巡通報在金沙鎮海灘發現一隻擱淺的江豚,成為今年一連串鯨豚擱淺事件的序幕。

江豚型體似魚,與海豚最大區別是江豚沒有背鰭,也稱露脊鼠海豚;主要有3種類型
國際上目前已確認露脊鼠海豚有兩個獨立物種:
  1. 印太洋露脊鼠海豚亞 (N. phocaenoides),又稱寬脊露脊鼠海豚。
  2. 窄脊露脊鼠海豚(N. asiaeorientalis),由東亞露脊鼠海豚(N. a.sunameri)和長江江豚(N. a. asiaeorientalis)兩個亞種共同組成。其中長江亞種是唯一的淡水鼠海豚。
,分居於中國長江,日韓沿岸海域與亞洲其他地區,在中國、台灣皆屬於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露脊鼠海豚還分寬脊和窄脊兩種,在金門海域發現的則大多是窄脊。除了金門以外,馬祖也發現這類俗稱江豚的露脊鼠海豚的蹤跡。
最多單月4起擱淺死亡,唯一生還者也活不過3天

令人驚訝的是,從2月至5月,金門竟密集發生鯨豚擱淺死亡悲劇。2月8日、29日,3月3日、11日、13日、17日,4月9日、28日,5月6日、16日,在這些日子,金門東南和南面海灘上分別發現了長60公分到120餘公分不等、成幼不一的江豚擱淺,發現時都已是死亡多時的情況。緊接著,5月28日金寧鄉厝果山海灘上則發現了中華白海豚的屍體

就在外界關心鯨豚死因之際,鯨豚擱淺事件卻停了下來,6、7月暫時平靜。但到了8月11日,米克拉颱風直撲金門,雖然在進入金門之前轉向,但外圍環流掀起的風浪,卻讓一隻幼體江豚被沖上金門成功海灘,而被海巡署岸巡隊的機動巡邏人員發現。 這也是今年在金門海灘上發現擱淺鯨豚的第一隻活體,讓金門周邊海域鯨豚生態研究多了一份「生機」。不過這隻小江豚被救上岸以後在陸地生活了3天,一樣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到了8月24日,金門地區一口氣發生第13、14起鯨豚擱淺岸際死亡案,分別發生在金湖鎮南方白龍橋岸際沙灘、以及烈嶼鄉南方東林海岸。29日,在金湖鎮南方新頭岸際,有民眾發現1隻江豚擱淺在沙灘上已明顯死亡,這是第15起。9月12日傍晚,岸巡人員在金寧鄉安東一營區岸際發現一隻死亡鯨豚,死亡原因不明,這已金門地區第16起鯨豚擱淺岸際死亡案例。

時序進入到冬季的11月4日,金沙咕力岸又發現了露脊鼠海豚,這隻江豚並非被漁網纏繞(無痕跡),而是跟著海漂垃圾一起被沖上岸,長約156公分,個體程度第4級(註)
擱淺動物個體依狀況分級如下:
第一級:活體,尚有生命跡象。 第二級:新鮮,外表正常、無腫脹;鯨脂、肌肉、內臟新鮮、氣味正常。 第三級:良好,屍體開始分解,但器官仍完整。 第四級:差,皮膚脫落、發臭、脹氣、肌肉水解、骨關節分離、鯨脂變軟。 第五級:極差,骨頭外露,僅剩部分乾燥的組織和皮膚。

一直到11月21日的第18起擱淺案,總計金門地區今年已有17隻成幼不一的江豚、1隻中華白海豚擱淺死亡,也引起外界關切江豚保育問題。但到目前為止,從金門水產試驗所到金門縣政府,都無法對這麼多起鯨豚擱淺死亡案例提出解釋,使得上述鯨豚擱淺死亡幾乎都是「死因不明」。

調查白海豚時「順便」發現江豚,缺乏完整生態研究

金門水試所技正陳盈廷表示,每個月平均超過1隻江豚擱淺死亡在金門海域,確實是一件值得深入了解的生態議題,不過江豚的生態研究,目前在台灣並不是很有系統性,因此資訊也不完整。

陳盈廷指出,在各種文獻當中,首次看到金門海域有江豚的紀錄,就是台大教授周蓮香接受金門國家公園委託研究,調查金門周邊海域有關中華白海豚生態時,在預設的5條調查路線當中,在其中靠近金門海域南邊的路線上,發現了江豚的蹤跡。到了2011年海洋委員會成立後,這項研究及調查就由海委會所屬海洋保育署負責。

金門水試所所長楊文壐接受《報導者》訪問時表示,海保署是以預算補助方式,委由金門水試所執行調查工作,今年前半年水試所執行漁業巡護工作時,在鳳嶼、猛虎嶼各發現1隻露脊鼠海豚,而在三次經濟魚種資源調查時也都發現了露脊鼠海豚,數量從3隻到6隻不等。

楊文壐指出,發現江豚的海域都集中在金門南邊。至於水試所下半年亦出過幾次船觀察,則未有江豚蹤跡的回報。

在歷次鯨豚擱淺事件均參與救難和事後勘驗工作的金門野生動物救傷保護協會成員王鈺明指出,去年金門地區發生15隻鯨豚擱淺死亡案例,今年還沒過完卻已增加為18例,但因官方、民間都很缺乏江豚的生態基礎資料,「希望能夠透過死屍解剖勘驗的過程中,看是否能夠逐步和片斷地累積一些江豚的生態資料,以助未來系統性生態調查啟動時之用。」

調查困境:不知生,焉知死
Fill 1
11月14日,金門發生今年第18起鯨豚擱淺案,江豚屍體跟著海漂垃圾一起被沖上岸。(照片/金門水產試驗所提供)
11月14日,金門發生今年第18起鯨豚擱淺案,江豚屍體跟著海漂垃圾一起被沖上岸。(照片/金門水產試驗所提供)

究竟這麼多起江豚死亡的原因為何?幾乎全數參與江豚解剖工作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研究員姚秋如向《報導者》表示,除了8月11日因颱風被沖上岸,短暫存活了3天的幼豚以外,其他十幾隻江豚,無論是成體或是幼體,被發現時的屍體完整情況大都是4到5級,也就是屬於「嚴重破壞」的狀態,從外觀上根本無法直接判斷死因。

姚秋如表示,依據過往的經驗,擱淺金門的死亡鯨豚,都是在海中就已經死亡,之後才被潮汐和海浪沖刷上岸,至於在海中死亡的原因,大致上都和鯨豚的生存環境有關。

她說,最常見的就是被漁網漁鉤傷害致死的案例,再來則是誤食了海上垃圾致死,還有環境干擾,諸如海上有工程施作,像金廈之間最大的翔安機場填海工程,和金門、烈嶼之間的金門大橋工程,以及之前兩岸供水工程中的海底隧道工程等,這些都是可能造成鯨豚死亡的外部原因。

姚秋如表示,另有一些鯨豚自己本身的病理原因,例如覓食生態環境不佳,或是覓食能力不足,導致鯨豚營養不良死亡,還有就是鯨豚本身生病造成死亡,其中遺傳疾病和後天染病都是可能的原因。

姚秋如指出,綜合過往經驗推斷金門鯨豚死亡的原因,除了遺傳疾病以外,其他的死亡原因全部都和鯨豚生存的海洋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在沒有辦法直接從解剖驗屍中了解鯨豚死亡原因的情況下,了解其生存的海洋環境,也能夠間接判斷擱淺鯨豚的死亡原因。

因此姚秋如認為,從鯨豚保育的積極目的而言,「海洋生態調查和鯨豚生態追蹤,反倒是比追查鯨豚死因更重要的事情。」她強調,以金門目前江豚的死亡擱淺頻率分析,對於江豚的生態研究已經是當務之急了。

官方投資源、專案調查、跨國交流,江豚保育才有可能

金門水試所技正陳盈廷對此表示,江豚的生活習性不像中華白海豚一樣,是在淺海的位置活動,而且江豚因為沒有背鰭,縱使在海面上活動,也不易被肉眼觀察到。目前若要問金門周邊海域到底有多少江豚?寬、窄脊露脊鼠海豚的數量、分布情況等資訊?是得不到答案的,只能確定江豚是金門周邊海域的保育類鯨豚。

姚秋如針對金門周邊江豚生態研究提出建議,她說,依照目前江豚死屍的勘驗資料,僅能蒐集到零雜的基礎資料,若要取得系統性的資料,首先在金門要針對江豚成立單一獨立的研究專案,而不是附屬性地掛在中華白海豚研究之下,作順道性的調查。

再則就是進行較為寬廣全面,且頻率較高的海上調查,姚秋如表示,由於江豚生活的海域比較深,如果能夠裝設晶片追蹤研究,對於生態調查將更加有所助益;不過要用這種方法進行研究,得要花費大量的資源,除了財力,還得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沒有辦法單靠民間的NGO和學術單位,一定要有官方單位投入,才能夠完成這種需要長期且投入大量資源的研究工作。

姚秋如表示,金門和廈門同在廈門灣內,可以說是共用同一個海域,中國大陸尤其是廈門有專責的海洋研究機構,對江豚進行長期監測和研究,對於金廈海域的江豚族群生態勢必有可資參考的數據和資料,兩岸若能協同合作進行資訊和資料共享交流,將對我方較晚啟動的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就兩岸交流研究的部份,陳盈廷表示,去年在COVID-19疫情未起,小三通通航順暢的時候,金門水試所就有到廈門和廈門的海洋研究中心進行初步的資訊交流,並對後續的共享資訊事宜進行初步的洽談和溝通,但今年囿於疫情的影響,造成這項交流和溝通中斷。

陳盈廷指出,和廈門方合作對於金門江豚研究是很重要的一環,原因除了廈門方研究較早,資料較完整外,最重要的是雙方共用海域,研究的江豚族群可能就是同一個群體,所以資訊交流共享是很重要且必要的一環,惟受限小三通停航兩岸交流中斷影響,要等到疫情趨緩,金廈復航之後,才有辦法進行更深度的交流及合作。

擱淺事件是嚴重警訊,保育挑戰正要開始

至於官方支持的部份,金門縣長楊鎮浯在其Facebook上表示,幾年前有針對中華白海豚進行調查與漁民訪談,「但我們知道的還是太少,需要做的準備還很多」,今年4月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到金門的時候,也提到未來希望在金門設置海洋保育工作站、海洋科研工作站,進行海洋科研工作。

金門縣政府表示,未來將配合中央海洋委員會的政策和規劃,整合金門在地的官、民資源,對江豚保育進行有系統且長期研究調查工作。 儘管金門周邊海域的江豚數量不明,但今年至今10多隻江豚擱淺死亡,顯然已為江豚保育工作亮起嚴重警訊紅燈。對於瀕臨絕種的露脊鼠海豚而言,從海洋委員會到金門縣政府、金門水試所的保育挑戰才正要開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