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袋散策──拜訪神明、老廟,還有那些時光釀出的古早味
作者已走訪31間媽祖廟,圖為其中29間媽祖廟的香火袋。(照片提供/Hally Chen)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近年文創風潮吹進各地廟宇,販賣許多華麗的電繡香火袋,我個人偏愛比較簡樸的自取香火袋。我有一個「香火袋收藏簿」,要去哪裡旅行就會把當地有結緣過的香火袋找出來隨身帶著,來到當地時順道去該廟上香,請求旅行出入平安,也報告自己近況;同時把香火袋拿出來過香爐,續充一下神力,再順道來一趟「香火袋散策」,重溫台灣移民歷史、以及百年老廟附近的百年餅店或老食堂的美味。

從小到大,香火袋時常在我的記憶中出現。阿媽去北港進香回來,我的脖子上就會多了一個紅布袋。長大後去當兵,也被交代除了洗澡取下,其他時間都要掛著。不過說來汗顏,我不僅很少認真研究香火袋,也很少走進台灣的廟宇。直到這兩年開始對它在意,進而把搜集香火袋變成一種嗜好,才有了改變。說是搜集,並不算準確。有時中南部的朋友提起他們家附近哪間寺廟的香火袋很特別,要幫我寄來,都會被我婉拒。對我來說,香火袋只是一個出發的理由,藉著拜訪各地的寺廟,認識各地的廟宇歷史與文化,才是我的動機。我希望每個香火袋都是自己拜訪求來。況且人說見面三分情,連面都沒見過,就想要神明關照,也是強「神」所難。

台灣宮廟的的香火袋,早年會在裡面放入廟內香爐裡的香灰,代表神明靈力。現在的香火袋裡面會放有一張摺成六邊形的主神符令,再用紅繩串上,方便信眾掛在脖子上,隨身保佑。如果是行車安全的護身符就掛於車上。常見的香火袋,材質有3種:

  1. 傳統布袋,有紅、黃兩色,袋外會蓋上或寫上宮廟主神的名號。
  2. 塑膠材質,仿造傳統布袋的四方造型,袋內放有平安符。透明材質則袋內朝外放入一張印有主神圖像和名號的紙卡,甚至採金箔壓紋或做成立體照片。
  3. 電繡布袋,近年各家宮廟愈來愈重視美感設計,許多香火袋採以電繡製作,主色已不限紅、黃兩色。
Fill 1
香火袋、散策、神明、老廟、古早味
自取香火袋通常會讓信眾隨喜添個香火錢。(照片提供/Hally Chen)

香火袋有幾種求得方式,有的寺廟直接擺在桌上,讓有需要的信眾自取。有的廟方要求擲筊,神明允筊(聖筊)才能取得。有的寺廟設有禮品部販售。近年文創風潮吹進各地廟宇,通常販賣的電繡香火袋比較華麗,不過我個人偏愛比較簡樸的自取香火袋。倒不是小氣不想花錢,而是這些自取的香火袋,通常比較樸素,接近我成長過程記憶中的模樣。最常見的香火袋是紅色塑膠材質,上面印上金字。少數歷史悠久的大廟,至今仍用紅色布袋手工縫製、手工蓋上黑字,優雅極了。

通常就算是自取的免費香火袋,信眾們也會先上香參拜,量力添個香火錢回饋廟宇。這一來一往,在我眼中如同結識一位當地慈祥的長輩。平常我會把這些各地的香火袋放進專屬的收藏簿,接下來只要去哪裡旅行,就會把當地有結緣過的香火袋找出來隨身帶著,來到當地時順道去該廟上香,請求旅行出入平安,也報告自己近況;同時把香火袋拿出來過香爐,續充一下神力。過程就像回去看一位熟悉的長輩,並從中得到力量。後來,我意外發現,透過這項興趣走進廟宇,不用再爬梳生硬的文資,不知不覺就讀了許多台灣移民史。通常百年的老廟附近都會存有百年餅店或老食堂,是一舉數得的散步主題。我整理出幾條一日路線,剛好可以當作一種走路運動,當周圍有興趣的朋友詢問時,拿出來分享:

Ⅰ.海線北段的六媽之旅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7
後龍慈雲宮。(照片提供/Hally Chen)
後龍慈雲宮

媽祖是早年移民的海洋信仰,台灣的媽祖廟大都與「水路」有關,常見建於港邊、海邊或河邊。西部北段海線這條鐵道,原本是我搭火車拜訪北段5座木車站的路線,後來發現這條路上有幾間歷史悠久的媽祖廟,彼此位置都不遠。先從台北搭對號快車先到新竹或竹南,接著改換海線的區間車。第一站先到後龍,當地的「慈雲宮」建於西元1770年,離車站步行只要5分鐘,廟內有許多歷史文物,晴朗天氣時站在三樓玉皇大帝殿旁的梯口,陣陣海風撫面,讓人心曠神怡。除了慈雲宮前方有攤販群,如果是夏季來訪,斜對面的「邱家杏仁露刀削冰」只在4月至10月營業,是當地絕不可錯過的美食。

拱天宮與山邊媽祖宮

走回到後龍車站,繼續搭區間車前往白沙屯,車程大約11分鐘。白沙屯車站前有YouBike單車,往北騎5分鐘或是步行15分鐘,便到達建於西元1770年的拱天宮。該廟香火鼎盛,即使非假日仍聚集許多小販和人潮,和剛剛來路兩旁安靜的鄉間氣氛,形成對比。參拜結束後,往北沿著鐵道旁騎9分鐘,便能抵達山邊媽祖宮。白沙屯拱天宮每年最重要的進香活動,就是和山邊媽祖共乘同一鑾轎,徒步往北港進香,已有百年歷史。因此,來白沙屯參拜兩位媽祖,已經成為許多信徒的習慣。

大甲鎮瀾宮

從白沙屯車站前往第三站大甲,區間車車程約莫半小時。走出大甲車站,只要沿著正前方的馬路,大約6分鐘就能走達鎮瀾宮。大甲鎮瀾宮建於西元1730年,每年的進香遶境,和白沙屯拱天宮堪稱台灣最知名的兩大宗教盛事。找到老廟就能找到老味道,在鎮瀾宮附近有許多知名美食,像是:以奶油酥餅聞名的「裕珍馨」餅店,已經來到第五代的「王元吉炸粿」,以及滿滿芋頭絲的「芋香包」。如果你在進香遶境前夕來訪,眾人擠滿小鎮內外的盛況,保證印象深刻。

新竹內外媽祖廟

新竹市區兩間歷史悠久的媽祖廟,可以放在這個行程的最前面或最後。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另行安排小旅行拜訪。新竹市和彰化市一樣,有內外兩間媽祖廟,分別為:位於大遠百附近的新竹內天后宮,以及北門街上、俗稱外媽祖廟的長和宮。兩間媽祖廟都擁有超過270年的歷史,從新竹火車站過去,無論騎YouBike或散步前往都很容易,沿途經過舊城區眾多美食聚集處,精神和肉體都能得到滿足。

Ⅱ.士林三大廟巡禮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士林三大廟香火袋分別為電繡、布袋、雷射膜三種不同材質。(照片提供/Hally Chen)
士林神農宮

我身為台北士林區的住民,若沒介紹這區與移民史有深刻連結的3間古廟,實在說不過去。其中歷史最久、堪稱士林開墾起點,原名為芝蘭廟的「神農宮」,廟史可追溯到西元1709年。最初為漳州移民所建,1741年因洪水遷至現址,現址這條士林前街也被稱為士林舊街。1859年漳泉械鬥,整條舊街被泉州移民燒毀,漳州移民進而將生活重心移往現在稱為新街的士林夜市,也讓此地格外有意義。今日位於舊街口、1867年創業的郭元益,就是漳州移民後代。他們的伴手禮精緻,還成立糕餅博物館,為台灣的國際觀光盡一份力。我特別鐘愛他們花生造型的花生糕,香濃美味、且包裝設計精美,我時常特地買去獻給慈諴宮的士林媽祖享用。

士林慈諴宮

舊名芝蘭街天后宮的慈諴宮,距離舊街的神農宮步行約莫15分鐘,前方就是熱鬧的士林夜市。這一區也被稱為士林新街,當年舊街被泉州人燒毀,漳州人來此另闢新天地。從地圖上看,大東、大西、大北、大南四條路圍繞著慈諴宮,正是當初漳州移民生活重心從舊街遷移來此地的痕跡。今日慈諴宮的香火袋和北港朝天宮一樣,仍維持傳統的手工紅布袋。最初我因為好奇向來和水路有關的媽祖廟,為何會蓋在市中心,進而爬梳歷史資料,才知道原來今日慈諴宮前方的大馬路、包括現在的劍潭捷運站、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和百齡高中,原本都是基隆河道。住附近的長輩,至今仍記得1950年代舉辦過划龍舟。後來因為颱風水患,經歷多次截彎取直而改變整個地區的面貌。今日劍潭站的吊橋外觀,也是為了紀念原本位於今日大南路與基河路口,那座橫跨基隆河上的吊橋。

芝山巖惠濟宮

離開慈諴宮,接著前往第三間大廟「芝山巖惠濟宮」。我建議可以從這裡直接騎Youbike前往,或從劍潭站搭捷運到隔壁的士林站或芝山站,再散步走去。惠濟宮主祀開漳聖王,可想而知是漳州人早年所建。位於丘地西側的芝山岩隘門,是19世紀泉漳械鬥時期,漳州人為了防範泉州人進犯所興建的四座隘門中,唯一僅存下來的,已經有200年歷史。惠濟宮位處丘頂高處,前方開闊的廟庭可鳥瞰士林舊街和新街的相對位置,領會開墾時代族群為了自我生存,彼此的攻防與遷移。和今日風景相比,別有一番感受。

Ⅲ.新莊舊街古廟群巡禮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8
老順香餅店。(照片提供/Hally Chen)

身為大台北開墾時代最早的漢人聚落,新莊的老街上有台北少見的古廟群,各家神明在此都有自己的據點,雖然不是每間都有提供香火袋,仍很值得來一趟巡禮。從台北捷運新莊站開始,先走到最近的「新莊慈祐宮」拜碼頭,這座超過300年歷史的媽祖廟正對著大漢溪畔的「利濟橫移門」,正是新莊最初碼頭的所在,可謂是北台灣商業與文明的起點。

從慈祐宮前這條舊街往東、西兩方向走,分別有幾座值得認識的廟宇。向左往東,有:建於1780年、主祀三山國王的「廣福宮」、建於1781年的「福德祠」和附近的「文昌祠」,以及建於1776年、以每年農曆9月9日舉辦「弄過火」聞名的「保元宮」。

如果從慈祐宮向右往西,有建於1760年的「武聖廟」、超過180年歷史,建築充滿特色的「潮江寺」,以及附近的慈惠堂。如果稍微走遠一點,還可以拜訪每年文武大眾爺聖誕舉辦遶境、俗稱新莊大拜拜的信仰中心「新莊地藏庵」(大眾廟)。這座建於1757年的老廟,參道兩旁還能見到日本時代新莊神社所留下的石燈。我常說有老廟的地方,就有飲食文化。新莊老街上百年的老順香餅店的金牌鳳梨酥、金合和糕餅店的鹹光餅、慈祐宮前的潤餅、武聖廟旁的香菇赤肉羹、阿瑞官粿店的草仔粿與芋粿巧,都是這一趟巡禮,值得一嚐或順手帶回家的逸品。

索引
Ⅰ.海線北段的六媽之旅
Ⅱ.士林三大廟巡禮
Ⅲ.新莊舊街古廟群巡禮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