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X永楽座】

石芳瑜/好書太多,時間太少──雜讀的書店人生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作為一位書店老闆,我並沒有因為「坐擁書城」而減少買書的欲望,對於想讀的書我還是習慣買下,主要是買了才方便畫線、折頁、攤在床上,或是放在書架上與之對望。喜歡的書趕緊買下,也覺得這是對一個作者表達支持最好的方式,更是出版社和書店會辦新書發表會的原因:增加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增加新書上市期的買氣。因為新書在平台上有一定的期限,過了一段時間,可能芳跡難尋,甚至絕版,只能在舊書店碰碰運氣。

然而台灣每年的出版量不低,每天看著Facebook和博客來網頁,想讀的書真的好多好多。「好書太多,時間太少」,漸漸就會出現讀書的速度趕不上買書的速度的情況,這幾乎是每個書痴必有的症狀。

我愛讀書,但並非從小就是書痴;書買得太多,大概是在2003年之後,在網路上認識一群愛書成癡的人。平時以逛書店為樂,特別是愛逛二手書店,有時看到書便宜,或找到絕版已久的書,更是買到失心瘋。喜歡的書,不同版本(譯本),也會毫不考慮地買下。買書買到家裡沒地方放,有時提兩袋書回家,怕老婆碎念,還會偷偷藏起來。

人一旦有癖都很像,有人買衣、有人買鞋,常常堆到沒地方放,但是買書成癖的人總好像「理直氣壯」一些,畢竟是因為強大的求知欲,才對書這麼迷戀。比較尷尬的是,因為來不及看,有時會忘記已經買過而多買一本(我曾經多買二次),或是書架不夠了,也必須定期清書。是這個原因,才激發我在2011年開起了「永楽座」,而且一開始只賣二手書,一部分的原因是想清掉自己的書,加上身邊很多書痴朋友,就誤以為這樣的人很多,才會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開書店之後,起初買書的量確實下降了,一來店裡有就好,二來生活忙碌,讀書的時間減少,所以買書就變得節制。

最近書店的生意不算特別好,時間多了,想讀的書就多了起來。有些是自己挑選的好書,因沒人買而替它們感到惋惜,乾脆自己買下,還有很多書是本來就想買。另外,因為開書店且身為寫作者,故常常收到出版社的試讀推薦邀請,或僅僅是出版後好意寄來送我的情況也不少。後者常會讀到一些原本不是自己興趣,卻意想不到好看的書。最近想讀的書真的多到有點焦慮了,但有時一專心讀起來,又覺得讀書真好,可不可以只讀書,不賣書呢(沉思)?

我喜歡雜讀,有時會跳著讀,彷彿讓腦子轉換不同頻道。不囉嗦了,介紹幾本我最近讀的好書吧!

中研院有鄉民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是一本還沒上市我就想讀的書,但也是買了快一個月,把別的書看完,才有時間看(嘆)。畢竟中研院在做什麼研究我實在很好奇,而且這本書深入淺出,用鄉民的白話文口氣書寫,好比讓我知道明代文人旅遊行程若跨越他省,當時就稱為「壯遊」;一日可來回的地點,則稱為「淺遊」。還有清代的詔書尺寸其實很大,需要兩名成人各持一端才能完全打開,不像電視劇中只是小小的一個卷軸。詔書要由人親送,所以護送者要有「勘合」的官方文書,證明自己是政府官員。道光15年,詔書改由驛站傳送,這時遞送的證明文件就改為「兵部火票」,火票的右上方有漢文寫著「馬上飛遞」。看到這四個字,就要趕快跳上馬,把官方文書送達目的地。清代一般公文為日行三百里,最緊急時會明載「日行六百里」,一里為500多公尺,等於一天要騎馬顛簸飛奔300公里。

你說知道這些冷知識做什麼?一來你明白「馬上」是什麼意思。二來,可能要感謝網路時代的來臨,訊息可以立即傳遞。不過,網路時代假新聞也多,就是缺少「證明文件」吧。此外,古代生活雖然諸多不便,但古人也未必都慢吞吞,騎馬一天飛奔300公里,又不是開賓士,那真的很快又很耗體力啊。

當然這本書也有很現代且切實的研究,比如民族學研究所告訴你「為何家內性侵開不了口?」當事者是怎麼想的,以及該如何面對處理。或是「經濟成長,為什麼你的薪資卻停滯?」經濟學研究所就針對台灣1980年代到2014年間的經濟狀況提出了解釋。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幫助我了解很多的問題與社會現象。

居然有人專收退稿?

除了知識型的書,我最常閱讀的還是文學。很多人覺得讀小說是一種「消遣」,對我來說卻不是,我會注重於字句、寫法,當然還有傳遞的情感、思考以及想像力。

不少小說也夾帶各式各樣的知識,這些都是讀小說的樂趣。最近讀了一本《退稿圖書館》也算是掛名推薦,不過當時手頭上的書多,沒有時間為它好好寫幾句話。

這本書有趣的創意,在於作者虛構出一間專門收退稿的圖書館。世界上的書都已經這麼多了,居然還有人專收退稿?但是任何一個寫作者都知道,出書並不是那麼容易。多少人一開始自以為寫出一本「曠世巨著」,卻被編輯丟到垃圾桶。

「大家都知道作家是瘋子,但那些沒能出版的作家只怕會更嚇人。」應徵這家圖書館館員的馬嘉麗都不免疑惑創辦人為何要開這樣的圖書館。只能說這是一個佛心來著,幫那些不能出書的作家消除怨念的善意吧。

某天,一位沒沒無聞的作家,和他的書迷兼編輯兼女友黛兒芬,他們走進這座書稿的墳墓,卻在死氣沉沉的紙堆中,發現了一本餘氣尚存的書稿,並決定幫它出版,曲折的故事就開始了。這本書有趣在於作者的幽默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和編輯之間的關係。而且小說很有畫面感,你可以想像這本書拍成電影的樣子(確實也改編成電影了)。

故事,能讓人好好活著

最後我想推薦一本書叫《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探討「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換一個說法如卡謬說的:「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作者一開始寫到小時候父母在家中經營蘇菲
伊斯蘭教中神祕主義的一派。
教堂,但千萬別以為她要說教。因為她同時用了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的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隨著歲月流轉而不斷逼近的問題,但頓悟的一刻始終沒有到來,或許那一刻永遠也不會到來⋯⋯」大家都知道吳爾芙最後自殺身亡,加上我也滿喜歡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所以這本可能不是我原本會拿起來的書,卻吸引我一直讀下去。

厭世、覺得活著沒意思,其實這種想法我也有過。而追求快樂是人活著唯一的答案嗎?「意義」有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敍事、超然。前兩者很容易理解,而敘事就是說故事的力量,為何我們喜歡聽故事、看電影,或想訴說自己的故事?就是因為如此。

作者旁徵博引,從心理學、哲學、腦神經醫學、社會學、文學上種種的例子來說明,讓這本書讀起來很扎實。

特別是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提到一個癌末安寧照顧的專家布萊巴特的小組諮商實驗,結果讓每個病人都保持「活著是有意義」的想法走向未來。當我們聽過安樂死的故事,這些病人希望醫生幫他們早點離世。可是布萊巴特做的不是幫病人延長奄奄一息的生命罷了,而是在讓他們在活著的時候,依舊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

思索死亡也可以幫助我們過更有意義的人生。布萊巴特認為意義與死亡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我們如何過有限的人生?如何有尊嚴地面對死亡,而不是陷入絕望?如果知道自己將死,我一定會早點結束生命吧。這讓我想到前不久剛過世的日本演員樹木希林,她一定覺得生命充滿意義,才能夠在罹癌之後還一直演出動人的作品直到過世。我想這也是這本書值得很多人一讀的原因。

雖然有時難免感慨好書太多,時間太少,甚至莫名焦慮起來,不過閱讀仍然使我愉快、解惑,或是找到一些人生的意義。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