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當世界不再是平的──全球化崩解,一場影響80億人的糧食風暴正醞釀
在後全球化時代,畜牧業將是農業部門中最受影響的產業。圖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家肉牛飼養場正在卸載飼料玉米。(攝影/Getty Images/John Moore)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精選書摘】

本文為《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部分章節書摘,經感電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過去幾個世代,一切都變得愈來愈快、愈來愈好,也愈來愈便宜;所有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在購買的幾天後、甚至幾小時內送達。全球化與自由貿易造就這一切,背後來自美國於二戰後建立並維持的世界秩序。然而,如果美國不願、也不能維繫全球供應鏈,全球政治局勢、經濟貿易會變成什麼樣子?

《世界不再是平的》作者、地緣政治戰略家彼得.澤汗(Peter Zeihan),以6個不同產業(運輸、金融、能源、原料、製造、農業)為主題,分析不同國家與區域的前景,以及這些產業之間的關連性,預測、描繪出未來地緣政治新局勢:一個各國或各地區別無選擇地只能生產自己的商品,種植自己的食物,保護自己的能源,打自己的仗,而且人口正在萎縮和老化的世界;我們將見證世界各地從生產到貿易,從消費到投資的大幅滑落。全球化將崩解為碎片,變成區域化、國家化或小型化。讓所有人的生活變緩慢,更重要的是,讓生活水準下降。那麼,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經濟體能在這失序中的世界繼續存活下去?

本文節選自第7章〈農業〉,談讓作者晚上睡不著覺的食物短缺問題。

除了小麥、黃豆、玉米和稻米這四大作物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其他食物產品,各自有其前景。我們將分析前17種。

全球化時代,美國秩序為各國送上肉類餐盤

農業世界中受到最大影響的將是畜牧業,至少就相對影響而言。小動物的馴化是人類早期的發明,甚至比小麥和水稻的種植更早。而這種帶來人類最好的朋友和穀倉守衛的同一技術,也為人類帶來從漢堡、雞翅、培根到鵝肝等各種食物。但正如所有其他事情,工業革命與全球化的美國秩序結合才把肉類帶給大眾。

在工業化之前的時代,想吃肉的人面臨3個挑戰。第一,必須為家庭飼養動物。通常規模很小,因為原料投入的限制使動物無法快速生長。你把殘羹剩飯給雞吃,放牧乳牛並擠牛奶。除了牛奶和雞蛋外,動物蛋白質只是我們飲食的補充,不是我們每天都吃的東西。工業時代的化肥農業生產了過剩黃豆和穀物,可以為動物提供飼料。

和以往一樣,第二個挑戰是運輸。大批量長途運輸活體動物不可行,因為牠們需要餵食。唯一例外是綿羊,這種小動物可以最有效地新陳代謝草,因此可以靠吃草養肥。即便如此,羊(和牧羊人)也必須步行到鎮上。鐵路、輪船和卡車加快了速度,但真正的轉變直到20世紀才發生──廉價冷藏運輸的興起。動物現在可以在運輸前被屠宰和冷藏,屠體不需要餵食。

第三是成本。從等量的動物肉獲得的蛋白質和卡路里大約是從植物獲取的9倍。在遠離農場的地方,動物蛋白質變成終極的奢侈品。

但在美國秩序時代,所得隨著總人口增加而大幅升高。對各種肉類的需求激增,特別是在1990年後。

當然,在後全球化的世界,這一切都將難以持續。

Fill 1

用於飼料的作物(尤其是玉米)產量將下降。把玉米和黃豆運送到飼養場和把肉類帶到全世界的運輸將舉步維艱。全球所得將大幅下降,動物蛋白質將再度成為大部分人口的奢侈品。這裡的關鍵詞是「大批量的」。美國顯然仍會有大量的穀物和黃豆剩餘,使其能夠在畜牧業方面繼續遵循工業化農業的模式。

這是最大格局的圖像。不過,還有很多較小、但仍然相當大的圖像。

交易最多的肉類是豬肉(以金額計算排名第3大的國際貿易農產品),而它的景況將是很簡單的悲慘。豬肉是東亞首選的動物蛋白質。全球一半的豬群飼養在中國,不久前中國也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豬肉進口國。任何把農場押注在中國長期需求的人都將失去農場。丹麥和西班牙的次級豬肉生產中心將繼續存在──它們遠離中歐和東歐的混亂,這些地區將受到安全問題的干擾──但原料投入成本上升將削減未來的產量。這使得美國人得以主導其餘的市場,尤其是在和中國人一樣喜歡豬肉的東南亞(以人均計算,越南人吃的豬肉已超過中國人)。

下一個是雞肉(以金額計算的第10大國際貿易農產品)。它是最便宜和最容易飼育的動物蛋白質,但也只是因為有工業時代的投入。過去的雞隻又小又瘦,因為牠們的食物是殘羹剩飯、蟲子和草籽;但如果飼餵牠們穀物,牠們就能長得又大又肥。有人批評美國養雞業大量使用雞舍,但如果目標是把雞肉當作最便宜的動物蛋白質,這是唯一的飼養方法(真正的放養雞每磅成本高於大多數牛排,而放養的無骨/去皮雞胸肉每磅成本則高於所有牛排肉塊,除了菲力牛排以外)。雞舍養殖讓美國成為唯一重量級的雞肉出口國,也解釋了何以美國以外國家的雞肉價格往往是美國國內價格的3倍以上。

這讓預測變得簡單得多。美國雞肉生產不會受到去全球化的不利影響。對許多人來說,美國雞肉可能是唯一最容易獲得的進口肉類。

牛奶、乳製品與牛肉生產的未來
Fill 1
紐西蘭氣候溫和、夏季涼爽、冬季溫暖、雨水充足,擁有發展酪農業的良好條件。圖為2012年4月18日,在紐西蘭莫林斯維爾(Morrinsville)的一家乳牛場,一群牛正準備進入擠奶棚。(攝影/Getty Images/Sandra Mu)
紐西蘭氣候溫和、夏季涼爽、冬季溫暖、雨水充足,擁有發展酪農業的良好條件。圖為2012年4月18日,在紐西蘭莫林斯維爾(Morrinsville)的一家乳牛場,一群牛正準備進入擠奶棚。(攝影/Getty Images/Sandra Mu)

幾千年來,牛奶(以金額計算排名第8)一直是人類飲食的核心,特別是在南亞、現在的非洲奈及利亞北部和肯亞的部分地區,以及整個西方世界。由於牛奶極容易腐壞,所以很少運送到生產國以外的地方,只有歐盟的單一市場是例外。

歐盟有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它是一項補貼計畫,也是歐盟最大的預算項目。CAP不但協助低競爭力的農業生產事業保持營運,而且無意中鼓勵了過去的非主要乳製品生產國出現許多大型酪農業者,尤其是荷蘭、德國和波蘭。結果是大規模的過度投資、生產過剩和各種乳製品傾銷到全球各地,特別是乳酪(按金額計算排名第5的農產品)。如果去除歐盟不算,CAP將不復存在,一大部分歐洲的過剩乳製品和乳酪生產也將不復存在。

大致說來,美國的牛奶比歐洲的品質更好、更便宜,但易腐壞的問題限制了美國乳製品的出口,只能出口低價值的奶粉。美國人沒有發展出像法國等國家的乳酪文化。法國人和義大利人雖然是CAP的最大受益者,但他們專注於生產高品質、廣受歡迎的小眾乳酪。不管歐盟發生什麼事,對乳酪的需求都將持續存在──我可以保證一定如此。這些乳酪的國際銷售無疑會縮小,但它們仍能輕鬆地賣到北美和北非。

全球乳製品的真正未來在紐西蘭。紐西蘭氣候溫和、夏季涼爽、冬季溫暖、雨水充足、沒有掠食動物,因此它們的乳牛不需要畜舍,甚至不需要飼料。紐西蘭酪農業的成本結構甚至比美國低,它們生產的牛奶品質比美國高,而且它們正在發展一種極高附加價值的法式乳酪文化。還有一件事:當乳牛不再產乳時,牠會被送去屠宰。這個小細節使紐西蘭成為世界第5大牛肉出口國。

牛肉(以金額排名第11位)。除了紐西蘭以外,全球牛肉的主要生產國還有美國、澳洲、荷蘭、加拿大和愛爾蘭。在這6個國家中,美國具備有利條件,主要因為它擁有大片聯邦土地,牛肉生產商可以租用這些土地以放牧牛群。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澳洲的氣候不穩定將使其成為最不可靠的主要出口國。荷蘭和愛爾蘭只有在歐盟CAP的補貼支持下才可能出口牛肉。

從技術上說,印度和巴西也是主要牛肉生產國和出口國,雖然它們的「牛肉」不是來自牛,而是一種更適應熱帶地區悶熱的動物,稱作瘤牛(zebu)。這使它們的產品被歸於較低品質的類別,但沒有理由預期它會在去全球化的世界消失。巴西的基礎設施限制將使黃豆難以出口,進而鼓勵生產和出口更多的瘤牛肉,因為它將比出口黃豆更具附加價值。以牛肉的標準看,瘤牛的品質可能低落,但在一個成本受限制的世界,更便宜的肉本身仍有其吸引力。

對其他想吃牛肉的人來說,選擇很有限。典型的美國(以及加拿大、澳洲和巴西)肉牛都是巨獸,在屠宰時體重往往超過一噸。此外,牠們可以在幾個月內長到這麼大,主要是因為牠們被餵食穩定的玉米和黃豆飲食,並定期注射抗生素和激素以鼓勵生長和存活率。更傳統的肉牛是牧場餵養和較少人為操縱的,成熟時間需要3到5倍,肩部高度矮了1英尺,且通常屠宰時的重量減少三分之一──這也讓它們成為成本最高的動物蛋白質。這種「傳統」牛隻在某些人的嘴裡可能味道更好,但在一個貿易和出口通路受限的世界,它們高得多的成本將使大部分人只能偶爾吃得起牛肉,或幾乎完全吃不起。

不只關乎口味與質地,更攸關人命的棕櫚油

沒有咖啡,我的世界就無法運轉(以金額排名第7),所以我會⋯⋯擔心。咖啡很像海洛因⋯⋯就種植地點而言。它需要很特別的海拔、溫度和濕度條件的組合。太乾,咖啡會枯萎。太濕,它會腐爛。太熱,咖啡變很苦。太冷,它不會開花。大約7,500英尺是理想的高度,這遠高於大多數人居住的高度,使得維護和運輸變困難。

大規模咖啡種植只有在全球化的系統才有可能,因為生產投入才能運送到這種通常難以接近的地區。從麥當勞到你最喜歡的濃縮咖啡吧,你喝到的阿拉比卡咖啡將面臨最大的挑戰,而製造即溶咖啡的羅布斯塔咖啡則較耐熱和耐乾旱。去全球化和氣候變遷的結合顯示,世界大多數人喝的咖啡即將被降級。

棕櫚油(以金額排名第6)無處不在。在非食品中,它出現於肥皂、洗髮精、除臭劑和牙膏。它也存在於幾乎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加工食品中。雖然奶油和橄欖油可用於小批量的食材以供當地分銷,但除了一些尖端的加工技術外,乳製品和橄欖油在過熱或移動時往往會變質和變苦。總之,棕櫚油比兩者都便宜。所以保護質地和延長保存期限,不得不把原料換成棕櫚油,特別是在用於塗抹的產品。

沒有棕櫚油意味著沒有人造奶油、披薩麵團、泡麵、冰淇淋,或花生醬。棕櫚需要肥沃的土壤,絕對不能寒冷,並且要一直有大量的水,這讓它成為熱帶沿海地區的理想作物。目前棕櫚最大的生產國在東南亞。未來主要的問題將是土壤肥力。東南亞人從事刀耕火種農業以產生必要的土壤養分,但這只能真正做到一次,如果不施肥將無以為繼,而東南亞未來可能出現肥料短缺,特別是鉀類和磷酸鹽類的肥料。

還有幾點補充。讓棕櫚油起作用的是它的脂肪成分:把氫添加到構成油分子碳氫化合物主鏈的碳原子中,它在室溫下會變成固體(這就是你在大多數加工食品的成分標籤上看到的「氫化」部分)。雖然棕櫚油是達成這個目的最好的油(也是最便宜的!),但也可以用黃豆油、玉米油或棉籽油來達成。雖然許多歐洲人會抱怨使用黃豆油和玉米油處理的美國加工食物不好吃,但它們還是管用。不過,在溫帶以外的地區這些選擇將變得更困難──特別是如果全球貿易正在崩潰。

對已開發世界來說,失去棕櫚油貿易是一個不太緊迫的問題:它與味道和質地有關。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這關係到保存期限,但保存期限也會很快難保。許多人可能認為加工食品普及所有人是肥胖的根本原因,這說得有道理。但這種普及也是美國秩序的功勞之一。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缺少在糧食匱乏的環境中維繫龐大人口方面的經驗。無法自己生產食用油的地區如果失去棕櫚油,將絕對無法避免發生季節性的饑荒。

去全球化幫你飲食減糖、戒除菸癮?

在伊比利亞人以海軍武力推動的香料貿易打破絲路的壟斷後,許多歐洲帝國轉向為糖(以金額計算排名第12位)而爭鬥。蔗糖很挑剔。它需要持續地灌溉,也需要高溫,而且偏好沖積洪水平原和無鹽的土地。地球上只有少數地方符合這些要求,其中大多在巴西和加勒比地區。

在19世紀,德國人與英國人爭戰,並因而失去從溫暖地區取得所有東西的通路。德國人的解決方案是研究當地的植物,並雜交我們今日所知的甜菜。甜菜在寒冷的氣候長得很好,就像普通甜菜一樣。這意味任何較寒冷的溫帶地區──包括德國、俄羅斯、土耳其、加拿大、法國和美國北部──都應該能取得甜菜糖。

蔗糖──讓我們老實說吧,味道比甜菜糖好得多──之鄉是古巴,它擁有完美的氣候能滿足這種一般而言很挑剔的作物。任何能夠與古巴人維持正常經濟關係的國家都將享受蔗糖帶來的甜蜜⋯⋯這絕對會破壞較昂貴、品質較低的甜菜糖的經濟性。

菸草(以金額計算排名第14)是一種茄類植物,需要溫暖、水分、不能太熱或太濕。這意味一份有限的地區清單:南北卡羅萊納州、安那托利亞、巴西和印尼的乾燥地區、東非大裂谷高地的涼爽地區、印度沿海部分地區,以及中國的雲南、湖南和四川地區。

沒有通達全球的能力不但買不到全球石油或全球製造業產品,也買不到全球菸草。如果你有香菸癮,而且沒有管道可以買到任何香菸生產區的產品,那麼去全球化將幫助你戒菸。法國、波蘭和俄羅斯的菸槍要取得這種致癌的嗜好產品將特別困難。

氣候變遷與人權迫害,棉花短缺的未來恐怕不遠
Fill 1
2023年4月14日,一台棉花種子的播種機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的田地裡播種。(攝影/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Sun Tingwen)
2023年4月14日,一台棉花種子的播種機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的田地裡播種。(攝影/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Sun Tingwen)

香蕉(以金額計算排名第18)在品種上差異很大,但都具有3個關鍵特徵。

第一,它們需要種植在熱帶地區,以及高溫、高濕度、不缺水和沒有冬天的環境。

第二,種植和收獲香蕉可以說是最勞動密集和肥料密集的農業程序。你不只必須種植在熱帶地區,必須是很貧窮、人口稠密的國家,還必須擁有可靠的國際通路。

第三,香蕉──尤其是美國人喜歡的香芽蕉(Cavendish)品種──是以無性方式繁殖,使它們極易受到害蟲,尤其是真菌的侵害。如果一棵香蕉樹被感染,通常整個種植園都必須被夷為平地。對於那些拒絕吃任何基改食物的有機愛好者來說,只要有機香蕉種植園周圍約半英里範圍被(非有機的)殺蟲劑、除草劑和殺菌劑所汙染,都是不可接受的。有機作物往往必須在更高海拔和更乾燥的地區種植以便抑制害蟲,這意味香蕉需要大量灌溉才能生長。其結果就是化學品足跡和碳足跡最高的食物,以及任何行業和任何產品中最高的員工流動率。祝你吃得開心。

棉花(以金額排名第17位)是一種奇怪的植物,它需要大量的水和陽光,並種植在地球上沒有那麼多沼澤的地方──沙漠。當然,解決方案是灌溉。埃及人引尼羅河的水,巴基斯坦人引印度河的水,土庫曼人和烏茲別克人則從阿姆河西爾河汲取。光是去全球化就將迫使這四個國家的人放棄可以賣到國外的棉花,轉而種植他們需要的糧食;即使去全球化沒有發生,些微的氣候變遷也會減少4個國家可用於灌溉的水。

中國的棉花面臨更大的問題,不只是因為它種植在所謂的新疆種族滅絕拘留區,也因為新疆的河流不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國內邊陲地帶早已被沙漠化的塔里木盆地。只要氣候略微異常就能使這些河流乾涸到滴水不存,再也不可能灌溉新疆乾渴的棉田。印度棉花可能更永續,但它完全依賴季風,因此勢必喪失生產的可靠性。

不管你如何計算,我們都會面臨全球棉花短缺。只有兩個大生產國可以繼續種植棉花:西半球國家巴西和美國。它們的棉花可能不是世界喜歡的長絨棉品種,但卻是在更安全的半球生產的,也不需要那麼多灌溉,所以巴西和美國的供應在未來的世界將更可靠。

當灌溉不再容易,餐桌上的柑橘、葡萄、蘋果與梨

柑橘(以金額計算排名第10位)有點像棉花,因為它們需要高溫和大量的水。幸運的是,它們也喜歡高濕度,使得種植的地區得以擴大。柑橘的未來很清楚。種植在氣候適宜的地方──降雨充足、不需要灌溉,主要在佛羅里達州和巴西北部──大片果園整個看起來都是橘紅色的。但在美國秩序下藉由投入大規模的資本、肥料和灌溉促成的種植地點──最顯著的是埃及和西班牙──你將不得不與柳橙和葡萄柚說再見。

任何多汁和長在樹藤上的東西都需要持續且控制得宜的澆水,不管是餐桌葡萄還是釀酒葡萄(依金額計算排名第20位)。水太少,它們會乾癟;水太多,它們會裂開。關鍵是控制,這意味乾燥的氣候加上灌溉能力。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都來自乾旱地區,尤其是加州、義大利、西班牙、阿根廷、澳洲、智利、伊朗和華盛頓州的大哥倫比亞河谷的沙漠。

葡萄的供應將下降。灌溉需要資本,這在過去30年的葡萄酒界不成問題。但很快問題就會出現。不過,供應只會下降一點。大多數生產商要不是位於美國,就是至少有部分地區不會受到未來混亂影響的國家,像是南非和法國。

對照之下,需求將下降更多。一旦全球經濟成長減緩,全球對高成本酒類的需求將隨之下降。整體來說,葡萄酒是可能變得更便宜的極少數農產品之一。不幸的是,葡萄酒是否會變得更好喝不是我能預測的事。

種植向日葵(以金額計算排名第19位)和油菜籽(第23位)──兩種被用於榨油的行栽作物
Row crops,這類作物可以用工業方式,以重型設備種植、施肥、除草與收獲。(頁412)
──最理想的氣候是在較寒冷的半乾旱地區。世界最大的供應地區包括可能退出市場的烏克蘭,和把幾乎所有生產銷往中國的加拿大草原省分,而中國市場卻即將崩潰。

對加拿大人來說,幸運的是大多數向日葵和油菜籽的田地都可以改成種植小麥。

蘋果和梨(以金額合計占第21位)曾經是容易種植的作物,但在全球化的秩序中,我們都認為網球般大小的蘋果不合格。如果你想種出一個頭大小的蘋果,你需要肥料和灌溉。其結果是極度的市場區隔,不但是國家間的區隔,而且國家內還有區隔。這種多樣性需要能通達不同的微氣候區,但在一個我們的互動減少的世界裡,這種多樣性必將受限。未來將從全球市場消失的最大出口國是那些無法把產品運輸出去的國家:最顯著的將是大部分歐洲國家和中國。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大幅成長的市場應該不成問題,這對美國、阿根廷和智利等生產國將是利多消息。

最後,我們來看看造就美味、華麗的巧克力的東西:可可豆(以金額計算排名第22位)。可可豆就像較耐熱、種植在較低海拔、偏愛熱帶濕潤地區的咖啡。它幾乎只來自兩個地方:西非的生產在安全和貿易通路、原料投入和資本來源(可能還包括氣候)方面將面臨困難,而墨西哥看起來⋯⋯完全沒問題。如果你更喜歡略帶果味的中美洲品種,你將不會碰到問題。如果你理想中的巧克力是超濃、超重、讓你欲仙欲死的西非可可豆口味,那麼人生即將變得不再那麼甜蜜。

饑荒,國家的終極殺手

在2020年COVID-19疫情封鎖的危懼期間,我回顧過去10年的工作經驗,得到的結論是我已經做了600多場演講,針對不同的主題,在不同的國家,對不同的聽眾發表。在這麼多樣的主題和地點中,有一個問題一再出現:是什麼讓你半夜睡不著?

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不是一個以奇思異想著稱的人。

儘管如此,本章的核心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帶給我們快速抵押貸款、智慧型手機、即時供應電力的神聖網路,不僅餵飽了80億人的肚子,而且還讓我們四季都能吃到酪梨。

現在這些成就大體上已經成為過去。網路正在崩解。不久後的未來將出現一個農業生產萎縮、可靠性降低、多樣性減少的世界。一個能源或製造業產品減少的世界,將使我們從富裕與安全淪落至貧困與衝突。但一個食物減少的世界意味人口也將減少。

比起戰爭和疾病,饑荒是國家的終極殺手。而這不是人類可以迅速或輕易適應的事。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神奇結合使得現代生活成為可能,而就是這兩項彼此交織的因素正面臨極端的威脅。當這兩者遭到削弱甚至崩解時,要想重建能養活80億人的金融通路、製造業供應鏈、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的組合,將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而在重建進行的時候⋯⋯我們將無法供養80億人。

未來50年的歷史將是我們如何應對──或未能應對──即將到來的糧食短缺的故事。這些短缺──世界級的短缺──將如何改變環境?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將如何應對一個重要性超過一切的短缺?

這就是讓我晚上睡不著的原因。

《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著,吳國卿譯,感電出版
《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著,吳國卿譯,感電出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