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監委糾正農委會,3年後仍出現蛋荒

氣候、禽流感、制度缺失──惡性循環下的缺蛋危機何時解?
3年前農委會即被監察院糾正,對蛋價波動反應慢半拍,但制度至今未改善,種下蛋荒苦果。圖為雞舍裡一顆剛產出的雞蛋。(攝影/鄭宇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今年(2022)春節最令人稱羨的莫過於「雞蛋大富翁」,終端消費者有錢也難買到蛋。目前每日缺蛋高達200萬顆,農委會分析是因日夜溫差大、產蛋率下降,加上禽流感肆虐撲殺雞隻 ,飼料價格更因COVID-19疫情漲幅超過3成,導致蛋農減養,多重原因釀成蛋荒。

然而2019年初台灣也曾面臨同樣場景,當時蛋價飆上20年新高,引發監察院著手調查,農委會當時被糾正反應太慢,因此後續提出計畫生產、建立產銷平台等措施;但這些改革顯然此次全部失靈,只能祭出補貼政策應急。為何蛋荒一再上演?3年前的教訓為何仍無法記取?農委會為何連全台雞蛋數量都無法掌握?COVID-19和禽流感疫情如何改變蛋雞產業生態?《報導者》從雞農、蛋商、從業人員角度,深度剖析第一線面對的困難和缺蛋關鍵因素,並提出改善產銷體系的建議。

彰化是台灣蛋雞重鎮,佔了45%產量,但自從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雞農的日子就不好過。在彰化縣養雞的阿明(化名)2021年初預定了一批蛋雞、年中交雞投入生產,卻遇到全台最嚴重的COVID-19疫情,飼料價格大漲3成,而產地收購的蛋價直落,「食品工廠從一天叫2、30箱甚至上百箱雞蛋到完全沒有,蛋商說不然你蛋給別人,我傻眼,雞都養了你叫我賣誰?」許多雞農賺不到錢因而減養,加上禽流感來攪局,2022開年以來的缺蛋荒,看在雞農眼中並非偶然。

缺蛋原因1:2021年飼料貴3成、蛋價卻跌谷底,雞農減養埋下蛋荒地雷
Fill 1
氣候、禽流感、制度缺失、惡性循環、缺蛋危機
2021年中蛋價低,飼料成本高漲,雞農淘汰許多蛋雞,埋下缺蛋遠因。(攝影/鄭宇辰)

雞蛋是台灣人重要的民生物資,2020年最新統計,雞蛋產量飆上10年新高,年產量81.7億顆,每人一年平均消費347顆蛋。然而,2021年5月中旬台灣COVID-19疫情爆發,餐廳、夜市、麵包店一夕之間關門,需求降低,促使產地蛋價直跌,7、8月蛋價都在每台斤23~25元左右徘徊,已經跌破農民成本,甚至出現「堵蛋」情況,也就是供給大於需求,蛋商不收蛋。

2021年9月底,產地蛋價因COVID-19疫情跌到低點每台斤23.5元。經過短短4個月,2022年1月蛋價已經來到34.5元,大漲3成,而農曆年前因消費者需求增加,開始出現「蛋荒」,不論是雜貨店或大賣場蛋架總是空空如也。農委會統計,目前全台每日缺蛋高達200萬顆,預計要到4月清明節才會趨緩。

但2022開年以來的蛋荒卻沒有讓雞農賺大錢,因為過去半年他們早已被高漲的飼料價格重擊。一位來自彰化二林的雞農阿榮(化名)對我們秀出自己記錄的簡易報表:「(2021年)11月27日飼料漲0.3元、12月8日漲0.4、12月30再漲0.5⋯⋯」一路統計到今年,飼料已漲了9次。

台灣的黃豆、玉米9成仰賴進口,蛋雞飼料中使用玉米又佔了7成,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全世界原物料和航運費用大漲,台灣優良蛋品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石崇和中華民國養雞協會都不約而同指出,近兩年來,玉米從去年(2021)每公斤7元漲到現在15元,不斷飆升的飼料成本,連帶讓一台斤雞蛋生產成本高達33元
台灣雞農會粗略以飼料價格乘2.2來推算成本;至本文截稿時,一公斤飼料約15元,推估每台斤雞蛋成本約33元。養雞協會則推估約在32.5元左右。
。更糟的是,產地蛋價又被農委會要求凍漲在34.5元,產蛋效率較差的農民早就賠錢了。

「整整半年養雞都沒賺!」從事養雞產業3、40年的屏東蛋商涂萬財,自己也養了8、90萬隻雞,過去也曾經歷過蛋價剩23元的慘況,但頭一次被「內外夾擊」──飼料大漲、蛋價下跌,他說包括自己在內,許多農民面對看不見盡頭的疫情,只能減養降低損失。

雞農減養方式包括淘汰產蛋率
業界關注整場雞舍的產蛋率,公式為:總產蛋數÷在養產蛋母雞數,例如一個養雞場有1萬隻產蛋雞,一天產下7千顆蛋,產蛋率為70%。一隻雞從出生到可以開始生蛋,大約需養到20週,26週齡左右進入全盛時期,產蛋率可達9成以上,到了產蛋第二年產蛋率會逐漸下降,下降到約低於7成時雞農便會開始淘汰。
不佳的老母雞,以及強制換羽
停止或者減量供給雞隻飼料,大約一到兩週,母雞攝取的營養變少,便會停止產蛋,羽毛也開始脫落,這時如果恢復餵食正常份量的飼料,母雞產蛋率便會提升。從實施換羽到恢復產蛋,約需20到60天。
。從養雞協會的數據來看,去年台灣疫情爆發後,換羽數出現新高,因此埋下蛋荒的地雷。
缺蛋原因2:禽流感疫情嚴重,蛋農不願通報以避全面撲殺
Fill 1
氣候、禽流感、制度缺失、惡性循環、缺蛋危機
每日死去的雞隻會由化製業者收走,業者表示這陣子死亡雞隻數量上升,手臂都必須要去打鬆弛劑才能繼續工作。除了因禽流感而死亡的雞隻,每日也會有正常死亡的數量。(攝影/鄭宇辰)

由於雞農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減養,等到進入秋冬雞蛋使用旺季,尤其春節前烘焙業需求大增時,卻又因禽流感疫情肆虐,雞農更面臨無雞可養的窘境,讓缺蛋情況雪上加霜。

農委會不斷對外強調,禽流感並非這次缺蛋主因,但檢視過往的禽流感監測資料,以及養禽場撲殺紀錄,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翻開農委會防檢局的禽流感H5亞型病毒陽性率監測資料,從2005年到2021年,蛋雞場驗出陽性率的比率高得驚人,2013年後甚至年年突破4成,幾乎每監測兩隻就有一隻曾有過禽流感病史,是所有禽類當中比例最高。

儘管蛋雞場的禽流感比例最高,但官方數字顯示的蛋雞撲殺數字卻很低。2017年以來(註)
目前防檢局的資料,僅2017年後有公布每一場撲殺禽場所在的縣市、禽種與撲殺數量,在此之前無資料。
確診高病原禽流感而遭到撲殺的蛋雞場僅15筆紀錄,其中5次更集中在2021年12月與2022年1月間。

身在第一線的雞農和從業人員,所目睹的實際狀況,卻和官方公布的數據大相徑庭。

蛋雞產業分工細膩,種雞必須從國外進口,來台後由種雞場孵育,再賣給中雞場養到75天大,最後蛋雞場再買進中雞繼續養75天左右才開始生蛋。「禽流感讓種雞場、蛋中雞
即指中雞場。
都受影響,新母雞補充不及,」虎年春節的開工日剛過,我們拜訪在彰化二林的雞農阿偉(化名)跟我們說出蛋雞場的真實狀況,最近他遇到從南部化製廠來收雞隻屍體的司機,隨口閒聊,對方說最近一輛車過來,根本裝不了幾個牧場的死雞,車就滿了。

另一位彰化蛋雞從業人員小沈觀察,2021年大約從6、7月就耳聞同業的蛋雞場出現禽流感疫情,8月又一波,11月底又再一波,並且持續到現在。

他解釋,禽流感的病毒株種類非常多,每一型的症狀、感染率、死亡率都不同,前幾年遇到的毒性沒有這一波這麼強,有些病毒的型態只是讓雞生長受到影響,雞隻復原之後就會繼續產蛋,染病的狀況也集中在某一個年齡層的雞;這次流行的病毒株特性是死亡率比較高、感染速度也快,場內不分年齡的雞,不管是還沒開始生蛋的中雞到老母雞都受影響,導致台灣的雞蛋產能整個下降。

相較於現今人們對於COVID-19疫情,總會想辦法追根究柢了解目前流行的是哪一種病毒株,當傳染病是發生在動物身上時,農民的心態則是截然不同。小沈直言,「知道病毒是哪一株,沒有太大的幫助,」當農民發現自己的雞開始出現流感病徵,第一要務就是先救雞,向獸醫求助,找出可行的方式。

即使地方政府的動物防疫單位,會定期到牧場抽血採檢,農民的心態總是十分抗拒,並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通常,鄉鎮公所前一晚會先打電話通知農民隔日要到牧場採樣,有些農民會趁機先準備健康的雞供抽查用的樣本,也有人約定好抽檢的時間一到,乾脆直接消失,讓獸醫找不到人。

為什麼農民不願配合政策?小沈透露,一旦牧場檢驗出來是高病原禽流感,不只是自己的牧場必須遭到撲殺,周圍3公里的蛋雞場也都需要抽檢、監控(註)
以往為半徑1公里內需要抽檢、監測,10月開始秋冬專案擴大為3公里。
,在蛋雞飼養密集的區域,一匡列可能就是一大串牧場,會為同業惹來不少麻煩。所以多年來,農民對待禽流感疫情的態度就是默默處理──默默照顧著自家的雞群,等待牠們撐過流感疫情,即使是同業之間,也不太願意讓彼此知道自家牧場的狀況。
其他雞農、蛋商和相關從業人員也不約而同印證了這個說法:「蛋雞如果有禽流感比較不敢通報,怕會害死隔壁雞場,而且確診要全場撲殺,就沒有蛋了,寧願禽流感補助不領(註)
主動通報禽流感可獲6成的成本補助,但需清潔消毒,通常2、3個月後才能復養。
;私下處理的話,如果是養1萬隻,少掉2千隻,還有8千隻可以生蛋。」這位雞農表示,一隻蛋雞可養2年,如果正值產蛋高峰,全面撲殺太可惜了,通常雞農的「療法」是不給飼料,強迫雞隻換羽而停止生蛋,將體力用在對抗疾病,或吃相關藥物來治療,一個月後生蛋沒藥物殘留就可以恢復正常,「有時疫情只是一週而已,控制好就能過去。」
缺蛋原因3:產蛋效率低,氣候波動就減產

雞農的消極心態不僅反映在禽流感疫情,也讓蛋雞產業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遇到氣候和環境變化沒有抵抗力。「現在全台85%蛋雞場都還是開放式的傳統雞舍,小規模一、兩萬隻佔絕大部分,(傳統雞舍)遇到早晚溫差大就容易受影響,」養雞協會祕書長王建培解釋,根據協會統計,今年1月溫差確實比前幾年波動更劇烈,導致產蛋率下降,往年平均產蛋率是7成2,但現在才6成多。

王建培無奈地說,雖然這幾年政府和協會都不斷推廣水簾密閉式雞舍,比較能調控溫度,降低氣候波動影響,但農民接受度並不高,除了必須投入資金,雞農也擔心密閉式雞舍一旦有疫情反而更容易傳播。「但他們沒有思考到,傳統開放式雞舍隨時受到大自然溫度變化,各種鳥類、蒼蠅、嚙齒類、貓、狗容易進到雞舍,攜帶病原,水簾雞舍可以給雞比較適合的環境,除了產蛋較穩定,也從頭防堵疾病。」

即便以過往產蛋率7成2來算,在產業界都是不及格的數字。以台灣較大宗的蛋雞品種義大利「白色來亨雞」、美國「海蘭」為例,在原廠的飼養手冊中,全盛時期產蛋率都可達9成5,飼養到後期約一年半也有8成,長期研究蛋雞產業的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陳盈豪直言,如果蛋雞產蛋率只有60幾趴,「怎麼會賺錢?早該被淘汰!」

人類懷孕時會在不同時期補充不同營養素,蛋雞也是同樣道理,除了要住得好,溫度、濕度、光照等也都牽一髮動全身,陳盈豪曾在研究中指出,蛋雞是長光照的禽類,在接近性成熟開始產蛋前,每週要逐漸增加光照時間,在日落後或黎明前黑夜點燈延長雞隻每日光照時間,以刺激卵巢發育排卵,提高產蛋率,開始產蛋後則要維持每日光照17小時。然而現在台灣的蛋雞場多是混齡飼養,老中青同堂,沒辦法維持每隻雞適當的光照時數,產蛋率自然上不來。

混齡飼養的習慣對疾病也是一大風險,「一個病房住兩個人,一人出院了,補另一人進來,雖然病床有消毒,可是隔壁病人還在,這樣消毒有意義嗎?」陳盈豪無奈地說,現在的蛋雞場沒有「統進統出」概念,也就是整批一起進來、一起淘汰,大多採混齡飼養,根本難以整棟清空消毒,成為病毒的溫床。

沉痾:3年前蛋荒即遭監察院糾正,農委會一直無法掌控數字
Fill 1
氣候、禽流感、制度缺失、惡性循環、缺蛋危機
台灣人每年平均吃下347顆蛋,然而產銷問題一直未解決,缺蛋危機不斷輪迴。(攝影/鄭宇辰)

與其歸咎眾多原因造成今年蛋荒,不如說蛋荒只是過往沉痾下的結果。

這並非台灣第一次缺蛋,同樣是一開年,2019年1月時全台雞蛋便開始短缺,一路延燒到4月才逐漸趨緩;當時1月和3月都曾出現產地價格每斤36.5元高價,是自1998年蛋價有紀錄以來最高。

當時農委會歸咎於前一年(2018)8月間的中南部大水災,折損蛋種雞、中雞,導致後續雞蛋供應短缺。然而監察院在2019年9月糾正農委會,直指蛋荒除了天候因素,農委會反應慢半拍也是主因,相關短缺及漲價跡象在2018年下半年就逐漸顯現,但農委會事前沒有掌握並積極調控, 「放任雞蛋短缺及價格持續攀升半年以上」。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和畜牧處當時回覆監察院,第一次遇到這麼嚴重的蛋荒,處理經驗不足,未來將輔導建立蛋雞場計畫生產制度,推動總量監控管理制度、訂定蛋雞計畫生產模組等等。

然而3年過去了,制度仍失靈。養雞協會、受訪雞農都表示,相關產銷制度照舊,而且農委會甚至無法精準掌控台灣養雞場的數字,遑論如何計畫生產。

現行的養雞資料是透過中央畜產會和養雞協會統計,不過王建培透露,目前養雞協會僅靠3人就要負責統計全台1,800多家蛋雞場,透過打電話詢問業者每天產出的蛋量、母雞量等,只能用滾動式調查,也就是一個月打完1,800家電話,每家蛋雞場平均一個月會被問到一次。

至於這樣的調查方式準不準,王建培坦言「有難度,要採信任做法」,不可能實際精算全台產出多少雞蛋,農民講什麼數字,協會只能照著登錄,但的確有些農民沒養成記錄的習慣,「自己養多少隻都不確定」,可能一開始進了2萬隻雞,2、3個月才計算一次中間死了幾隻,回報時都只會說一開始進雞的數量。

缺乏基礎的數據,連帶也影響產蛋率、成本計算,目前雞農僅靠簡易的成本算法,難以檢視飼養環境哪裡出問題,農委會也無法掌握雞蛋總體數量。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坦承「這部分有精進空間」,農委會寄望推動洗選蛋
雞蛋經過自動化的清洗設備,洗淨外殼髒汙和細菌,再由機器進行大小分級。由於幾乎都採自動化流程,因此洗選的雞蛋量、破損率等等都會有詳細紀錄。
留下資料紀錄,彌補過往傳統調查方式,目前洗選蛋比例超過5成。
關鍵:改善產銷、重新檢討防疫制度,才能因應蛋價波動

這次蛋荒,政府仍舊端出補貼作為應對手段。行政院宣布到4月30日前,取消黃豆、小麥、玉米的貨物稅5%,預計每公斤飼料可少0.6元。

雞蛋產地價格從1月5日被農委會要求凍漲在每台斤34.5元後,直到缺蛋荒風暴愈演愈烈,農委會才在2月7日提出「穩定雞蛋生產推動獎勵措施」,預計花費1億元,對雞農補助每台斤雞蛋3元,並補貼蛋中雞每隻生產成本25元,時間到2月底。2月11日又臨時宣布調整凍漲天花板,隔日雞蛋盤價漲2元到36.5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預計2月底開會討論,是否讓市場機制合理反映農民成本,期待2月中下旬甚至3月天氣變暖,雞蛋供應回穩。

然而干預市場價格和補貼政策,終究只是遠水救近火。蛋雞投產時間長達1~2年,現下增產過多,日後將面臨產量過剩的風險。2019年便是因為冬天價格好,農民大量投入生產,但價格卻從最高每斤36.5元,崩跌到7月剩20.5元。

面對長期產銷失衡,農委會應對產銷失調往往只流於喊話,監察院的報告中便直接點名,農委會應對氣候造成的蛋雞產業風險,相關研析和調適措施有待進一步強化;但多年來,農委會的處理模式卻仍停留在過往經驗。江文全表示,若之後產量太多,會優先淘汰產量少的母雞、做成液蛋、加工去化,任何農產品都有淡旺季之分,農民生產時也要配合需求。

陳盈豪則認為,農委會此波補助只是解決燃眉之急,政府應有長遠之計,不只是呼籲雞農自行調節生產,也應降低產銷波動,例如國外加工業者常使用液態蛋、冷凍蛋,但台灣大多數業者還是習慣帶殼蛋,農政單位應該多多推廣,提升保存技術和品質,畢竟雞是活的,可能今天生蛋,明天卻不生了,或是禽流感一夕遭撲殺,延長保存是台灣必須走的路。

然而江文全指出,一般業者對液蛋接受度不高,尤其烘焙業者認為液蛋起泡性不夠,習慣用新鮮的殼蛋,尤其在蛋價相對平穩時,業者更不可能使用液蛋,這也造成冷藏蛋的推廣不易。

不過已有液蛋冷藏設備的屏東蛋商涂萬財表示,品質好的冷藏設施可以儲存液蛋4個月到半年,發揮調整供需的功能,儲藏品質夠好,業者就能接受,與其讓市場一再上演缺蛋、價好、增產、崩盤的輪迴,農委會應該正視雞蛋冷藏技術,「就像颱風帶水來,沒有存起來也是白白流掉。」

缺蛋不會一夕之間就發生,而是早有減產跡象。對於農委會要雞農自行調整產量,有十多年養殖經驗的彰化二林陳姓雞農強調,產能調節本來就是養殖戶會做的事情,但雞蛋要送到民眾的桌上,每件事都環環相扣,從孵化、育成到開始產蛋、盤商收蛋等皆有各種角色參與。

「現在官方凍漲產地蛋價,削弱了農民生產意願,等於拿農民的飼養成本來補貼蛋價,只是暫時緩解表面問題。而不願解決氣候、養殖環境與包銷制度等根本問題,缺蛋事件只會重複上演,」陳姓雞農無奈地表示。

另一位彰化二林雞農洪僑志也持相同意見。他認為一般雞農本就會視市場需求自行增、減養,但後端的冷藏、保存設備要升級需要大筆資金,不是雞農有辦法負擔的,政府應協助建立相關設備。

人和雞的疫情,照見台灣蛋雞產業數十年如一日的停滯。當禽流感、天氣劇烈變化再度來襲,如何改善脆弱的產銷制度與僵化的補貼機制,讓禽流感的疫情資訊更透明,檢討現行的防疫政策,重建農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並且廣納不同領域的專家,包括生物醫學、流行病學,乃至社會科學等,共同投入禽流感防治與疫苗開發的研究,是未來急需努力的方向。若政府未能從根本提升蛋雞飼養效率和安全,蛋荒將會是輪迴的惡夢。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