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晃晃書店】

素素/在台東,用生命把出版獻給祖靈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暑假前的5月、6月通常是書業的淡季,結果我們反而因為《山中祖靈線–uway籐》忙得不可開交。這本書是台東的卡塔文化工作室
「卡塔」是排灣族古語,意思是有花紋的珠子,正式稱法為「qkata」。「卡塔文化」是透過合作型態的一群原住民婦女群體,以保存傳統紋飾與技法為己任,結合不同工藝的專長,從每一顆qkata圖紋的故事出發,以生活創意的想法,延續傳統手工藝製作技法與傳統文物、圖紋生產型式,增加接近文化意涵與傳統生活有趣的文化觀點,實踐給予及分享的精神。
獨立出版品,本來在去年12月公告預購、預計今年1月出版,後來因為執行長兼好朋友秀慧的團隊發現內容有誤,得部分重新製作、拍照、修訂再編排,最後在5月才真正印刷出版。拿到實品書時著實驚豔不已,果真是用生命製作、呈獻給袓靈及深深迷戀原住民工藝的朋友。

從《月桃本事》丶《部落書寫體–針路》,到今年新出版的《山中祖靈線–uway籐》,卡塔文化工作室跟著布農族縱橫大山、跟著卑南族的竹籐工藝師在平原移動,嚴謹而踏實地田野訪查,與博物館、專家學者、部落耆老、資深工藝師合作,逐步把傳統在生活裡的一步一步重現,最後集結而成。

其實東部的獨立出版品不只卡塔文化,還有巴喜告部落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主編的《布農族植物文化:解開布農族植物密碼》、《布農族鳥類文化》,一串小米工作室Savi Takisvilainan蘇美琅校長寫的《成為Bunun:布農族的童年及養育》等。

特別一提的是鄭漢文校長,他不是原住民,卻堅持在台東的原住民偏鄉國小任教。鄭校長曾在達悟族朗島國小任教3年,在排灣族為主的新興國小任教12年,一直到現在布農族的桃源國小,他知道漢人思維的教育方式在部落學校裡所帶來的衝突和問題,於是帶著孩子「回頭認識自己」去認同自己的文化族群。而從小生長在部落的Savi Takisvilainan蘇美琅校長,在《成為Bunun:布農族的童年及養育》寫道:「我期望回到最原初的布農族孩童之成長、學習,和布農族社會的思維與價值。期盼能提供布農族學校執行民族教育時的參考,也期盼本書能如一盞明燈引導教師的教學。」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山中祖靈線–uway籐》內頁。(攝影/晃晃書店提供)

像這類非主流且以原住民思維所撰寫的書籍,讀者少、印量少(可能只有500或1,000本),普遍成本高也可能沒什麼利潤,因而沒法像一般書籍鋪貨在一般通路及網路書店。因為認同他們的出版理念和使命感,所以身為在地的晃晃書店會主動詢問並協助後續書籍的銷售,但是大量訂單湧入時,其實也是挑戰著沒什麼人力的小書店。

先來說說通常客人是怎麼跟晃晃訂書?

一直以來,透過小書店買書的朋友大都是不嫌麻煩、喜歡互動式,用Facebook留言、私訊、或來信Email、也有人加LINE和打電話,訂購的方式來自四面八方且希望能即時回覆,一來一往的過程裡,某些狀況常常只有我知道,所以書店隨時會準備記事本,手寫記錄,將訂購人姓名、書名、地址、郵寄方式,一筆一筆書寫下來,如果沒法立即處理,其他同事翻看記事本也能看到手寫紀錄。

如果是開放網路預購下單,大概是用Google表單轉成Excel後,再一個個回傳訂單通知匯款。也會有人要改單、取消,或是隔三日或一週還沒有收到匯款得再次提醒,一直提醒到匯款為止。寄書前還要細心一點,再次和訂購人確認,因為有人想用「店到店」(白天工作沒人在家)但門市是那一間?自取、郵寄或使用宅配的指定收件時間⋯⋯越是貼心為訂購人著想,越是複雜。光寫到這邊,是不是覺得處理訂書非常地瑣碎?何況書店除了訂書外,還有開店時的找書推薦、講座活動前置和執行、文稿及企畫案要寫、還有市集及其他合作⋯⋯。

最後,我不得不跟「晃晃工程部
「晃晃工程部」指的就是我先生HOPE,主業是系統程式工程師。習慣透過網路學習,從烘咖啡丶手沖拉花丶手作甜點丶自家釀酒丶到木工丶水電也是一人工程部。
」求救。繼自行開發書店的POS系統、點菜系統後,工程部聽了需求,開始著手設計書店訂購系統,瞭解訂書流程再做了幾次測試修正,以後像《山中祖靈線–uway籐》這樣大批湧入的訂單也不怕,著實減輕不少工作量,也能放心交給同事獨立處理,而我頂多幫忙對對帳催款,將把包好的書寄出去。

很慶幸的,因為在台東開了這樣一家書店,因而認識了這一群用寫作出版、用引導閱讀、用傳統工藝等方式,一起牽著孩子的手,陪伴他們走一段成長旅程,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而書店也用專業的能力協助銷售出貨,各司其職;讓更多讀者看見這些美好的出版品,已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了。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書店招牌。(攝影/晃晃書店提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