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一本書店】

Miru/公民,不只是投票跟滑手機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台灣解嚴31年,認識政治的時間還在啟蒙學習階段。但30年的時間經過,藉由各路媒體、政論節目、選舉、參與議題抗爭洗禮下,說起來公民意識仍然淺薄,多數人對參與政治仍然是憤怒、大聲疾呼的形象。

社群媒體的產生,讓社會議題的運作效應可以很快速,但同時也參雜很多錯誤資訊參雜;經過一段時日,社群媒體被操控的狀態就產生了。我們可以選舉、也可以發表言論。但公民,不只是如此而已。

解嚴後,學校裡的公民課沒有跟著時代需求演進;走出學校,公民的考驗才真正開始。參與政治常常讓自己陷入莫名的個人名聲事業追求,也激發問題,產生人生定義何在?或是追求涉入利益權勢時,情況又轉變得更不同,而因此對政治的敏感迴避或是過度激烈都是一種現象。但如何積極理性的作為一位公民,是比我們認知的更為多樣並且普及性。

小朋友寫一封陳情信也是公民行為,坐進議會參與會議也是公民參與政治的行為;了解政策方向也是公民參與,這都遠比隨媒體不確實訊息起舞引發的口水戰更為實際的參與。

──

最近幾年出版界引進了給青少年的哲學思考書籍,及時補上我們對公民的了解不足之處。

2018年11月分,一本書店很認真地介紹了《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這一系列的6本書。這系列書是針對國高中學生所設計出版的,但有不少成人讀者因為想了解身為公民的義務與責任,所以也買了這6本書讓自己重修公民課。「如何當一位公民」確實是需要學習的,而公民素質也是整體國家提升的指標。政府的運作,需要清楚公眾導向與社會需求, 國家體質才會愈來愈走向穩健,這一切的基礎都來自公民素質。

從鄰里的公民、城鄉縣市公民、國家公民、國際公民到地球公民,這是「公民」涵蓋範圍的定義,也是身為公民需要認知的範圍,所以這裡所指的「公民」不單單是國內政治事務而已。我們就來看看這6本書如何又大又廣的帶領我們進入這個公民思考邏輯。

這套書第一本的主題是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就以人權為開端 。

哲學的最初常常是由:「我是什麼?」開始提問的,這個提問就包含了最基礎的人權思考:「人的尊嚴起於何處?」、「人權從何開始?」從人權的歷史進程開始,到一群人的集體權利。從人權的角度看人承擔了什麼苦難,當然也反提問「人權適用於一切嗎?」丟出一個問題給讀者思考,不斷討論與提問,這是養成最佳公民的思考態度。

「從聯合國到個人,人權如何到你手中」,最末附上《世界人權宣言》,在國家之上,人人都受到此一人權宣言保護。

這系列書是以「『提問』然後『討論』」作為編輯的路線,這樣的對答即是具有討論基礎的公民模型,因此閱讀的時候,就開始讓讀者進入公民討論的邏輯訓練。

第二本的主題是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關於政治組織的運作。

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政治」了。「你覺得民主好嗎?」、「政治是什麼?」問題先從人產生政治開始談起,提及不同國家的政治體制,再以德國為範例,探討運作體制的成形:德國戰後如何快速集合菁英討論制定《基本法》?什麼是最高的憲法法庭、什麼是議會?議會又是如何運作?並且在包容左派跟右派中,去避免社會產生衝突的傷害。再接著談到第四權的媒體制衡力量,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歐盟組織、跨區域的聯合國組織,最後「國家不是一切,一切也不是國家的」,討論跨國非政府組織NGO的產生與存在。確實一群人的事就是「政治」,非政府組織的事也是政治,也是公民之事。

第三本來到哲學思考,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哲學是什麼?」,從西方的哲學開端發現原始物質、發現自然、發現數學,翻出所有的質問與解答邁入「身而為人」的提問,從蘇格拉底(Socrates)丟出的問題啟發了世界思考,「人該如正確地過活」、「惡從哪裡來?」、「先相信思考,還是先思考再相信?」。

古希臘羅馬丟出問題後,文藝復興帶領走向新時代,權利與公共意識如焉產生,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康德(Immanuel Kant),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接續而來,討論存在的意義、價值有價值嗎?沙特(Jean-Paul Sartre)、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再度否定一切,而女性思維的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也灌注其中,養成近代的哲學思考,不斷討論著人的各種面向跟價值,在這本小書裡,讀者跟著54位哲學家,走過了啟蒙到近代。

哲學思考是基礎,對於身而為人的確立性,以及辯論與各種思想的存在性。從哲學思考認識了自身後,第四本就帶我們看見、理解他人的困境,去同理他人。

「被驅逐與逃難是什麼感覺?」什麼原因要讓人們逃離居住地,這世界上哪些地區曾經出現大量的難民,什麼原因讓人們走到鄰人的地獄。「為了手機和珠寶,哪些地方的人在流血流淚?」每個人手上的手機都會牽涉到遙遠的人們生活的命運,難民不是遙遠、與你無關的。逃難的人如何申請政治庇護?陌生的人來到你的國家為什麼會恐懼?「誰害怕黑人?那白人呢?」為什麼會產生種族歧視心裡,看看歧視從何而來。

可不可以跟不同的人一起生活,最後篇章「讓我們一起努力」。這一本書帶我們認識「寬容」,並且落定在公民意識裡,知道怎麼看待自己跟別人。

第五本的主題為「生活就是一門經濟學」。跨越邊界的不只是難民,還有金融與經濟。與你息息相關的生活,確實是一門公民課。

「經濟是什麼?」麵包確實就是公民根本的問題,從經濟談起,市場與販售、企業、勞工、貨幣、稅收,最後再切到資本主義社會這個龐大的結構。從「爸爸為什麼失業」到「做任何事都要付錢給國家」,這就是經濟與公民政治的關係。世界的錢是如何流動的,金融與經濟幾乎是另一個面向國度的世界運作,更需要規範與公平。而經濟所牽涉的人權問題、跨國難民問題、生而為人的問題,都是前4本書奠定基礎帶來的認識。

第六本是寫給所有人的宗教入門書。宗教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政治,宗教分類了人們,也分類了生活。跨過門檻去看看不同宗教的人們是什麼生活,內心所奉守的標準是戒律也是另一種法律。

「什麼是宗教?」、「什麼是一神論?」,然後逐篇的認識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中國的宗教。太多的誤解帶來戰爭與人權的苦難,「伊斯蘭是一種暴力的宗教嗎?」認識宗教也是一門公民課。「人們能否利用『業』搞政治?」這是個好問題,但你知道這個提問已經不單單是宗教問題了,最後的篇章在各大宗教間遊走,眾人之事也會用宗教的方式呈現,這也是「公民」的另一種具體面向。

──

這6本書所談的「公民」概念,早已跨過我們現有的公民素養認知,涵蓋的如此之廣;它輕鬆的編排,逐項以提問特質作為每個概念的開端,而不是定義標題答案化,很有邏輯性的帶讀者連貫認識完成。確實,公民的條件就是一個提問者或是討論者的特質。而每個提問都經歷正反兩方,或是兩種以上不同的觀點去審視問題面向,或是修正進化成現在的模樣。

當我讀過這6本書,確實更清楚理解了未來政治的想像。選舉的激情過後,有時我們都不清楚會往那裡走,但如果知道怎麼走才是穩定的政治,那麼身為公民應該好好給自己一堂課,從政治演化的歷史或是從哲學觀點來看,都對一個人生存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這個地球上,有深刻的認知到身而為人:這件簡單而巨大的事。

邀請大家來補上這堂公民課,身在媒體大浪輿論漂流中,也能知道立定的是什麼公民基石。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