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沈清楷/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最近沸沸揚揚地被討論的高中生的經典閱讀書單,以及實驗性地引進法國高中入學考試4小時的寫作,不只是「何謂經典」的討論,而是一旦將哲學引入高中「考試」的形式出現是否適當,被廣泛地討論。

此外,近年課綱微調爭議,未來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都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西方哲學教育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進入到台灣高中教育?

在歐洲許多國家都以必修或選修形式,將哲學納入高中課程中。面對台灣的高中教育,最近台灣出現了第一本法國高中生的哲學讀本,由一群熱愛哲學的譯者們協力完成。法國哲學教育對台灣是一個「文化視野的參考」,但這個舶來品不能取代我們從自己土地的反思。

本文作者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為這本新書特別為文,寫出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基本精神與作法。究竟,法國的高中生怎麼學哲學?老師怎麼教哲學?對台灣的啟示是什麼?

每年6月,法國都會有60多萬高中生參加長達4小時的高中哲學會考筆試,而近年來,台灣媒體也會同時瘋狂轉貼會考題目,引發許多討論。或許有不少台灣讀者基於對舶來品和法國的異國遐想而感到欣羨,也有人趁機宣洩對當前台灣作文考題的不滿,而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的開放性,更不禁讓人比對過去台灣在黨國體制下高中聯考必考的「三民主義」或是現存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似乎,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哲學會考?我們常教學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們因為懂得思考而不服從管教,因而扼殺了思考。我們會用「不要想太多」來規訓他們生命的奔放,因此教他們思考是危險的,因而,哲學是危險的,因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因為學會了思考,他們會頂嘴、反駁、要求合理。但是,轉念一想,如果透過思考尋找理由彼此說服與溝通,不會因為學生或孩子會頂嘴而認定他們不受教,他們便可能在思考過程中學習如何傾聽與溝通。 

而大人只要放下身段,不以權威自居,將會成為他們未來最好的對話者與忘年之交。大人也可以從他們的真摯,反省我們太過人性的世俗,學習到我們可能早已遺忘的純真。因此,重點不是「不要想太多」,而是「怎麼想」。哲學教育也不會停留在怎麼想,因為,思考在某一刻會觸發行動。

法國高中有個耳熟能詳的謠傳:在上了一學期的哲學課之後,哲學老師教導如何找出問題意識,針對一般看法提出反思,形成定義後,進行正反論證、旁徵博引等等。期末考到了,老師出了一個題目:何謂風險?並規定作答方式、答題時間、評分標準。結果有個學生以很快的速度交卷,並得到了最高分。他在考卷上只寫著一句話:「這就是風險。」這個故事後來也發展出其他版本:「何謂勇氣?」「何謂膽量?」這個故事後來還被拍成電影,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創意,對自已所思考的事情還要勇於承擔行動的風險。當然,只有第一個人是勇氣,其他就是毫無創意的重複和模仿。

不從哲學史教起,注重問題意識的發現

如果「何謂風險?」是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可能就小看了這個背後的規畫,因為台灣國小一般作文的考題,也可以出這樣的題目。 

先看一下2015年「文學」、「科學」、「經濟社會」與「科技」四組的考題,每組都有兩題論文寫作加上一篇文本分析。分別如下:

Fill 1
法國,高中,哲學,會考,教育,閱讀
(圖片提供/沈清楷)

光看題目的深度或難度與多樣性,便讓人好奇這些題目基於什麼樣的「課綱」,或是根據什麼課程內容的編排。什麼樣的教學過程,才可以使學生知道如何作答?由於法國教育部提出一綱,加上考試,法國坊間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哲學教材,這個哲學課綱訂立著重在五大主題、哲學家、重要的觀念區辨(文中會間隔性附上)。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觀念」與「作者」兩部分。  

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分為五大範疇: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出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再根據不同學科斟酌比重。除了觀念,學生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了解哲學十分重要。 

課程提供了會考範圍的哲學家清單,裡面共有57位作者,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區分,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家的作者。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不從哲學史教起,而是注重問題意識的發現、對定義深入探討,並強調正反論理的過程。哲學於是成為跨越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公民思考能力的教育。法國的教科書出版業者便根據上述原則逕行撰寫,這冊法國高中哲學政治篇即是這五大主題其中之一。 

Fill 1
法國高中哲學課綱。(圖片提供/沈清楷)
不崇拜偶像,強調思考的廣度與深度

細看法國高中哲學─政治篇的編排結構,從「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後」兩種看法的對比開始,因為,思考起於對於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接著試圖為政治找出「定義」,再從定義找出「問題意識」,並在整個陳述的脈絡中,不斷點出「關鍵字區分」。從幾個大問題中,再細分出幾個更小問題,藉著哲學家不同觀點的「引文」,一方面回到原典閱讀,另一方面,閱讀是為了分析這些觀點的「論據」。  

因此,面對哲學家,他們並非被當作大師來膜拜,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偶像崇拜不是教育的目的,這些哲學家的文本只是作為思考時正反意見的參考,並用來擴充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接著,再從「進階思考」、「延伸思考」,去反思政治現實,並輔助以電影、繪畫、歷史、新聞報導、文學等不同例子,從而再次深化問題意識,以便讓哲學的反思能夠進入某種具體情境中來思考。 

比如說:「一般看法」政治是權力鬥爭,是政客政治,但這似乎又不能代表政治的全部。在「思考之後」,政治如何回到作為共同生活之治理的初衷。但是一般看法並非是無意義,很可能是令人不滿意現實的常態,但是要問的是,權力鬥爭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個人私利還是公共利益,或者我們不一定要很負面地看待權力鬥爭,而將視為政治競爭,找出公平的規則,並將這樣的政治競爭服務於公共利益。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法國高中哲學讀本─政治篇」的內容編排,是從「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後」兩種看法的對比開始,因為思考起於對於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圖片提供/沈清楷)
哲學,可以談政治嗎?

但是,哲學不是「不談政治」嗎?台灣早期談政治都已經被意識形態化,要談得正確,以符合當權者的期待,因此政治效忠文章一堆,而任何涉及政治批判的人文學科,包括哲學在內也遭汙名化。現在,我們很難理解在白色恐怖時期,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盧梭的《懺悔錄》,都可被視為因為會「影響人心」,而當作罪名來羅織,因此那是一個不敢談論政治或不敢徹底思考的時代,一個心靈虛弱、行動無力,想要經世濟民,必符合當權者意志,探討思考的哲學,只能在修身中全身養真。在白色恐怖時代,思想是危險的,哲學自然也成為遭打壓以及汙名化的學問(念了會發瘋)。在那個時代,除了不敢思考到底,不談哲學,我們也不談政治,因而,我們對政治缺乏想像。  

而現在,如果我們不談政治,除了是戒嚴遺緒之外,還有政治已經被某種刻板印象標籤化:政治是骯髒的。弔詭的是,我們還會自以為聰明地喟嘆說:「什麼都有政治」或是「政治無所不在」。那麼,結合一起看,我們是否正在被「無所不在的骯髒政治」所控制?我們又如何能夠逃離這個無所不在的骯髒?還是只是視而不見? 

不談政治本身就是一種去政治化,看起來清高脫俗、不慕名利,但是,「去政治化」更可能是威權意識型態的「政治化」效果,而讓冷漠在每個人心中駐足,滿意地順從主流,一直到被生存的自利心所占據而洋洋自得。 

法國高中生談政治嗎?從這本書的編排可以知道,他們可是大談特談。不過,提出與觀察問題,可能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比如說:「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人一定要活在社會中嗎?」「人與人之間一切都是交換嗎?」「國家是為眾人還是少數人服務?」「合法就是對的、公正的、正當的嗎?」這些疑問在人開始思索質疑周遭發生的現象以及既定價值時,就會開始發酵。我們可以停留在「反正什麼都一樣」的相對論當中,當然也可以透過這本書的「問題意識」,進一步以正、反方思考人性或共同生活中必然觸及的問題及價值,以及可行的解決之道。不同觀點能提供參考,破除一些邏輯上的矛盾,但真正的答案還是屬於願意思考的人。

法國的哲學教育,台灣適用嗎?

法國高中哲學會考是否適用於台灣?一看到「考試」二字,我們便不免擔憂這種4小時的哲學寫作會考,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負擔是否會太重?會不會因為考試而變成另一種強迫式的八股答題文化?然後還要上補習班,才能通過會考?是否可能揠苗助長,反而讓人對經典閱讀失去興趣、對哲學思辨望之卻步?法國高中哲學會不會是一種外來思想的移植?而這種自我思想的殖民是否有其必要?這些問題都是有意義的。

但面對台灣的教育,我們還是可以反省,現行高中人文教育是否輕忽高中生閱讀經典與思辨的能力?另外,如果哲學能作為豐富高中人文學養以及視野的參考,將之排除在高中課程之外又豈不可惜?試圖在高中階段注入人文思想的有志之士,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在不增加學業或考試的負擔之下,調整哲學課程的時數比例,或是把哲學融入人文課程(歷史、公民、社會等),鼓勵閱讀、反思和想像。 這系列的書只是「文化視野的參考」,台灣高中哲學教育也確實不能以法國思考為標準,而是應該鼓勵台灣這一代優秀的大學教授和高中老師自行撰寫。只有他們才會回到台灣自身環境來思考,才可能豐沛下一代的人文素養。 

儘管法國高中有哲學教育,但它並非萬靈丹,也無法負擔全部的教育責任與後果。如果可能,它或許能培育傾聽、求證、參考不同意見後的反思態度,至於思考深刻與廣度,還是繫於個人的反思能力。 看著學生或孩子天真的臉龐,其實他們擁有一顆趨向成熟的心靈。當大人跟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時」,他們很可能眨著眼,微笑看著你。 

(此文同時刊載在「大家出版社」出版的《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