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無影手系列2】用VR穿越古今藝術──走入流動的郭熙《早春圖》、蘇軾《寒食帖》之間
台北故宮博物院《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文學、美學、哲學藝術,豐富人的心靈、創造人類文化。雖然藝術本質可超越有限的生命,讓霎那化為永恆。但藝術的「肉身」也會因歲月而滄桑、損壞,因時空背景讓語彙傳遞受到阻礙。

偉大的藝術創作者可名流千史,背後還有一群「藝術無影手」,以看不見的技藝與創新的技術,確保其「肉身」永垂不朽。 《報導者》推出書籍修復師及VR藝術團隊系列報導,帶讀者進入「藝術背後的藝術」,了解古籍修復背後的情意與記憶,以及多媒體時代如何為古典藝術開創沉浸式體驗。

站在郭熙《早春圖》的數位影像前,平舉雙手,飛入氤氳的山嵐。飛到左邊剛剛解凍的小溪,一位婦人一手抱著嬰孩,一手牽著孩子正要下船;飛到右邊,一個船夫剛撐著蒿划入畫中。繞過水墨渲染有如捲雲的山體後,山澗淙淙,再往上飛,如同盤旋的飛鳥,俯瞰曲折山徑上騎驢的書生、揹著行李的僧侶。磅礡的山巒中,五條山路都通向山間的水榭亭閣。渺小的人們在不同的路上,走向相同的歸宿。

故宮博物院《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展區內,以體感科技引領觀者走入900多年前的《早春圖》,自在翱翔,可行、可望、可居、可游,體驗山水畫中從山下俯仰山巔的「高遠」、從山前窺探山後的「深遠」、從近山眺望遠山的「平遠」3種透視角度,探索宋畫蘊含的林泉之心,一瞥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他們為何要用VR穿古越今?
Fill 1
故宮、藝術的無影手、VR、藝術、郭熙、早春圖、蘇軾、寒食帖
用VR穿越古今藝術的郭熙《早春圖》互動作品。(攝影/余志偉)

相較傳統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畫作展覽,新媒體藝術帶來的沉浸式體驗,讓藝術走出博物館的高牆,步入人間。許多原本對藝術望而生畏的人們,也因為新媒體藝術帶來的互動可能,親近藝術、擁抱藝術。

展區內,《百駿變》以立體光雕技術把清代郎世寧名畫《百駿圖》中,馬匹千變萬化的色澤與光感,投射到一尊白馬雕塑上。也把乾隆皇帝喜愛的《海錯圖》作成數位影像,在《海錯奇珍隧道》幽藍的隧道中,看著活化石鱟、軟骨魟魚在腳下悠游。

故宮只有7人的資訊統合運用科,協同外包團隊,花了2年籌備這個新媒體藝術展。

故宮資訊統合團隊:用新媒體科技重現古代美感

「故宮國寶70萬件,我們細細選了這些文物,希望不只激起視覺享受,也希望在觀者心中激起漣漪,留下感動,」《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策展人浦立安解釋,策展時,她從美感學習的6個構面:色彩、比例、質感、結構、構造、構成,和文物賞析的6個路徑:裝裱、主題、意境、故事、技法、風格,來篩選適合數位化互動的書畫與文物,讓觀者離開展區後,還能記得這些審美原則與趣味。這個展,希望用新媒體科技重新喚醒美感。

新媒體科技的新,不在於科技的新,而是概念的新。新媒體藝術模糊了藝術與媒介的界線,讓觀者可以近距離與作品對話,帶來新奇的空間體驗與心理波動。各大城市、影展紛紛開辦新媒體藝術節。數位原住民的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往往也選擇投入新媒體藝術,從錄像藝術、裝置藝術、網路藝術、軟體創作等等,以最新的網路科技,再現當代人類的處境。

近年來,全球的博物館也紛紛擁抱新媒體藝術,尤其是虛擬真實(VR)技術。大英博物館曾用VR再現青銅時代,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則用VR展現史前動物面貌,西班牙的達利博物館也採用VR讓觀者進入達利超現實主義的世界。故宮以數位科技來推動美感教育、再現經典,也已累積了10年經驗。3年前,故宮與HTC、爻域互動設計公司一起製作的《自敘.心境》,是全球第一次用VR再現書法名作,讓唐代懷素《自敘帖》的狂草,力透時空。今年(2020),《自敘.心境》也移至嘉義的故宮南院展出。

每一個時代的新科技,都推動當代藝術前進、創新、反思。

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另一種影像敘事》中寫道:照相機發明於1839年,實證主義、社會學、攝影因此可以說是一同誕生長大的。三者全都信奉科學家可以記錄、可以觀察、可以計量真實,精密準確精會取代形上學,科學真理將取代個人主觀。

而在號稱VR元年的2015,4G起飛,智慧型手機攀上成長巔峰全球14億支,社群網站也重塑了感知真實的方式。新媒體藝術的創作,需要跨域整合、群體協作。形式刺激了內容,平等多元打破了流派成見。新媒體藝術推翻了過去欣賞藝術作品不可拍照、不可觸摸、不可靠近的「三不」,反而要求觀眾親身參與,成為創作的一部分。觀賞和創作,成為一條忙碌的雙向道。新媒體藝術和手機、社群網站一樣,在全球化的消費主義年代,加深人類對意義與親密關係的渴求。

Fill 1
故宮、藝術的無影手、VR、藝術、郭熙、早春圖、蘇軾、寒食帖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以明〈鬥彩雞缸杯〉為本的「紅冠逍遙遊」新媒體感應互動裝置。(攝影/余志偉)
VR藝術家洪小澎:與蘇東坡相同節奏的數位揮毫

「藝術都是孤獨的。VR和山水畫很像,創作者都希望活在自己創作的烏托邦中,我們都只能幻想自己置身其中,就像史匹柏的《一級玩家》,」VR藝術家洪小澎說。

他的VR水墨作品 《自我來、我來自》2019年剛在《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展出。戴上VR裝置,你會看見蘇軾《寒食帖》裡,有如舉臂寬大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的毛筆字直直朝你飛來,美麗又震撼。過幾分鐘後,右邊是蘇軾惆悵蒼涼、氣勢奔放的行書緩緩飄來,左邊則是洪小澎自己書寫從澳門搬到台北的心情、有如臉書po文的零落語句和書法不斷走過。彷彿在虛擬空間內,可以用一樣的移居心情,和約940年前被貶到黃州的蘇軾,來一場對飲揮毫,一解心中鬱悶。戴著VR裝置隨意走動,回頭望,之前飄過來的毛筆字,轉眼變成一樹粉紅的桃花。

「時空不斷遷徙,就像我們一直站在電扶梯上,你莫可奈何。但現在不甘不願經過的,也許有天回頭一望,會成為過去一簇美麗的風景,」他說。

台灣大學電機所畢業,曾經當過訊號影像處理工程師的洪小澎,已經學習國畫和書法6年。他感覺,書畫和寫程式很像,都是一點一滴累積對世界的觀察和想像。山水畫中積石成山,每一個局部都可以切出來獨自成畫,和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的邏輯思維類似,一棵樹、一塊石,都是本質獨立卻又各自關聯的存在。在《自我來、我來自》的水墨VR作品中,除了故宮提供的寒食帖掃描檔案,他自己計算寒食帖的字距、字的高度、字的寬度,也就是蘇軾一氣呵成的節奏感,編成程式語言,讓他自己用VR裝置揮毫的毛筆立體影像前進時,也是同樣940年前的節奏。

「一方面是想要並置我的字和蘇軾的字,一方面也是想要自我批判,我們都活在軟體的邏輯思維裡而不自知,」他說。

用伯格的話來講,繪畫是對事物原貌的「翻譯」(translation),攝影是對事物原貌的「引用」(quotation)。伯格寫道:繪畫和照片蘊含的時間觀,有很大的歧異。畫作中的時間不是均質一致的,藝術家可能畫在人臉上的時間比頭上的天空更多一些。而在照片裡,時間是均質一致的,影像中的每個部分,都以同等時間經歷了化學程序。攝影不像繪畫,沒有自己的一套語言,照片不是從事務的形貌所翻譯過來,而是直接引用。

跨領域協作,讓藝術穿越時空對話
Fill 1
浦莉安、藝術的無影手、VR、藝術、郭熙、早春圖、蘇軾、寒食帖
故宮《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策展人、教育展資處助理研究員浦莉安指出,多媒體藝術就是共創的藝術,必須尊重各種專業,有效率地協作。(攝影/余志偉)

和繪畫與攝影相較,要完成多媒體藝術的創作,特別需要跨域整合與開放的胸襟。藝術家無法再把自己關在畫室裡就完成一幅創作。

浦莉安還記得,自己策展的懷素《自敘帖》VR時,絞盡腦汁想要強化真實、跨越真實。受雲門啟發,她認為,最接近狂草的,是舞蹈。因此邀來台灣第一位進入太陽馬戲團的舞蹈家張逸軍,以身體的線條和動作,演譯懷素「驟雨旋風聲滿堂」的筆下雷電。戴上VR裝置,彷彿置身湖心亭,在煙雲繚繞中,看到張逸軍凌波而舞,和懷素的狂草互相映照。

一個《自敘帖》的VR作品,結合了故宮的藝術史與博物館專業、張逸軍的舞蹈專業、爻域互動設計與HTC的數位影像處理專業。「多媒體藝術就是共創的藝術,是要很尊重各種專業,有效率地協作,」浦莉安說。

例如,光是為了重建聶璜《海錯圖》裡生物的3D建模,浦莉安帶著團隊拜訪了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陳章波老師,就為了要知道鱟的生物特徵,鱟怎麼游。她也向台灣海洋科技大學的陳天任老師請教蝦的特徵與習性,向台北大學的吳書平老師請教法螺。在博物館學、海洋生物學、多媒體影音技術3種專業結合,民眾才能踏上《海錯奇珍隧道》。

科技日新月異,未來撲面而來。幸好,我們還擁有許多經典之美,有時藏在故宮庫房深處,有時藏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細節。VR用放大的感官體驗提醒我們,我們都能感覺到美,美就在我們所有人裡面。就像一開始先藏在莖桿裡的彩色花辦,只要春天近了,美就會綻放。

對21世紀的VR藝術家洪小澎來說,有時間長度(time-based)的多媒體藝術就是並置(juxtaposition)。就像當代的網路文化與民主社會,古不一定勝今,多種時空可以並存和對話。

【番外篇】報導者推薦:春節新媒體藝術展清單

1.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

Fill 1
取自故宮網頁
(取自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網頁)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2020/5/26 展覽票價:150元(全票) 展覽地點:故宮南院 展覽簡介:走進狂草名僧懷素《自敘帖》中的疾風勁雨,重返《清明上河圖》中近一千年前汴京繁華與市井小民的營生與煩憂,或者在VR世界中近距離欣賞蒙娜麗莎那抹神秘的微笑,看見這幅畫500年來的更迭,以及肉眼無法看見的細節。故宮南院的VR大展,除了展出故宮典藏書畫的新媒體作品,也邀請羅浮宮、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法國橘園美術館、德國舊國家美術館、慕夏基金會及HTC VIVE Arts,展出博物館的VR創作,重新發掘審美趣味。

2.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

Fill 1
取自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 Van Gogh Alive Taiwan臉書
(取自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 Van Gogh Alive Taiwan臉書)

展覽時間地點: (1)台北1/15~4/5,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 A11 館六樓(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11號) (2)高雄4/18~7/12,新光三越左營店 10 樓國際展演中心(高雄市左營區高鐵路123號) 展覽票價:台北場360元(全票)、高雄場340元(全票) 簡介:澳洲策展公司Grande Exhibitions以40多台高畫質投影機將梵谷名畫投影到超過5公尺長的環繞式螢幕,巨幅光影流溢間,讓觀眾縱身投入梵谷色彩濃重狂野的油畫中。這個沉浸式體驗展覽已巡迴超過50個城市、累積超過600萬參觀人次。

3.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

Fill 1
高美館提供,©Tony Oursler Studio
©Tony Oursler Studio

展覽時間:3/21~7 /12 展覽票價:250元(全票)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簡介:紐約新媒體藝術家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以影像科技模擬人類的情感特徵,創作出宛如附有生命的影音立體雕塑,以幽默又諷刺的語彙,刺激觀者思考新媒體如何改變大腦與心靈的運作。

索引
他們為何要用VR穿古越今?
【番外篇】報導者推薦:春節新媒體藝術展清單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