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們選出的台大校長
2017年12月19日由台大學生會所舉辦的8位校長候選人首度同台「校長給問嗎」座談會。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1月5日,台大將選出新一任校長,接替之前因捲入論文風暴,已於去年6月卸任的楊泮池。自1994年,台大結束官派校長後,此校長遴選制度在運作24年後,出現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7年12月19日,晚間9點多,老師和學生們撐著傘,路燈把背影拉得長長的。台大學生會剛剛舉辦完8位校長候選人首度同台的座談會,或許是因為寒冷的冬夜,加上網路也直播這場座談會,學生活動中心禮堂內的殷紅絨皮椅上,只坐了90多位師生。

當候選人吳誠文語出驚人地說,他就是要來開刀的,要減招學生,台下學生有人裹著溫暖的圍巾睡著了。當候選人吳瑞北激昂地說,要擁抱真理,要讓自由的風永遠吹拂,有的學生拎著背包離開了。

這8位角逐者分別是: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中研院前副院長王汎森、台大副校長張慶瑞、台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弱水、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陳銘憲、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台大財金系特聘教授管中閔、清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誠文。然而,這場座談會結束後的校園內,冷清靜寂,沒有人談論8位校長候選人的治校理念。

台大被視為台灣高等教育龍頭,掌握一年新台幣160億至180億元的預算,以及台大醫院一年新台幣300億至360億元的收入。只是,台大校長之爭,不僅沒有引起校園內高度重視,社會各界迄今也沒有太多關注。

Fill 1
(設計/黃禹禛;資料來源/台灣大學網站、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國立台灣大學校務基金附屬單位預算。)
經過一番較勁,到了去年12月23日的台大臨時校務會議,八強已經有3人遭到淘汰,剩下5人進入決選。台大遴選委員會即將在1月5日投票選出新任校長。如果新任校長未來經過校務會議同意續任兩次,將帶領這座培育出台灣四位民選總統的大學,在2028年
根據《國立台灣大學組織規程》,台大校長一任4年,可續任兩次,最長可擔任12年。
邁入建校百年。

令人憂心的是,自1994年《大學法》修訂實行、官派校長成絕響後,23年來,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遴選,就像所有年輕的民主,眾聲喧嘩,風波不斷。過去幾年,台大發生許多抄襲與造假的風波,重創台灣學術龍頭的威信,在台大校長遴選制度設計下,新一任的校長能否如當初傅斯年在風雨飄搖之際,帶領台大一起走出困境? 外界問號越來越大。

Fill 1
(整理/王曉玟;設計/黃禹禛)
「民選」校長爭議多

事實上,過去十多年,台灣的大學校長選舉,已陷入前所未有的挑戰。

2004年春天,中研院研究員吳金冽參與中興大學校長遴選,當時他接獲兩顆子彈的恐嚇信,被威脅斷手斷腳,使得吳金冽急忙退選。隔年,也是多事的春天,師範大學校長黃光彩因為行政資歷不足4年,鬧了9個月後被教育部解職,創下大學校長聘任後因資格不符而遭撤銷的首例。2015年冬季,成功大學學生拉起「黑箱校長、白賊遴選」的紅布條,抗議成大首任女校長蘇慧貞遴選程序不公正,中斷了成大的校務會議。

而2017年,台灣不論公立或私立大學的校長,都頻頻出現令人尷尬的局面。理應扮演最高學府龍頭角色的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因學術論文疑似造假風波,黯然下台。選出郭旭崧為校長的陽明大學,因為郭旭崧並未具備教授資格,正遭監察院調查是否遴選標準過於寬鬆。文化大學則上演董事長鬥走舊校長、又懷疑新校長遴選不公的荒謬劇。高雄醫學大學鬧出雙胞案,校友會不滿董事會干涉校務、疑似掏空校產,推出「校友版」校長要來PK「董事會版」校長。

「現在,校長是高危險行業,大學已經失去了中心思想」,擔任過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台大心理系教授的黃榮村觀察。

「兩次修訂《大學法》後,我們並沒有選出比較好的校長。」在教育部工作三十多年,一路爬升到政務次長,前年退休的陳德華更語重心長地說。

「理論上,擺脫了政治的箝制,校長遴選制度應該要越來越開放。但現在看來,卻是越來越封閉,外校人士進來擔任校長的比例越來越低。」陳德華歸納,這是因為遴選委員會功能持續萎縮,多數大學的遴委會害怕被冠上「黑箱」的惡名,不敢違背校務會議的決議,加上校友代表的角色增強,校友選校友近親繁殖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台大第一次選校長

24年前,台大第一次選校長時的深夜,台大行政大樓的第一會議室裏,要送交校務會議的校長決選名單揭曉。這是台大力抗教育部,第一次自己選校長,搶在《大學法》三讀前落實大學自治、教師治校的理念。然而,會議室裡氣氛低沉,有人哀聲嘆氣,有人捶胸頓足,懊惱自己過於算計,投錯了票,讓最不該上榜的人擠進了名單。另外有些人心裡雪亮,哪一位候選人最後能在校務會議中雀屏中選,已成定局。

起草《大學法》修正草案、一心推動校長由校內普選的前台大法律系教授賀德芬回憶,當天她開著車子在建國高架橋上,雨刷急速地來回打著車窗,她的眼淚也滂沱奔流。當初催生校園自治的始作俑者,有不堪回首的感嘆。  

「說不出為什麼,只覺得無比空虛。或許是感慨奮鬥了這麼多年的理想,卻彷彿以一場鬧劇落幕,追尋現代大師的美夢落空了,」她自敘,也自嘲自己曾這麼渴望一個不曾存在的完美制度。

賀德芬記得,第二天一早,有一個自稱是醫學院教授的蒼老聲音來電,要賀德芬為台大負責。她無言以對。

「我也自我檢討,好好的大學法,這麼進步的修法,但我們卻選不出好校長,是不是選舉害的?」賀德芬坐在台北新店家裡,望著窗外的新店溪悠悠說著。她不甘心,在台大「民選」出第一任校長陳維昭的過程中,賄選、拜票、黑函的傳言滿天飛,原本要杜絕政治干預學術,卻反而意外讓選舉歪風進入校園。

「其實,台灣從來沒有真正的大學校長遴選」,一位熟悉台大四屆校長遴選過程的台大教授沉痛地說。

回頭看,二十多年,校園民主改革的成果,充滿苦澀。

「根本的問題出在:大學校內民主的意義,被簡化成數人頭的選舉民主。」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早在12年前就撰文批評,90年代初期大學為了對抗政治干預教育,提出「教授治校,校園民主」的訴求,只是這個訴求在解嚴之後還沒進行細膩的公共論述,就被訂定成選舉規則。遴選校長的制度弊端叢生,導致了選舉惡質化、民主形式化、大學平庸化。

遴選校長不該變成選舉
在追求校園民主彳亍
讀音:「ㄔˋ」「 ㄔㄨˋ」。彳,左步。亍,右步。彳亍指緩步慢行。
躓頓的路上,大學校長「遴選」往往容易淪為派系鬥爭,「遴選委員會」也容易被扭曲為綁樁、佈樁的角力場,無法獨立行使職權。

黃武雄指出,關鍵點,在於遴選委員會的組成與運作。獨立、公正、無所畏懼的遴委會,是一所大學能否開創新局的起點。

遴委會,是校長候選人的第一輪篩選機制。有的大學,遴委會就能決定校長人選,不須經過校務會議投推薦票,行使同意權,例如陽明大學、交通大學。但在台大,校長候選人需要經過校務會議投票通過,校務會議就成為第二輪篩選機制。雖然台大172位校務會議代表,影響力不如台大21位遴委,相較其他學校的校務會議代表,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針對第一輪的篩選機制,也就是遴委會的組成,黃武雄主張,學校應該外聘具有遠見及清譽的校外人士參加,排除由院長、學院代表擔任遴選委員,這是因為院長、或者系所代表擔任遴委,著眼點易失於偏頗,只為某群人爭利益。

例如,2005年的台大校長遴選,就曾傳出工學院和醫學院換票、跑票的醜聞。

黃武雄進一步解釋,遴選委員的組成應該要有學生代表,此外,遴委會只要5到7人,深入掌握情況並密集交換意見;過程需要至少1年到1年半的時間,先抽象描繪出理想校長人選的形象、條件後,再於校內外,國內外,物色最適合的人選,再推舉出一人,過程保密,最後送到校務會議,交付表決。

「絕對不能送兩個人選到校務會議,那就是選舉了,所有選舉的後遺症都會出現。21人的遴選委員會?人數太多了,那都是利益交換了,」黃武雄不諱言。

賀德芬也觀察到,歷屆台大校長遴選中,如果有委員退出遴委會、出馬競選校長,替補人選也容易淪為樁腳。這些都是遴選制度可以改進之處。

這一次的台大校長遴選,被外界形容為台大幫對決中研院幫。其中呼聲頗高的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因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擔任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曾被外界質疑有「利益迴避」的問題。

另外一位熱門人選台大副校長張慶瑞,則是前校長楊泮池的得力助手。台灣兩大學術機構,產生領導人的過程被認為像是政治派系的拼鬥、搶地盤,「你說,台大還有救嗎?台灣還有救嗎?」曾經擔任遴選委員的一位台大教授私下痛心地問。

遴選委員出任要職惹爭議

攤開過去台大校長四任遴選委員會名單,不難發現,有的遴選委員選出校長後,便被新校長任命擔任行政要職,以致引發「前金、後謝」的質疑與爭議 。最明顯的是,1993年第一次遴選,支持陳維昭的郭德盛被指派成為台大教務長。2013年第三次遴選,支持楊泮池的何弘能之後出任台大醫院院長,林達德則擔任台大主任秘書。

Fill 1
(整理/記者王曉玟;設計/黃禹禛)

反之,參照國外頂尖大學的遴選委員會,最大的差異是,國外一流大學較常從校外人選任命新校長,遴委會也常排除即將卸任的校長,以避免前任校長累積的資源影響遴選過程。

而觀察台大4屆遴選委員會,有些遴選委員固然認真面談候選人的上司、同事、下屬,但也有的遴選委員仍被外界視為力挺特定派系或既得利益。而前台大校長陳維昭(2005年卸任),直至此次仍擔任此屆遴委會的召委,也引發爭議。

到底,什麼樣的遴選制度才能選出好的大學校長?

二十多年來紛紛擾擾,有的人重新調校心裡的指南針,務實期待。

「我們也不要太把大學校長神格化,要求他有菩薩之身,行住持之事。否則大學校長遴選永遠都是在等待果陀,我們永遠活在嗟嘆之中。」黃榮村務實地說,要設計遴選制度前,遴選委員要明確定義,什麼是此刻需要的好校長。

黃榮村分析,「台大校長不必是全台大最優秀的人,只是要遴選出一個可以和台大師生一起奮鬥的人。他自己不要搞錯了,自以為摩西,要帶著台大走到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製造奶和蜜的是台大的老師和學生。」

2015年獲得交大校長遴委會一致同意選出的校長張懋中,認為一個好的大學校長就是一個好的CEO,教育機構最終的產品是人才。

「大學怎麼選校長,就像一間好公司怎麼選CEO。我們不再需要傅斯年了,大學已經是社會的一部分,我們要保留的是傅斯年的精神:教和學是一回事,學會問對的問題。」張懋中說。

他認為,美國最成功的公立大學是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轄下十間大學九間都在世界百大排名之內,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校董會治校的制度(UC Regent)。加州大學的校董會針對學校每個時期的發展需要去全球蒐才,秘密遴選,校董會內的學院與學生代表均無投票權。

「要相信校董會的眼光。加大最成功的校長楊格(Charles Young),被校董會聘任校長時只有36歲,也是副教授,誰說一定要先當教授才能當校長,這一點我要Challenge一下台灣社會的慣性。」張懋中舉UCLA校長楊格為鑑,在楊格擔任校長29年任內,UCLA種族多元入學比例從23%提高到60%,特聘傑出教授從1位增加到120 位,圖書館不斷增加藏書和擴建,學校經費也從不到2億美金增加到20億美金。

美國怎麼選校長?

美國大學無論公私立,均以董事會為決策單位,校長是執行董事會決策的領導人。董事會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選擇與任命新校長。美國校長並無固定任期,通常,董事會平均每8到10年遴選一次校長。

【私立大學,以耶魯大學為例】

董事會投票選出以12人為主的遴委會(search committee),遴委會又分別組成各自分枝的選舉委員會(branch search committee),在各學院系所蒐集教授或學生的意見,廣泛詢問一個理想的耶魯大學校長應當做什麼? 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具體請教授和學生提名。

各自分支的選舉委員會將所有的提名,可能多達400名,向遴委會報告。

遴委會在從這個長名單選出10位的候選人,在由董事們一一面談候選人。地點時間均保密。

如果董事會成員能選出最終的2-3人,再投票即可。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董事會一致同意,或者選出的最終人選拒絕接受校長職位,董事會可以再從最初提名的長名單選出一名大家能同意的人選。

【公立大學,以加州大學為例】

加州大學校董會有26 位投票成員,18位由加州州長任命、加州眾議院同意通過,一任12年。校董會每年任命1位學生代表參加校董會,任期1年,沒有投票權。剩下7位,包括前州長、前議長等擔任過公職的卸任官員,校友會正副會長,以及前任校長。另外,校董會也包括兩位沒有投票權的學院代表。董事會下轄許多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金融投資委員會等等。

每當校長出缺,校董會會成立遴委會,由董事長指派5位董事會成員,校長指派5位院系代表,其中一位是學術委員會的主席或副主席,另外一位是出自於非候選人的校區、系所,另外3位由學術委員會推薦的名單中選出。還包括1位學生代表、基金會代表、職員代表,組成共13人的遴委會,由校長召開。

5位院系代表提交不少於5位的候選人名單。遴委會針對這5人評估,向其他利益團體適當地徵詢意見,也可以建議其他人選。校長和遴委會必須特別注意性別平等與種族多元。遴委會完成評估後,再提交評估報告與建議給校董會,校董會有最終決定權。

(資料來源: 《大學校長遴選》陳舜芬著,師大書苑發行。加州大學校董會網頁

172人的校務代表容易淪為「盲投」

與國外一流大學已經成熟的校長遴選制度相較之下,台灣遴選委員會的制度,還在襁褓之中。而校務會議推薦投票選校長的制度,也常常淪於「人頭民主」。

台大校務會議172位代表,只有少數幾位全程出席8位校長候選人的公開說明會,校務代表選校長,容易淪為「盲投」。

「說真的,需不需要經過校務會議、要不要達到三分之一推薦票,都值得討論,如果有三分之一的校務代表聽過這8位候選人的治校理念說明會,我就很感動了,」本屆台大遴委會發言人袁孝維坦率地說,目前制度的確有可以檢討修正之處。

如果校務代表不關心校務或校長人選,校園民主就容易停留在形式民主,無法落實為參與民主。

根據《大學法》第13條,校務會議是校務最高決策會議,決策地位還在校長之上。但,質疑校務代表是否體現民主權責的問號,這麼多年,就這麼一直懸盪在台大的天空。

去年12月23日,台大臨時校務會議舉行第一階段推薦投票,結果是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台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弱水、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陳銘憲、台大副校長張慶瑞、台大財金系特聘教授管中閔等5人過關。中研院前副院長王汎森、清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誠文、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等3人落選。

1月5日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將進行最後投票,第一輪選出最高票的2人,第二輪再選出過半的最後1人,就是台大的新校長。

投票過後的耶誕節,台大電機系教授吳瑞北過得冷清,有失望、有寄望。平安夜,他在Facebook發文〈也算是落選感言〉中公開寫道:「校務會議代表並沒有看過被推薦候選人資料,如果又沒有辦法聽過每個候選人的理念,那麼要投同意或不同意票,就容易受到主觀好惡或外界傳言左右。」

至於之前呼聲頗高的中研院前副院長王汎森,也在第一階段投票中高票落選。令人想起2005年時,台大校務會議也首先刷掉當時頗被看好的中研院院士、現任副總統陳建仁。

「王汎森如果通過校務會議的門檻,是很有可能當選的候選人。於是,現在的情況與12年前陳建仁一樣:在第一階段就把最強的候選人幹掉。陳建仁,當年是院士,做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衛生署長、國科會主委,絕對要幹掉,李嗣涔才能選上。台大校務會議,就是這樣操作。」一名知悉內情的人士忿忿地說。

「所謂的民主,有時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要選校長還是選政治人物?好像沒人清楚,」一位參與過校務會議的台大畢業生直言。

Fill 1
台大
台大校園。(攝影/余志偉)

遴選程序要不要保密,也是歷年來的爭議點。如果要向外廣泛徵才,候選人名單不保密,國外已有治校表現或學術聲望卓著的人,就不會願意參加遴選台大校長。擔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時、參加台大校長遴選的郭位,因為名單遭到公開,就曾遭香港城市大學董事會異眼。因此,台大遴委會也曾檢討,候選人名單需要保密,只是在前校長楊泮池論文風暴後,要完全保密變得更加困難。

參與校務會議、也參與此次校長遴選的台大學生會會長林彥廷,認為校長遴選是落實校園民主的一次好機會,他力主應該增加校務會議裡的學生代表席次,並且公開校長候選人名單,避免黑箱作業,他認為台灣的媒體環境、政治氛圍都難與外國相比擬。學生會在每一場候選人的治校理念說明會,都當場即時速記、提問候選人,積極在社群媒體平台發聲。

相較之下,許多台大教授還比不上學生會的學生熱心校務。林彥廷反過來呼籲擔任校務代表的教授們,校務代表不要「盲投」,忽略自己手中的一票,也忽視了社會交付他/她的責任。

追求排名,台大最重要的事?

在時代轉變下,大學的地位與功能已逐漸庸俗化,資本主義法則主導了大學的運作。

在評鑑制度下,許多教授淪為「學術長工」,有的大學校長更讓功利主義侵襲學術倫理。在清華大學擔任副校長期間、取消論文獎勵制度的吳誠文,此次角逐台大校長過程中倡議要淡化大學排名,回到教育的本質,回到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

「追求大學排名,是本末倒置。憑什麼納稅人要花這麼多錢培養台大學生? 台大是社會的良知,奉獻社會,是台大人的責任。」吳誠文在治校理念說明會上剴切陳詞。

「期刊好不好,是取決於你的文章好不好。不是因為你的文章在好期刊刊出,才變成好文章。為什麼要去相信排名呢?作大學排名的機構背後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商業利益,你給它多一點錢,也許下次你的名次就高一點。我們高級知識份子怎麼會去相信這個?」他拋出一個又一個問號,連珠炮似地問在場八十多位教授與學生。

吳誠文雖然也在第一輪校務會議投票落選,他帶來的批判與反省聲音,還在一些師生心中迴盪著。

「傅鐘」迴盪的改革聲音

台大行政大樓門口,四根的希臘式科林斯石柱,高高撐起大門兩側。清水紅磚砌成的牆面,斑駁而莊嚴。從201校長室的窗戶望出去,視線越過水池,就能看見隱身在四株龍柏之間的傅鐘。

黃榮村回憶,有人向他敘述,在解嚴前後擔任台大校長的孫震,面對澎湃的社會改革力量,也曾孤獨站在窗前、茫然望向窗外的傅鐘。

1991年,反刑法一百條思想入罪,台大教授林山田、陳師孟等人主導,雙十閱兵前在仁愛路台大醫學院前靜坐,傳出10月22日行政院長在立法院責罵孫震,孫震寫了一封「個人可以默爾而息,身為台大校長不能受辱」的辭職信,即使是被黨國體制指派的校長,也沒有忘記台大被外界賦予的期待與責任。

回顧1949年,台大發生四六事件,台大校長傅斯年對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司令彭孟緝說,「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

危機時刻,傅斯年還能為台大招攬最頂尖的師資,落實淘汰教授制度,改變台大教學風氣。他曾發下一份通知,表示會不定時到課堂聽課了解,請老師們不要見怪。對於教學不佳的教授,傅斯年會當場溝通、甚至解聘。2年嚴格執行下來,有七十幾位教授、副教授與講師遭到淘汰。

儘管時代變遷,但台大行政大樓前的「傅鐘」,至今仍被視為這所學府追求獨立自由的重要象徵,傅斯年也仍然是許多台大師生心目中的校長典範。

檢討遴選制度的聲浪開始湧現。「台灣若期待台大扮演知識分子引領思潮的角色,要從廢墟中重新站起,恢復元氣,現在遴選校長的制度,一定要改。」一位中研院院士直言。

「短期,教育部要伸手,捍衛獨立運作的遴選委員會制度。長期,教育部要放手,讓國立大學法人化。」前教育部政次長陳德華建議,只有真正讓大學擁有人事與會計的自主權,遴委會獨立運作,過程保密,向全球攬才,台灣的公立大學才有機會遴選出好校長。

校園民主以雷霆萬鈞之勢降臨台大,在摧毀官派校長的舊制度後,一路向前推進。這套進行了二十多年的遴選制度與校務會議投票,能否選出適任校長、帶領台大開創新局?很多人並不樂觀。

大學校長遴選制度,已到了需要調整的重要時刻。1月5日的台大校長投票,希望是深刻反思遴選制度的開始,而不是「只要產生新校長就好」的結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