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
陳思豪/恐懼壓縮了同婚的公共討論空間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此次公投案中最受矚目的挺同、反同公投大戰,結果出爐,由「下一代幸福聯盟」發起的3項愛家公投全都通過,且同意人數遠超過不同意人數。由「平權前夕.彩虹起義」發起的2項平權公投則未能通過門檻。(註:公投案的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數超過投票權人數四分之一門檻,才能通過。)

各界認為,影響上述公投結果的重要力量為教會系統的動員。台北市古亭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陳思豪長期關注婚姻平權,試圖撼動傳統教會勢力,《報導者》特別訪問陳思豪,請其解讀公投結果及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以下陳思豪訪談內容,以第一人稱呈現。

公投結果如此,我認為絕對跟教會體系大量動員脫不了關係,他們大量派人在投票所30公尺外發小宣傳卡,直接影響了不少人的想法。唉,只佔人口5%的基督徒,竟能動員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傳福音都沒這麼認真。

可是公投通過代表什麼?我認為只是「精神上的勝利」。護家盟和教會系統透過大量的動員來展示實力,對政客、財團宣示這是社會主流的意見。這次的公投,大抵就是兩個主要項目,同志教育與同婚法制化,在婚姻定義上,專注在專法的訂定上,但大法官會議去年就宣告,現行《民法》不允許同性結婚的規定違憲;另立專法規定同性婚姻,法規內容卻完全跟異性婚姻一致,不也是法規上無意義的重複嗎?

此外,公投過後表面上是要限制國中、小不得實施同志教育,但性別平等教育必須多元且寬廣,不讓孩童在課本上認識同志群體,不代表他們就不存在,且性別平等教育並不僅是同志教育的代名詞。

基於以上理由,其實公投就只是雙方立場的對戰,我認為不會對實際上的法規或作法有太多直接影響。

在公共議題上的對話經驗不足、不重邏輯和事實

儘管如此,此次公投案中卻參雜了諸多不實與惡意的欺瞞。像是第10案,表面上僅問大家同不同意《民法》規定婚姻是一男一女,但實際卻隱含了對於同志婚姻的否定。用這種雙重否定的手法,讓人摸不著頭緒,不就是一種騙人的說法嗎?

所以說,這樣的結果到底反映出什麼價值?我認為就是謊言與恐嚇。

為什麼?因為無論在辯論或是各種同志權益議題的討論過程中,整個社會充斥著不實的消息與惡意,大家並非帶著寬容和同理心去探討彼此的不同。舉例來說,中選會舉辦的辯論會上,有人說陰道是無菌的;在網路上,有人散播謠言,抹黑性別教育是在教肛交、人獸交、還有各種做愛姿勢。

在我跟對方的辯論過程中,對方看似辯才無礙的表現,卻被網友揪出20幾個錯誤。我嚇了一跳,為什麼明明是公開的辯論,卻能公然散布不實的消息?回到我講的,在同志議題上,台灣根本沒有真誠對話的氛圍跟平台,只是習慣「追求阿Q式的勝利」,表面我辯論贏了,那就是贏了,我爽就好。

可是邏輯和事實呢?這難道不是民主社會所追求最重要的價值嗎?姑且不論各自的信仰與觀點,面對這個議題,我看到的幾乎都是恐嚇,基督徒們用「嚇」的,用不實訊息把家長嚇出一身冷汗,去詆毀同志的行為和想法。說謊恐嚇,讓人感到哀傷,說難聽一點,大家都是基督徒,這哀傷到一個讓人想撞牆的地步了,對民主社會來說,誠實是很重大的價值。

從基層到政府,要塑造出公平討論的氛圍跟平台

除了本身提案者的惡意,我認為執政者的坐視不管,也助長了這把火的延燒。

即便台灣距離同婚之路不斷邁進,被視為亞洲同志權益遙遙領先的國家,但這次的結果,已對社會造成很大的恐懼和負面思維,社會對話的氛圍跟方向變得無法講理;不管同志教育或是婚姻法制化,太多害怕,壓縮了討論空間。而本來在同志議題上,政府可以有很多倡議跟論述,但政府只選擇坐看結果,在改革之路上躊躇不前,斷了雙方對話的契機,更讓傳統勢力和國民黨乘著潮流順勢而起,大佔便宜。

總地來說,這次公投的結果,反映出台灣公民在公共議題上的對話經驗不夠,很輕易就被恐懼帶著走,讓國際知道台灣還不夠進步,這就是實際狀況。

只是悲觀過後,該怎麼促成好的討論,我認為還是相當重要的。

整體來看,無論從基層的村里去實踐討論,或是由中央政府的高度建立對話的平台都可以;只要基於正確的邏輯與事實,有一定的查核機制存在,由此塑造出公平討論的氛圍跟平台,慢慢跟民眾解釋,拋下現有的情緒對立。其實我還是很樂觀的,因為不只是同志權益,各項社會議題都需要這樣的空間。

所以現在,我們更需要「溫柔沉穩」的力量。現在正是教會站出來的時刻,伸出援手好好照顧同志們,不要再流於集體的發洩。

(閱讀英文版,請點: Fear Stifles Discussion For Same-Sex Marriage In Taiwan。)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