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觀察】梅伊豪賭慘敗,脫歐談判面臨顛簸路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這是一場原本不該舉行的大選,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仗勢保守黨支持率遙遙領先積弱不振的工黨,4月18日推翻承諾,突然宣布提前舉行大選,企圖鞏固領導地位,推動「硬脫歐」,競選期間宣布連串引發民怨的政策,暴露執政的傲慢,最終自食惡果,丟失保守黨在國會的優勢地位,引發政治動盪。

反觀選前不被看好的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提出終止撙節措施,大量投資包括醫療等公共服務,將鐵路、郵政等改為國營,對企業及高所得者增稅,英格蘭地區大學學生學費免費等政策,獲得大量年輕選民歡迎並踴躍投票,儘管工黨的席次在國會未過半,但柯賓領導地位已因為這次大選確立並鞏固,英國的政治面貌也出現改變。

投票率自1997年以來最高
Fill 1
英國大選、投票所、開票、AFP PHOTO
英國大選投票所開票情況。(攝影/AFP PHOTO/Scott Heppell)

這次大選受到許多選民高度矚目,投票率達69%,是自1997年以來最高紀錄。

根據英國選舉委員會9日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在國會下議院650個席次,保守黨獲得318席,較選前減少13席,工黨262席,大增30席,蘇格蘭民族黨(SNP)35席,大減21席,自由民主黨12席,增加4席,位在北愛爾蘭的民族統一黨(DUP)獲得10席,較選前增加2席。

沒有任何的政黨得票數過半,大選結果一如出口民調預測,出現金融市場最不樂見的「僵局國會」(Hung Parliament)局面。英國最近一次出現「僵局國會」是2010年,當時保守黨黨魁卡麥隆(David Cameron)與自由民主黨黨魁克萊格(Nick Clegg)勉強組聯合政府,但因政策立場相左,齟齬不斷,卡麥隆因此誓言未來不再與任何政黨合組政府。

2015年卡麥隆在競選期間承諾,2017年底前舉行脫歐公投,讓民眾決定英國是否脫離歐盟,保守黨在當年大選意外獲得331個席次,取得絕對執政權,意氣風發的卡麥隆決定2016年6月舉行脫歐公投,時程較外界預期早,競選期間因缺乏一套能說服已長期厭倦歐盟官僚體制,及不滿大量歐盟移民湧入的英國選民,加上當時保守黨內覬覦下任首相大位的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與司法大臣葛夫(Michael Gove)公開支持脫歐,助長國內脫歐氣勢。

英國決定脫歐的公投結果,在全球及英國投下震撼彈,卡麥隆為負起政治責任黯然下台,正當外界預期強生將登上大位,不料葛夫背叛攪局,長期擔任內政大臣的梅伊趁勢而起,入住唐寧街。

來自牧師家庭的梅伊接掌首相時的演講強調社會公平,照顧每一個為生活打拼的家庭,讓貧寒子弟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曾讓許多人感動,並對她領導的政府充滿期待,但近一年來,民眾對這些承諾無感,梅伊甚至在競選時提出有資產的老人自付醫療照護費用,取消學校免費午餐,削減醫療照護預算等荒腔走板的政策,雖然在選民反彈後「髮夾彎」,但梅伊不了解民瘼
瘼:疾,民瘼意指民間百姓疾苦,典出自《官場現形記》。
的表現,令失望的支持者開始出走。

梅伊的競選口號強調「梅伊:強大與穩定的領導」(Theresa May:Strong and stable leadership),重點全放在自己身上,除了對脫歐、反恐等議題著墨,很少對經濟等民眾關切的議題有具體說明,即使選民當面懇請她不要刪減殘障補助,她也未能提供讓弱勢選民安心的保證;尤有甚者,競選的團隊只有少數親信,內閣裡除了曾代表她參加電視辯論的內政大臣拉德(Amber Rudd),其它資深官員都未參與競選活動,梅伊缺席電視辯論,也被認為是藐視選民。

梅伊競選政見糟糕

未經大選登上首相大位的梅伊,希望藉由舉辦大選強化自己的領導地位固然無可厚非,但從選舉結果來看,她顯然嚴重錯估民意;前財政大臣,目前擔任《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總編輯的歐斯本(George Osborne)直指,梅伊的競選政見是他見過最糟的內容,選舉結果簡直是個災難。

面對保守黨在大選重挫,在野黨要求下台,但梅伊無意辭職,迅速與北愛爾蘭民族統一黨達成合作協議籌組新政府,並獲得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意。這是自1910年以來,英國首相第一次依賴北愛爾蘭國會議員在國會取得過半席次。

民族統一黨黨魁,同時也是第一位北愛爾蘭女性大臣佛斯特(Arlene Foster)表達支持梅伊與保守黨繼續執政,以維持英國政局穩定,但兩黨的合作細節仍需要進一步協商。

一般相信,保守黨與民族統一黨屬非正式結盟,民族統一黨將針對保守黨提出的法案,在表決時給予支持,但不會擔任內閣官員。

民族統一黨支持脫歐,但反對梅伊主張的「硬脫歐」,亦即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聯盟,並要求北愛爾蘭與愛爾蘭的邊界暢通無阻,確保雙邊貿易不受影響;但民族統一黨反對同性婚姻、反對墮胎及否認氣候變遷等立場,恐成未來和保守黨合組政府的包袱,兩黨的結盟能否真能為政局帶來梅伊承諾的穩定,也在未定之天。

68歲的柯賓自2015年9月出任工黨黨魁以來,領導能力不斷受到黨內同志質疑與挑戰,大選伊始,工黨的支持率落後保守黨20個百分點,外界普遍看壞柯賓選情,前黨魁布萊爾憂心工黨被保守黨殺到片甲不留,一度想重返政壇營救。雖然工黨的席次僅有262席,但比2年前的大選爆增30席,得票率達40%,創下自1945年工黨黨魁阿特李(Clement Attlee)以來最大增幅紀錄。

個性耿直急躁的柯賓與媒體的關係過去並不和睦,媒體對他常有尖銳批評,他意識到個人形象的重要性,競選期間與媒體密切連絡,打理「門面」,參加電視辯論,密集下鄉參加大型造勢活動,與選民面對面,工黨以「為多數人而非少數」(For the many not the few)做為競選口號,提出符合選民需求的政策,柯賓成功激勵年輕選民參與投票,真誠與苦民所苦的表現,讓選民毫無懸念力挺到底。

Fill 1
英國大選、柯賓、AFP PHOTO
工黨黨魁柯賓在選戰中發表演說。(攝影/AFP PHOTO/ Oli SCARFF)
「年輕政治地震」改寫政治版圖

多位年輕選民受訪時說,他們高度關注大學學費飆漲,全國健保醫療服務預算被刪減的議題,保守黨在這些方面的政策與民意背道而馳,只有工黨讓他們感受到希望,包括劍橋、倫敦等城市,工黨都有大批年輕支持者,這股被稱為「年輕政治地震」改寫了英國的政治版圖,證明年輕人並非對政治無感,只要政黨能提出優良的政策,就能吸引到年輕族群選票。

柯賓這次的表現令各界刮目相看,他以實力證明自己是貨真價實的領導人,讓批評者啞口無言。布萊爾的重要幕僚曼德森(Peter Mandelson)數月前還嚴厲批評柯賓根本不了解如何做一名21世紀領導人,誓言每年力拼到底讓柯賓下台,但在大選結果公布後,曼德森坦承,柯賓的競選活動十分出色,「帶動了一場政治地震」。

前工黨外相大衛.米勒班(David Miliband)也驚訝指出,「工黨的表現非常強勁,樂見殘酷的脫歐被否決,很開心下一個世代認知到風險並以選票表達意見」。

柯賓公開呼籲梅伊應該為選舉失敗下台,並表達工黨已做好為民服務的準備,但即使工黨與蘇格蘭民族黨、自民黨等小黨合組政府,在國會的席次仍未能達到326席,未來各黨在國會角力將無法避免。

這次選舉幾位政治老將慘遭出局也受到矚目,曾帶領自民黨與保守黨組聯合政府並擔任副首相的克萊格,在Sheffield Hallam選區不敵工黨對手,結束長達12年的政治生涯,主因是年輕選民不滿克萊格當年違反承諾,配合保守黨通過法案提高大學學費,以選票懲罰跳票的政治人物。

克萊格在計票中心得知落選結果時表情悲傷,他致詞時感性地說,從脫歐公投到這次大選,英國的政局出現嚴重分裂,左右對立,「如果我們不想讓國家再經歷磨難,我們必須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化解分裂」。

另外,曾於2007年至2014年間擔任蘇格蘭第一大臣,2014年推動蘇格蘭獨立公投的靈魂人物,前蘇格蘭民族黨黨魁薩孟德(Alex Salmond)也中箭落馬,敗給蘇格蘭保守黨對手。從政30年,薩孟德說,政治情勢變化快速,暗箭難防,「但你必須接受人民的抉擇,但我不會就此消失,會再回來」。

蘇格蘭民族黨另一名大將羅伯森(Angus Robertson),長期擔任蘇格蘭民族黨在國會下議院領導人,也敗在蘇格蘭保守黨手下。

蘇格蘭民族黨席次狂跌21席,又有指標性大老落敗,對黨魁施特金(Nicola Sturgeon)無疑是個重大警訊,原本政見中提到脫歐進程末期,將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她意識到獨立公投沒有市場,已轉向不再堅持推動,在可見的未來,蘇格蘭應該不會再舉辦獨立公投。

「軟脫歐」路線取而代之

這次大選最難堪的莫過於一席未得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納托爾(Paul Nuttall)已宣布辭職下台,獨立黨是英國最早倡議脫歐的政黨,在前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積極推動下,英國走向脫歐之路,但獨立黨之後找不到其它能貼近選民的訴求,去年7月才辭去黨魁職務的法拉吉,已表示義不容辭重新接掌黨魁,但獨立黨的政治前途已難見曙光。

6月19日英國將與歐盟展開脫歐談判,但由於保守黨國會席次未過半,梅伊原擬的「硬脫歐」計劃將難以施行,研判讓英國續留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聯盟的「軟脫歐」路線取而代之,若能如此,有利維持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國物價可望不會大幅攀升,但歐盟將會要求英國不得限制移民人數及公民自由旅行、就業、工作等權益。

歐盟官員警告梅伊時間分秒流逝,脫歐談判必須如期展開,保守黨政治影響力被大選削弱後,要依計劃於2019年春天完成談判恐將非常困難。

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選有如對梅伊的執政能力信任投票,它的結果清楚告訴政治人物,不尊重民意,視選民需求於不顧,終將遭到懲罰與唾棄。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