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尋找代罪羔羊的英國,怎麼癒合傷口?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脫離歐盟(Brexit)公投前幾天,英國媒體幾乎一致將矛頭再度指向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認為3年前他就不應該因為自己無法平息黨內逐漸壯大的歐洲懷疑論者(Eurosceptic)的聲勢,而丟出英國是否該脫離歐盟的公投,交由民眾決定。投票結果讓外界跌破眼鏡的同時,大家繼續尋找代罪羔羊,認為支持留歐的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其實也是對歐盟抱持存疑的態度,在為留歐派宣傳期間拉票不力,立場令人難以捉模;也有人在問為何選前民調完全失準;更多學者專家對於脫歐之後的影響,包括政治、財經貿易、文化產業、農業、科學研究計劃等,幾乎是一面倒的不看好。

現在,英國面臨投票之後的社會嚴重分歧與分裂,又該如何在政府試圖領航這國家未來的同時,癒合傷口?

公投結果出爐,英國面臨前所未見的危機

英國時間6月23日晚上10點,是英國人民利用公投決定他們的國家是否要脫離歐盟結束的一刻,開票持續到24日凌晨。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 UKIP)的主席法拉奇(Nigel Farage)現身,激動表示英國確定能夠脫歐成功,喊出6月23日是他們的獨立紀念日。根據最終開票結果,票數比例方面,脫歐派對留歐派是52%比48%,票數各為17,410,742比16,141,241張,差距超過126萬張票。

Fill 1
英國脫離歐離歐盟新聞引發各國關心,英國各家新聞媒體以頭版報導。(攝影/AFP Photo/DANIEL SORABJI)
英國脫離歐離歐盟新聞引發各國關心,英國各家新聞媒體以頭版報導。(攝影/AFP Photo/DANIEL SORABJI)

經過一個週末,誰也不得空閒,誰也無法沉澱心情,公投結果引發英國國內年輕人數度上街抗議,持續到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參加反對脫離歐盟遊行。在倫敦、曼徹斯特與新堡等城市,陸續卻傳出數件種族歧視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首相卡麥隆宣布,他即將在秋天辭去首相一職,並讓新政府啟動脫歐程序,也就是啟動《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的第50條進程(Article 50),要在兩年期限之內與歐盟完成談判,若期限到了還沒有談判完畢,除非其他27個會員國一致同意可讓英國延長期限,否則不論如何都得繳出歐盟會員國身分。

假使英國不主動啟動脫歐程序,其他歐盟會員再怎麼催促「離婚手續」也沒有用。就在英國試圖多爭取時間的同時,同時還得應付國內政治僵局以及外界對於英國經濟與英鎊的信心危機:保守黨與工黨同時面臨領導危機,保守黨需要選出新的黨魁,而工黨領袖柯賓則是面臨多數影子內閣辭職以及自己同時被逼退位的壓力。另外,在公投結果確認之後,蘇格蘭也考慮與政府談判再次獨立公投時間,甚至試圖利用憲法否決權阻止英國脫歐,北愛爾蘭新芬黨(Sinn Fein)也大喊應舉辦愛爾蘭統一公投,英國所面臨的危機大概是前所未見。

脫歐陣營選前承諾,真有可能兌現?

脫歐陣營的口號是「拿回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不難想像就是不再希望英國繼續聽從布魯塞爾的指示,拿回國家主權,控制國家邊界,不讓更多移民因為歐盟人口自由流動規定來到英國。

脫歐派主打經濟與移民問題,首先經濟方面,脫歐陣營表示脫離歐盟之後,將可省下原本必須於每週繳交給歐盟的3億5千萬英鎊的大筆金額,轉而補貼國內健保開銷;此外,脫歐之後,來自歐盟其他國家移民至英國的人數也會立即銳減。不過公投結束後,法拉奇與其他同陣營人士表示,對於省下繳給歐盟的大筆金額可轉用在健保制度上的宣傳,根本是個錯誤,而且移民問題也不可能因為脫歐而立即大幅降低。

其實,英國加入歐盟已有43年的時間,所有歐盟規則規範已深入人民生活各層面,一旦脫歐,短期之內光是金融投資、貨品貿易以及歐盟對於會員國在多項產業的補助,都得重新計算與談判。

許多人宣稱,英國可以仿效挪威與瑞士不入歐盟,而是加入歐洲經濟區(European Economic Area, EEA),同樣享有與歐洲會員國同樣的貨貿自由流通權利,這是提供給非歐盟會員國家的好處,而且不受歐盟條約規則限制,也就是「挪威模式」。只是英國一旦選擇加入歐洲經濟區,移民問題便很難像脫歐陣營宣稱的那樣迅速減少,因為英國不再是歐盟會員國,沒有發言權,便無法發揮影響力。

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於6月27日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寫了一篇專欄,重申他對於脫歐後的視野與想像,但外界批評他所描繪的未來與英國留在歐盟的現況其實是一樣的,相反地,英國會因為捨去會員國籍而更吃虧。

選前兩派陣營口號打得兇,脫歐陣營被媒體批評運用恐嚇手段(Project Fear)操縱民意,選後脫歐陣營卻承認政見有誤,被視為笑柄。然而,在媒體的訕笑和諷刺下,脫歐派最終還是勝出。回過頭來看,我認為留歐陣營的宣傳似乎也沒有針對加入歐盟之後的好處仔細對大眾解釋,沒用從正面角度試圖說服猶豫的人民,反而與對方陣營一樣,利用「如果我們脫離歐盟⋯⋯」的開頭方式宣傳,留歐派力道不比脫歐派的力道,兩方陣營都沒有把事實完整地在大眾面前呈現。

受歐盟補助受益的地區,為何支持脫歐?

公投結果是英格蘭與威爾斯幾乎一面倒地支持脫歐,北愛爾蘭與蘇格蘭支持留歐;就年齡層來看,約75%的30歲左右的年輕人支持留歐,而中年以上多數支持脫歐;以英格蘭而言,中部與北部不少支持工黨的民眾,竟也支持脫歐。

最近英國《衛報》有一系列的報導,關於威爾斯小鎮與英格蘭西南方的康瓦爾(Cornwall)明明是獲得歐盟資金補助的地區,為何大多數的居民仍支持脫歐?根據報導,受惠於英國加入歐盟的結果,威爾斯一年享有至少2億4,500萬英鎊的淨收益。出現這樣的投票行為令許多人百思不解,為什麼會選擇投下明明是與自身利益相反的選票?外界看來或許是如此,但根據該報導與康瓦爾居民訪談內容,背後關鍵的原因是:人民並無深刻感受到加入歐盟有任何好處,對他們而言,一樣很難找到好工作,姑且不論居民口中對於好工作的定義為何。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數字固然會說話,但最終投下選票的是人們,他們依照自己的主觀判斷投下自認對自身有益的選票;或者,因為對於現任政府政策有所不滿,憤而投給其他至少比較不爛的蘋果等等的原因。英國智庫分析,公投結果在在反映選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與不滿情緒,政府的社會政策失去民心,特別是在中北部的英格蘭,人民認為不論哪個政黨執政,長期以來都忽略了地方的建設發展,資源大量集中在首都倫敦,分配不均加上貧富差距拉大,找不到體面的工作,讓人民覺得被國家政府遺忘,甚至遭受背叛。

這樣被國家遺忘的感受早在多年前已經發生。一位英國友人提到,在2008年全球遭受金融風暴襲擊之前,他的家鄉雪菲爾(Sheffield)以及其他許多北方城市小鎮的居民,早就在「金融風暴」的狀態下生活了幾十年的時間,而政府卻對經濟惡化情況亳無作為。

社會階級的顯著、階級間流動不易,讓人們對外在世界的變化更為敏感,特別是湧入的外來移民。

2004年歐盟東擴10國以來,進入英國的東歐移民數增加,不少小鎮大量湧入波蘭人,英國人都稱他們為波蘭水電工,即使不是所有波蘭移民都從事水電工工作。

宣稱家鄉的工作被移民搶走也不是英國特有的現象,不過脫歐陣營能夠輕而易舉地將移民當作首要標靶之一,這與首相卡麥隆大概也脫不了關係。卡麥隆曾經說過會將移民數控制在每年10萬人以下,強森還曾取笑他是癡人說夢話,因為英國是歐盟的一部分,無法抵擋人口自由流動。2015年進入英國的淨移民人數超過33萬,是有紀錄以來的第二高。脫歐陣營便藉此機會,利用移民問題為自己宣傳加分並推波助瀾,選後英國境內許多城市的仇恨犯罪案件大增,其中有不少是針對波蘭移民。

我相信多數選擇脫歐的民眾並非種族歧視者,但在結果出爐之後加上社會亂象增加,脫歐民眾容易被簡化地與反移民的種族主義者劃上等號,這是社會開始分裂的危險。

英國的未來怎麼走?

6月27日,首相卡麥隆在公投過後首次召開議會辯論,重申在正式脫離歐盟之前,原先歐盟會員國所享福利、養老金與地方補助都維持不變。另外在新政府上台之前,不會貿然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談判進程。28日卡麥隆則依計劃前往布魯塞爾與歐盟會員國領袖會談。

在選前沒有人知道,如果真的脫歐派勝出,結果會是如何。現在公投結果出爐後,社會分歧擴大,金融市場反映至少短期前景不被看好,英鎊下跌、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已將英國的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向(negative),太多專家跳出來唱衰英國,甚至認為歐盟有可能因此瓦解。

在卡麥隆不願意貿然啟動為期2年之談判的情況下,政治僵局至少要到9月新政府上任才能解開。但過去一個星期,不僅支持與反對的兩派對立分歧情況惡化,而仇外情緒高漲也使外籍人士感到不安,就連網路霸凌情形也開始增加。我的一位英國友人在社群網路推特(Twitter)人氣甚高,連日發表數篇支持留歐言論,不到一天的時間,收到將近800則不堪入耳的人身攻擊言論,而且他並不是唯一案例;而英國國會議員在質詢時都表示強力譴責近期大量增加的仇恨犯罪案件。

但願真的可以如卡麥隆所保證的,在試圖穩定國家經濟的同時,也會避免這類犯罪行為,讓分裂的社會能夠停止惡化,而在確認國家未來出路之際,對立的傷口也能重新癒合。

(作者簡介:畢業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歐盟政府政治系碩士,之後曾在倫敦唱片行Zavvi與hmv開心工作,現職臺灣民主基金會助理研究員。熱愛電影,音樂,閱讀,英國與墨西哥等等。最喜歡的樂團是Sigur Ros。)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