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怕地震」的花蓮人都不敢回家時
住在雲翠大樓附近的劉家興與妻子陳耀竹不敢住家裡,帶著3歲兒子與2個月大女兒暫住收容中心。(攝影/余志偉)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月8日清晨,花蓮縣中華國小顯得熱鬧非凡,操場上坐落著一個個帳篷,走向禮堂可以看到許多提供熱食的攤位,空氣中飄著滷麵的香氣,禮堂內滿是起床準備盥洗的人們,不知情的人看了恐怕以為是學生的大露營活動。

實際上,操場上的帳棚是紅十字會提供的愛心帳篷,禮堂內住的是帶著家當的男女老少。中華國小是0206花蓮強震的收容所,收容避難民眾及無家可歸的受災戶。

Fill 1
花蓮地震
花蓮縣立體育館災民收容中心。(攝影/林佑恩)

「花蓮人地震沒在跑的啦!都是外地人在跑,你也沒跑過吧!哪知道這次那麼嚴重,重到七級⋯⋯真的好像是世界末日那樣。」剛盥洗完的陳先生向隔壁睡墊上的一家人說,一群人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起這次地震,隔壁睡墊的陶媽媽一邊哄著鄰居的小孩,一邊回應著陳先生的話,「嘿啊!我們原本也沒跑啊!還在裡面打掃,因為地上都玻璃碎片⋯⋯但這次真的比九二一還恐怖!」

2月6日晚間11點50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0的地震,花蓮縣市震度達7級,暗夜中有4棟建築物嚴重塌斜,而陳先生所在的雲門翠堤大樓,多樓沒入地面,是此次受困人數最多、受災最嚴重的大樓。

已退休的陳先生由於孩子都在北部,一人獨自住在雲門翠堤的6樓,習慣早睡的他地震當天9點便已入眠,到了半夜卻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笨重的映像管電視騰空飛向他,當他感受到頭上一陣濕熱時,才驚覺自己流血了。

Fill 1
花蓮地震
陳先生目前暫住在中華國小災民收容中心。(攝影/林佑恩)

「那你什麼時候自己走出來的?」眾人聽到陳先生的遭遇,不禁好奇地問。「我用爬的!要怎麼站!所有東西都這樣,就爬阿,一直爬一直爬,把東西撥開,使勁力氣把門打開,人才可以出來陽台啊!從陽台看出去,平常從六樓看地上很遠,這次發生地震,唉呦!怎麼離那麼近!真的很恐怖啦!整棟大樓這麼高,傾斜下來吼也不知道是傾斜啦,烏漆媽黑的!哪裡知道是大樓傾斜下來!」

當大樓倒塌時,陳先生唯一帶出的東西是發亮的手機,這支手機維持了他與親人的聯繫,他說事發不久,在北部的孩子看到電視就馬上打電話過來了,還主動坐火車回來看他,而就連遠在越南的弟弟也打電話關心他。

「花蓮人就是很皮啦!以前地震沒有那麼大從來不管嘛!等於天災房子老天爺徵收過去,沒有辦法啊這個天災,等於房子老天爺徵收回去,哈哈,反正人平安就好了啦!」

儘管買了20幾年的房子塌了,自封「很皮花蓮人」的陳先生仍然樂觀笑笑地說,雖然房子沒了,還好人還平安,但他同時也說,花蓮人這次真的嚇到了,像是隔壁陶媽媽一家,儘管房子還在,卻仍不敢回家睡覺。

「我們都是不敢回家住的人。」陶媽媽說,她並不是幾棟倒塌大樓的住戶,但這次強震後房子多了好幾道裂縫,加上餘震不斷,甚至聽說「最大的那個還沒來」,讓住在大樓一樓的他們遲遲不敢回家。

Fill 1
花蓮地震
陶媽媽(右)與鄰居小孩暫住在中華國小災民收容中心。(攝影/林佑恩)

從6號深夜的6.0強震以來,花蓮地區截至8號晚間,共有246個餘震,其中規模5以上的11個地震大多發生在晚間9點之後,令民眾難以成眠。根據記者這兩天的自身經驗,在花蓮的每天晚上幾乎都會收到5則以上的地震警報,半夜也時常被搖醒。

「我們很多家裡也都是裂縫啊, 不敢回去,我們很多都不是那天倒下來,但就是有裂縫⋯⋯心裡很忐忑,白天都回去加減打掃一下,把東西往下放,不敢再往上擺,換洗衣服帶過來,晚上絕對不會回家。」

陶媽媽的例子並非個案,花蓮縣政府此次共開設花蓮縣體育館、中華國小兩處收容站,兩站收容人數總和約800人上下,相當於四棟榻斜大樓救出總人數231人的3倍多。花蓮縣社會處副處長陳加富也表示,塌傾大樓的受災戶多住在中華國小,花蓮縣體育館的收容對象則多是附近擔憂餘震的居民及旅客。

像是來自中國廣州的旅客石小姐是第三度來花蓮旅遊,碰巧遇上強震,便和民宿員工高先生一起住到花蓮縣體育館裡來,石小姐說許多同民宿的旅客碰到強震都馬上改行程離開花蓮,避免耽誤其他行程,她也改了機票,提早結束台灣行程。

對於觀光客來說,遇到綿密餘震可以趕緊回家,但對在地的災民及居民來說,卻仍得時時活在「沒有家」或「有家歸不得」的恐懼中。

對受災戶而言,首要還是找可以住的地方。白金雙星大樓住戶楊先生目前住在中華國小收容所,已退休的他說自己還有2年的房貸沒繳完,現在最擔心收容服務一旦結束後就沒有地方住,重建短期間內不可能完成,即使借宿親朋好友家也不可能借宿太久,他期待政府能安排住宿地方或是提供租金補助,讓災民都能有棲身之所。

雲門翠堤大樓則由主委林葳召開閉門住民自救大會,8日下午的第一次開會共有80多名受災戶參與,討論後續救濟及房屋重建等事宜,目前仍在初步討論階段,方案要待未來進一步確認。一位原本住在4樓的中年男性住戶與會後說,這次地震災情慘重,大家都很驚訝,畢竟花蓮人早就習慣地震很多的生活,自己在雲門翠堤社區住了10多年,從沒遇過這種狀況,希望政府能朝「重建」方向走,讓他住回原本的家。

重建勢必是條漫漫長路,在走完程序前,災民到底要住哪裡?中華國小收容站前有一個「免費租屋服務」攤位,在周遭一片物資、食物的攤位中,顯得相當突兀,設立攤位的住商不動產花蓮建國店店東林品妘表示,自己從震災第一天就前往災區當志工,雖然做的是發送物資的相關活動,但卻不斷接到詢問租屋資訊的訊息,讓她發現災民極端需要租屋協助,決定免費為災民仲介合適租屋地點;她坦言目前花蓮的租屋市場恐怕沒有這麼大的量提供給災民,這部分她仍在努力想辦法說服潛在房東釋出空屋,並透過減免房東手續費等方式鼓勵房東給予災民押金優惠。

Fill 1
花蓮地震
有業者自發到災民收容中心提供租屋服務。(攝影/葉瑜娟)

而花蓮縣政府8日晚間發出公告表示,這次地震造成多處樓塌地毀,如民眾住屋毀損甚劇,達不堪居住之程度,可先行備妥受災照片、戶籍謄本,以及房屋稅籍證明等資料,自2月12日起即可至戶籍地公所,申辦安遷救助;受災戶必須於災前設籍花蓮,並有實際居住情形。發給比例則依戶內人口作辦理,每人發給新台幣2萬元,且每戶以5口為限。

「安遷救助」是針對「不堪居住」的住屋發放,但卻無法協助像陶媽媽這樣「有家歸不得」的狀況。對此,社會處副處長陳加富說,目前會多方考量餘震及受災戶、民眾的狀況,決定收容中心要持續到什麼時候,若是房屋有裂縫不敢回家的民眾,則能依循《天然災害補償辦法》提出申請,由鄉鎮市公所現場會勘決定相關補助。

「我們也不知道(收容中心)可以住多久,如果可以住當然會繼續住。」談起收容中心可以住多久,陶媽媽緊張地說,希望縣政府即使不再設收容站,也能保持國小禮堂開放,讓附近住戶都能在大概知道地震預報時先行前往過夜。

補助固然重要,但對陶媽媽來說,她更在意的可能是一個好的防災場所,和一夜好眠。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