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減量行不行?
不可能的任務?農藥減量10年辛苦路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在中央還沒有立法強制規範農村如何買賣農藥、使用農藥之前,宜蘭與高雄美濃地區已率先起步,地方自主地管理農藥使用。宜蘭10年前即開始執行農藥行開立「販售證明」,全縣125家農藥行全面執行;美濃則力推種植登記制度,事先規劃作物種植面積,避免價格崩盤,並提供用藥清單。

宜蘭首創「農藥行銷售證明」,每一鄉鎮用藥統計全都錄

10年前,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發現一個普遍現象,「當我們針對農產品做殘留檢測,發現過量時,想找農民詢問、勸導,農民都說自己不清楚,說噴藥都是農藥行教的;回頭訪查農藥行,他們又說已善盡責任告知合理用量與用法,會超標都是農民自己亂噴。」另一個讓人憂心現象則是:「農民因為施藥方式錯誤,而導致中毒倒田的案例,每年平均都有2-3件。」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所長陳文進說。

上述兩類狀況,很明顯都是農藥使用出了問題,陳文進搖頭,「以殘留這件事來說,消費者已經吃進肚,但所有人都打迷糊仗,我們公部門的責任就是該溯源、該找到事主,所以我們開始要農民跟農藥行一起配合:買藥要登記,要有購買憑證的紀錄。」為了要釐清農民與農藥行糾紛的責任歸屬,宜蘭縣從2007年開始全面推行買農藥要登記的措施。

當時,中央政府並沒有強制規定,宜蘭等於開風氣之先,遭遇不少反彈。以前,農民去農藥行買農藥,就像去便利商店,拿了藥、付完錢就可以走,現在卻得花時間開立農民的購買清單,標註使用方式、使用作物種類與使用量,大家都嫌麻煩。但如今執行10年後,全縣125家農藥行都已經執行。陳文進強調,這個政策也是推行4、5年後才慢慢上軌道。

「每個月都派同事到農藥行把登錄清冊收回來,沒有的就勸導。」陳文進說,要讓農藥行知道政府真的很在意這件事。如果讓農藥行認為,做了販售登記跟不做販售登記都沒差別,政策根本就推不動。

此外,他們三不五時還會坐下來跟業者交陪、泡茶、話家常,「說實在我們也不是警察抓小偷,就是去意見交流,大家交朋友,告訴他們縣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做,除了保障消費者,也健全宜蘭農業發展,勸他們賺錢有數,良心也要顧。當然,他們的抱怨有時候真的是公部門該檢討,那我們也努力改善讓大家都好過。」

陳文進說,「只要政府態度堅定,農藥行也會配合,配合度高的,我們也會公告獎勵,協助推薦給產銷班。農民的部分,只要肯合作,相關農業資材補助、產銷班的種植輔導跟吉園圃標章的認可,都是我們回饋的方式。」以宜蘭知名的三星蔥為例,本來就屬於高經濟作物,若是能得到縣政府給予的優良標章認證、以特製的白色箱子裝箱,平均每公斤可以提高5塊錢的收購價格,因此成為對農民的一大誘因。

做了10年的販售登記,對於農藥管理有何成效?陳文進攤開一個統計資料說,從去年開始,他們繪製一份宜蘭縣各鄉鎮使用農藥的狀況,包括:什麼類農藥,數量多少,「我們可以知道每個鄉鎮使用農藥的情況,像有地方有用某一類農藥,但你發現那地方並沒有相關作物,就知道一定有問題。」

現在,中央已經規定各地農藥行都需要開立販售證明,年底前更要全面以電腦POS系統登記。結合農藥製造商的銷售登記,還有農藥行的銷售紀錄,未來全台可做到農藥的溯源管理。

Fill 1
農藥登記系統POS。宜蘭。
年底前要全面以電腦POS系統登記,結合農藥製造商的銷售登記,農藥行的銷售紀錄,未來全台可做到農藥的溯源管理。(攝影/余志偉)

其他地方還在苦惱消弭農藥行反彈,想辦法勸導業者配合登記時,宜蘭對於販售登記的系統已經有下一步的規畫。陳文進說,常常看到農藥空瓶被丟棄在田間,這些空瓶隨著雨水沖刷,汙染農田跟水源,「將來若能讓每瓶農藥都有序號,POS系統一刷,序號建檔,將來若在田間看到空瓶,也能找到是哪個農民使用的。」

美濃執行種植登記制度,提高農民收入兼輔導安全用藥

位於南台灣高雄的美濃農會,近年在總幹事鍾清輝的領軍下,有意識以白玉蘿蔔、147號稻米、橙蜜香蕃茄等農產品打響名號,透過靈活彈性的產、銷能力進一步結合地方觀光,以品牌力量帶領農民走向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甚至是零用藥的目標。

「鼓勵大家種自己都敢吃的!」家中世代都務農的鍾清輝,娓娓說起自己的初衷。「我爸爸跟多數農民都一樣,關於農藥,唯一接受資訊的管道就是農藥行,而且很信賴。不論是生病或預防,都是聽農藥行的話,而且有『多用多預防』的觀念。當然我相信農藥行未必是故意,也許真的是長年的經驗與習慣,只是這樣消費者吃下肚的藥可能就多了,農民的種植成本也提高了。」說起從小觀察到的第一線用藥情況,他的語氣很是無奈。

8年前,土生土長、已在農會服務18年的鍾清輝,以年輕活力的改革形象當選了總幹事,今年甫又二度連任。他說,農委會其實一直都有相關活動,推廣正確的使用農藥觀念,只是過去消費者對食材安全與來源沒那麼重視,各地方農會能使力推動的幅度其實也很有限。「記得我剛上任,辦理相關安全用藥講習,整個教室空蕩蕩,三五隻小貓,因為農民們的觀念都是:你找什麼改良場的研究員來講課,技術也沒我好,況且我還有農藥行可以問,外面的資訊我才不需要。」

後來,美濃的菸葉種植面積逐漸萎縮、消失,所有人開始思考轉型,於是蘿蔔、蕃茄、敏豆、紅豆等作物的面積開始增加。與此同時,消費者的意識抬頭,農藥的殘留問題廣受重視,政府衛生單位的檢驗也變得嚴格,「我都說這是水到渠成!美濃的農民對市場的反應向來是敏感的,也怕被抽驗到農藥會受罰,在那樣的氛圍下,不只我們開設的講習課開始受到重視,農民甚至會主動要求我們開設關於種植技術、防治病蟲害方法的課程,每一次可以吸引近200人參加。」

當農民觀念開始轉變,鍾清輝順勢開展品牌的建立。以蘿蔔為例,5年前美濃農會先是推出「蘿蔔冒出頭」產地認證圖樣,開始種植登記制度,他的觀念是:「如果所有人都一窩蜂種植單一作物,等到價格崩盤會很慘。」

當時,美濃農會就設定蘿蔔種植最高只能有200公頃的面積,且由農會提供優質的種子,限定2,000包,並統一由改良場提供建議用藥清單,「農民來農會買種子,我們就順便登記地號、面積,一來是要通知農民上課,關於栽種技術、安全用藥,二來也是讓農會工作人員不定期去田間抽檢,而這一切都是要條列紀錄的。等到採收期,確認所有紀錄報告都沒問題,農會才收購、給履歷認證。」2年前,美濃農會更進一步取得「白玉蘿蔔」的註冊商標,讓傳統市場、超商、大賣場、網路平台等通路的「白玉蘿蔔」成為美濃特色限定。

Fill 1
農藥減量10年辛苦路。美濃農田。
美濃農田。(攝影/林韶安)

此外,像是過去曾被檢出高農藥殘留的紅豆、大豆,多是因為農民得配合提供採豆機的盤商收購行程,於是搶著在同一時間採收,而為了讓豆子的葉子快速掉落,農民只好急噴落葉劑以配合採收。為了改善這種情形,鍾清輝先是以高於市場盤商的保證收購價吸引農民,但祭出「零農藥檢出」的標準做為要求。

與此同時,農會同步製作耕種日誌,從播種到採收,每天的注意事項、建議用藥與數量都按日期標示,並由農會工作人員不定時提醒、巡視田間用藥情形,若遇到氣候的大變化或病蟲害,農會還會同步通報改良場,共同研究對策。

「其實農民的需求很簡單:不想吃虧,要有榮譽感。清楚知道他們的需求,且由農會統一協助,他們賺得到錢,作物也順利銷售,有問題還有人幫忙解決,如此一來自然都會願意配合。」鍾清輝說。

目前,只要是經美濃農會認可、協助銷售的蘿蔔、紅豆、稻米等作物,在市場上幾乎都是供不應求,每年都有固定支持的消費者以「股東契作」的方式在採收期之前就認購作物。今年3月的地方農會幹部改選,鍾清輝以同額競選順利連任總幹事,再度證明了他跟農民「交心」的能力,而讓他最有成就感的是:「農民會很高興跑來說,每一季花在買農藥的錢變少了。這表示他們多賺了,消費者也賺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