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4EP40】

台灣核去核從?走入與核共存40年的恆春:發電數據、國際經驗、在地觀點,談核三延役前,我們該知道與討論的
(攝影/許𦱀倩)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台灣最後一座運作中的核電廠────位於恆春的「核三廠」已達法定有效運轉期限40年,一號機日前停機後,二號機也將於明年屆期除役,邁入「非核家園」之際,國民黨、民眾黨立委相繼提出「放寬核電廠延役限制」的修法提案;核三是否有機會延役,備受關注。 歷經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許多國家提升核安標準、縮減核電使用,但全球升溫的挑戰與2015年起「淨零碳排」國際共識的壓力,使得核電再度被提出作為過渡方案。福島事故後一度關閉所有核電廠的鄰國日本即是如此,如今已12部機組依新訂安全標準重啟,一部機組延役維修預估要花費上億元;但也有不通過的如敦賀核電廠2號機,因無法排除存在活斷層,而無法重啟。回望台灣,檢修的精準度、維修經費、是否經過斷層帶,在核三延役的討論中,會如何被採納和評估? 而生活於恆春的居民,又如何看共存40年的核電廠去留?《報導者》實際走訪恆春,發現在地反核力量欠缺組織串連,難以發聲。除了鄉鎮里長表態支持核三延役等社會壓力,對許多民眾來說,三軍操演的炮聲、國家公園的「鹿害」、肉眼可見的光電板地景,對日常的影響更有感⋯⋯ 這集,走入在地也參照國際,在台灣面臨能源轉型的此刻,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來賓|政大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報導者》記者黃浩珉、記者孫文臨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許𦱀倩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