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吳繼文/靈光捕手──「我城」漫遊者陳尚平的觀看之道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編按:本文為《我在台北放框框:陳尚平的台北街頭影像》之推薦序,經作者授權刊登。)

對很多攝影愛好者而言,拍照之所以迷人,只因浮生無常,時間從未停止線性前進,並且和遺忘攜手,消解所有曾經存在的事物,暴烈而不容商量,但照片彷彿可以讓時間瞬間凍結,並發出挑釁──每一個時刻中的一切都不會重複,而發生過的就永遠不會消失!就像以文字從事虛構,或喚起我們記憶中的細節,都可以暫時解除時間的魔咒,讓時間迴路折曲、放緩。

如果你和時間對幹,無異和死神博弈,輸家肯定是你,而且絕對尸骨無存;可是你在視覺或記憶的探險中,若能夠冷靜但不失熱切地凝視時間中的一切,就會發現那些現實的與非現實的元素,竟可以獨立於時間之外,只要還有人觀看、記得,理論上它將可以一直存在於一個永恆的平行宇宙。所以故事一定要繼續說下去,不管是透過文字、影像或聲音。

那個討厭旅行卻寫出旅行書寫經典《憂鬱的熱帶》的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認為,探險應該不是單純的走過很多表面上的距離,而應該是一種深入的格物,「一件一閃即逝的小插曲,一片風景的局部,或是一句偶然旁聽到的話,可能就是了解及解釋整個區域的唯一關鍵所在,如果缺少那個關鍵,整個區域可能就一直不具任何意義」。街拍之於城市亦然,它框取的元素,或許給了我們解讀的關鍵、建構意義的線。

尚平在這本書中呈現的作品,或可泛稱之為「街拍」,但由於他又是一個深度內省的觀看/捕捉者,這讓他可以同時透過圖像與文字互相辯證,使得不小心即容易流於單面向理解的畫面,不斷地「溢出」,有如多焦點/亮點的劇場,總比你的期望多一些彩蛋,做為二手觀看者的我們,在能看與所看之間也就產生了更多的刺激與樂趣。

拍照者有時為了捕捉稍縱即逝、難以從容對焦的標的,會使用一種所謂陷阱對焦的技巧:透過手動調整鏡頭的光圈、距離參數,在標的可能被捕獲的範圍將有效焦平面最大化。尚平有些街拍作品,或可稱之為陷阱攝影:先放框框,然後耐心等待,請君入甕;有些則顯示某種鷹眼狩人特性,直覺和動作間不容髮,根本不容你構思──構思已經是第二念。這讓我想起牛頭法融禪師有如繞口令般的名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無心之用說來簡單,可在這之前,不知道得經過多少琢磨、質疑、取捨的鍛煉,才能變成一種下意識的技藝。

尚平說攝影是放框框的藝術,「心境在影像中的投射,或許並非全然自知」——恰恰用框時,恰恰無框用;又說儘管「拍照本質上就是一種選擇的過程,並無所謂真正的客觀」,但他會「盡量讓來到眼前的事物自己說話,並用一種齊平的方式加以觀看,隨遇而拍」。或許這就是街拍和報導攝影最大的分野,後者的主題/主體明確,拍攝者也希望所捕捉的畫面盡量存真,還原現場時空,但街拍充滿偶然性,是一種創造性的寫真,尚平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你隨興的排列,甚至不乏殘缺、斷裂、空白的元素,而我則煞有介事地組合,線條、色彩、明暗⋯⋯所見既是現實,又超越現實,既世故,又純真,像神祕街拍客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

人為萬物命名,下定義,並產生移情,甚至自認擁有,成為主宰者,其實人的意志所及,心識所能掌握的森羅萬有,僅僅是這個世界的表象,時間的碎片──每一個存在物的真實樣態永遠不可知,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舊散發怡人芳香,那個永遠的謎,即是康德(Immanuel Kant)所說的「物自身」(Ding-an-sich)。

激進的攝影論者中平卓馬(Nakahira Takuma)主張攝影者不宜僭越,自恃可以絕對客觀,更不可輕信透過媒介呈現的照片之真實性,或許只有圖鑒或商品目錄庶幾可以排除人為的觀點和權力運作的痕跡(《為何是植物圖鑒》)。

尚平的觀看,對表象趣味盎然,但又意識到表象底下一股無處不在卻隱而不顯的作用力──他稱之為「無始終」(timelessness) 。對眼前的人,與人有關的事事物物,他也敏感而好奇,說自己仍有意無意想要捕捉一些心理活動痕跡,但也提醒自己「追求即限制」,選擇同時也意味著排除。他這種自覺與平等觀,深得我心:「所有現象的輕重與優劣,也並沒有先決順序,譬如混雜與秩序,都可能很有意思,並無高下,問題只在於你怎麼看。」當你接受環境的多元與混雜,也就接受自己內在的多樣性,並將自己與世界同時去標籤化。

我們身處一個自拍風行的內向世代,很多人不管何時何地,景有多美,前面都杵著自己一張無聲吶喊的臉,試圖博取眼球與按讃數,以證明自己無可置疑的存在。然而審美疲勞的結果,反造成凝視之不可能,形同自我抹消。顧影自憐的同時,也就停止了對外觀看,猶如柏拉圖《理想國(Politeia)》中所謂的洞穴人,以為壁上投影即是真實的他者,而無法理解、同理洞外的實存,形成自我與他者、世界的斷裂。誠如尚平所言,「觀看是接受的開始」,也是對話與理解的契機,觀看如果沒有過心,或只看自己想看的,只拍網路熱議的芭樂景點,讓別人告訴你該看什麼、怎麼看,似看非看,則世界無非浮光掠影,而他者無限扁平,到頭來終將無法理解自身存在的本質。

尚平說他早期的黑白照中,有「一種追尋,一種詩意,與對某個更好的世界的想望」,而近年的街拍則來自一個體悟,即「並不會有另一個更好的世界:這裡就是我生存的地方、我的城市」,我覺得這是更為莊嚴的宣示,讓他的視線,總是能夠與呼吸的此時此刻合一,捕捉到摧枯拉朽的物化大潮衝擊下,猶帶著不馴野性的「我城」的靈光。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 、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 、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 、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 、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陳尚平、在地傳真
Fill 1
吳繼文、靈光捕手、陳尚平、在地傳真
吳繼文

作家、譯者、出版人,著有長篇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天河撩亂》,譯有河口慧海《西藏旅行記》、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藤原新也《印度放浪》、中平卓馬《為何是植物圖鑑》、野々村馨《雲水一年》,以及吉本芭娜娜《廚房》等多種。

陳尚平

本業為建築與都市設計,1996年曾舉辦《樹影》黑白攝影展,後間歇拍攝了多年西門町。2013年底開始密集投入街頭攝影,穿梭於台北的大街小巷,拍了十多萬張照片,編選凝縮為攝影書《我在台北放框框》。

《我在台北放框框:陳尚平的台北街頭影像》攝影書

陳尚平 攝影/文字 張照堂 編輯顧問 吳繼文、畢恆達、汪正翔 撰序

新書發表會(購書) 貴賓:張照堂 時間:5月4日(六)14:00~17:00 地點:77 O My God文創中心3樓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77號3樓(該棟1樓正門入口為教會,請由左邊側門進入) 交通:捷運善導寺站1號出口,往長安東路方向步行10分鐘;公車可搭至南京林森路口站,步行5分鐘;開車可停鄰近市民大道地下停車場。

新書座談會 主題:從邊緣出發──街頭攝影的當前意義 引言人:汪正翔 時間:5月19日(日)14:00~17:00 地點:Anko西園美學會所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21號 (02)2308-3999 交通:捷運龍山寺站2號出口沿西園路過艋舺大道;公車搭至西園29服飾基地站。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