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的低喃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11月秋風起的季節,眾人又回到香港中環海濱的舞台,背靠著維多利亞港,參與一年一度國際級的音樂派對Clockenflap。一如往常,人們追捧樂隊、高舉酒杯、拍照打卡、與藝術文化互動,那個烏托邦般的場地,舞台燈光的晃動,映照著人們跳動的身影,也放大了人們喜樂悲傷的情緒。

當晚拜恩(David Byrne)開場時,坐在舞台中央的椅子上, 唱著〈Here〉。大螢幕中的他手拿大腦模型,背後襯著的是解放軍的大紅星軍徽。Pulp的主唱卡克(Jarvis Cocker)唱出〈His 'n' Hers〉時,問台下觀眾什麼事讓你最害怕?有人大喊:工作。有些人大喊:China Government。音樂節的精采大概就在於這些互動、曖昧的時刻。

音樂節理應以音樂主導,Clockenflap常被批評商業味太濃,要弄一個國際級大型音樂盛事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商業掛帥也無可避免,但近年觀眾的角色位置愈來愈被動,要如何平衡優質的音樂文化和商業化的操作,作為音樂文化的重要推手看來也要再下一點苦功。

音樂對我而言是跨越自由的工具,不應受任何事物影響價值,就好像紀錄片《1991:龐克突圍之年》(1991: The Year That Punk Broke )中,Sonic Youth的摩爾(Thurston Moore)在街上訪問別人如何看搖滾文化被大企業壟斷?他果斷地自我回答:「我認為我們應該摧毀破壞青年文化的、虛假的資本主義進程。」(I think we should destroy the bogus capitalist process that is destroying youth culture.)而這些相片也是我對音樂節的一種回應和自我回答,如此而已。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Fill 1
陳朗熹、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