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朗熹/憑弔天安門亡魂的香港燭火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17年的6月4日,11萬香港人依舊拿著燭光,悼念那些為中國民主犧牲的亡魂。

廣場上的單車不見了,只剩下五星紅旗在飄揚。1989年6月4日在逃跑的學生們,你們還好嗎?我們沒有把你們忘記,只是我們漸漸不相信自己了。死難者的名單依舊那麼長,坐在廣場上的人卻愈來愈少。

在那炳燭的晚上,那個盛載著跨世代記憶的維園足球場上,又擠滿了相同的人。過去28年來,從憤怒到沮喪,從滿腔熱血到行禮如儀,那些人的時代過去了,卻沒有太多人願意接掌那火炬。

六四本是給在長期殖民統治下生活安穩對政治冷感的人的一種啟蒙,彷如打開了一扇大門,外面是子彈和坦克,但他們依然走到外面去,點起燭光相聚在同一個路口上。但近幾年來,香港湧現了不少顏色和符號,那種本土思潮開始擴散蔓延,路口多了,相聚在相同路口上的人便少了。

雖則如此,六四是個立體的歷史,也是一個警惕的標示,當香港這片土地不能再公開憑弔那些亡魂之際,那香港就不再是香港了。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Fill 1
陳朗熹、六四、天安門、香港、維園
(攝影/陳朗熹)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