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縣道拓寬案

評論

戴興盛/粗暴公共決策何時了?花蓮193縣道拓寬案的程序亂象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粗暴的公共政策決策過程,正威脅著扼殺全台最美麗的海濱道路與森林綠地。

193縣道蜿蜒於花蓮縣北區的海岸地帶,是全台最美麗的海濱道路之一,早經區域計畫指定為景觀道路。無論就發展觀光、或是維繫在地居民美好生活品質的角度而言,全台都罕見有如此優質的道路。在著名的七星潭風景區以北,193依傍著整片保護花蓮北區的海岸防風林;在七星潭以南到花蓮市海濱區,193旁邊則是帶狀的海濱公園綠帶,是居民與觀光客共同高度利用的市區綠地。

對於這個珍寶,花蓮縣政府不思如何善加維護,卻以粗糙的理由與決策過程,一意要拓寬它,不惜付出破壞防風林與海濱公園綠帶的代價。照理而言,任何一個涉及眾多權益關係人的公共建設,在決策階段應該以嚴謹程序的方式納入各方見解,以尋求盡可能調和各方權益的最佳方案。

然而,在2015年4月這條道路拓寬計畫曝光之前,花蓮地方上除了高層政治人物與縣政府之外,一般居民根本毫無所知,無論他們是站在支持方或反對方。而拓寬計畫的消息之所以為外界所知,也非經縣政府公開正式的宣布,或是經過任何主動與外界溝通的作為,而是公民團體在檢視花東發展條例所衍生的「花蓮縣政府綜合發展實施方案第二期計畫」時,才赫然發現縣政府在計畫中也納入了這個拓寬案的後續經費申請。

更令人訝異的是,在那個時間點,大家才知道這個拓寬計畫的北段(三棧至七星潭)已經定案,不僅在縣政府層級是如此,包括在中央,交通部公路總局──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也已經核定補助北段拓寬經費。

拓寬消息為大眾所知後,引起眾多民眾的關切,公民團體也積極展開行動,希望能有機會重新審慎討論該案。但是在那之後,花蓮縣政府為此案所舉辦的兩場公開會議,都已經無關決策,其性質僅是在說明計畫內容,以及討論所涉及的土地徵收議題,官員也一再強調該案是既定政策,沒有轉圜空間。

在爭議延燒的壓力下,公路總局於2015年11月6日舉辦現場勘查,經與會民眾追問之下,公路總局官員始說明,公路總局在審核計畫時,也僅進行委員會書面審查。換言之,無論是在地方政府或是中央政府,這個計畫的決策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公民參與、或最起碼得知訊息的機會,遑論正式的公眾參與機制更是付諸缺如。即使如此,公路總局官員一如縣政府官員,最終仍是不斷重申這個計畫決策已定。

儘管在不符合程序正義的粗暴過程中行政程序已定,由於該案環境影響評估是在多年前通過,這個拓寬案若要動工,仍須經過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審查。花蓮縣政府為了趕時間,倉促於2015年12月17日將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報告送交環評會議審查,由於內容過於粗糙空洞,關鍵的第六章「開發行為或環境保護對策變更後影響差異分析」竟然僅有半頁A4之篇幅,因此審查委員一致認為無法審議,決定全案退回。

這個急就章意圖闖關卻不成的慘痛教訓,理應當可以讓花蓮縣政府痛定思痛,至少在之後的環差審查過程中應當要採行嚴謹的態度。然而,花蓮縣政府在僅僅經過一季不到的生態調查之後,又在近日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報告,即將在4月15日進行審查會議,其面對環評程序的草率心態,實在可議。

事實上,目前我國環評制度的程序不正義本質處實在很多,在本案中,包括縣政府身為開發單位的草率心態;在通案中,同樣影響重大的還包括民眾無緣以正式方式參與審議過程(例如針對重大爭點的聽證會在環評過程中罕有被運用)。甚至在一些細節安排上,都處處可見政府刻意妨礙資訊透明、防民如防賊的小動作,例如,這兩次環差會議的資訊,都是「依規定」一星期前才在環保署環評書件查詢系統公布。

我們不禁要問,對於關心此案的民眾與公民團體而言,誰有充足時間在一週內準備環評會議?更不用說多數民眾若不是無從得知,就算是得知後也無法臨時安排時間去關心案情。

193縣道拓寬案在建設必要性、環境衝擊、破壞生活品質等層面上有重大爭議,應當以嚴謹程序處理這些疑慮。然而,在整個過程中,從地方到中央政府,都刻意「依規定」利用現行制度的眾多缺失去迴避最起碼的程序正義。筆者沈重呼籲,本案因為種種的程序嚴重缺失,應該回到原點,重新檢討本案的必要性。對於台灣眾多的公共建設而言,本案暴露的是公共決策過程中經常上演的程序不正義戲碼,這一切都是造成我國公共建設浮濫卻生活品質不佳的根本原因。

謹在此呼籲即將上任的新政府,台灣最需要改革的一環,就包括公共決策的程序嚴謹議題。這一部份若無改革,我國公共決策中的二元對立亂象將永無寧日,其影響極為深遠,因為,糟糕、無必要的公共建設可以在主政者無恥的作為下強行推動,其影響卻是,社會普遍的對立終將導致對公共決策程序的不信任,連帶導致真正有意義公共投資的難產,台灣今日的停滯不前,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