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縣道拓寬案
【193縣道案環差會議實錄】保安林不得開發,花蓮縣政府觸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花蓮193縣道拓寬案4月15日下午再度闖關,環差會議則再度做出「補件再審」結論。不同的是,環差會議這回明確認定「國土保安林不宜開發,應提出替代方案」,此舉讓環保團體非常振奮,也讓急於在520新政府上任前通過此案的花蓮縣政府「觸礁」受挫。

攝影/郭志榮(經郭志榮授權播出)

193縣道通往花蓮知名景點七星潭,被在地民眾視為重要休閒祕境且具多元生態價值,但花蓮縣政府為了因應陸客觀光,在去年底推動該縣道拓寬案,遭到環保團體與部分在地居民強烈反對。

去年12月17日環差會議,7位環評委員意見一面倒,決議全案退回,補件再審。短短4個月後,台灣歷經總統立委選舉政黨輪替,趕在新政府5月20日上任前,花蓮縣政府急著再度重啟審查,以免中央補助經費在520後「生變」。

「爭取改善不拓寬、共創幸福193」在一句又一句的口號聲中,花蓮193縣道拓寬案環境差異分析審查會議15日下午重啟論戰。明明4個月前環差會議才退回此案,會場裡投影幕上斗大標題卻寫著「第一次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彷彿在縣政府眼中,4個月前的環差會議不曾存在。

會議正式開始前,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率先提出程序上的質疑,他指出,假如這次的環差會議為「第一次」,那4個月前的算第幾次?對此花蓮縣環保局解釋,上次的會議因為沒有依照《環境影響評估法》辦理,有程序上的瑕疵,因此相關意見與結論並不算數,這次的會議才算第一次。

眼見會議還沒開始,空氣中已充滿煙硝味,環差會議審查委員會主席江漢全連忙打圓場。他表示,上次會議開發單位沒有依照法規要求提出對策檢討報告,所以遭到環評委員退件,實務上希望這次會議能夠聚焦環境議題,無論正反意見委員們都會依照各自專業評論,請在場民眾放心。

花蓮縣政府委託顧問公司提出的報告書中,指民國88年的環境評估雖通過,但因當時建設經費不足,因此沒有開發,如今已申請到公路總局經費補助,希望能以「健全花蓮都會地區整體公路系統、改善公路環境、提升交通安全,因應未來旅運車次增加造成衝擊」為由,重啟193縣道拓寬案。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代理處長鄧子榆說明,193線道北段路幅狹窄且有多處連續彎道,明顯不符現行公路規範。加上未來蘇花改通車後,預期會有更多車流進入花蓮,站在道路必須符合民眾最基本需要立場上,縣府有必要拓寬改善193縣道。

報告書中規劃,193縣道從0K到6K路段,將拓寬成20米道路。6K到8K七星潭路段則拓寬為16米寬道路,8K到21K路段,則拓寬為30米道路。其中新城鄉路段合計2快車道、2慢車道與單側自行車道,花蓮市與吉安鄉路段,合計共有4快車道、2慢車道與兩側自行車道。

為了拼觀光拓寬道路,卻要砍伐樹林?

其中最受爭議的國土保安林,拓寬計畫將影響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管轄的2613保安林1.0115公頃、2618保安林3.1184公頃,合計高達4公頃多。然而開發單位所提出的減輕對策,卻是施工過程禁止亂丟菸蒂、履行空污揚塵防制,以及設置約1公頃的「移植補植區」。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林政課課長余蘭君直言,在88年的環說書中,涉及保安林路段均以「向西拓寬」處理,然而如今花蓮縣政府提出的報告卻多半向東拓寬。如此一來將使臨海的保安林面積更加狹窄,木麻黃壽命加速減少,影響防風定砂功能,質疑這次提案是否有違88年環評決議?

余蘭君指出,94年龍王颱風重創花蓮,造成2618保安林有8成林木倒塌,同時充分發揮保護林帶後方建築設施功能,相較於沒有保安林防護的七星潭風景區,每逢颱風來襲,公共措施遭到嚴重破壞。在即使有防風功能仍不足以抵擋氣候劇烈變遷情況下,林管處10多年來投入大量經費種樹,2618保安林寬度依然尚未復原到龍王颱風前,而這些正直壯林期的樹木,難道非得因為道路拓寬而被砍伐?

除此之外,余蘭君也提到,施工管理上雖然會將部分防風林帶移植,但卻沒有客觀量化數據與科學論述,證實移植後的防風林依舊可以發揮同等功能,且移植補植區的密植林位於道路西側而非東側,並沒有任何保護對象可言。

余蘭君表示,林管處在102年委託專家機構調查,發現193縣道周邊防風林內,植物種類高達116種、動物種類也有102種,可見除了防風林除了國土保育功能,也是生態指標重要意義,貿然開發將造成多樣物種消失。

環評委員謝哲隆一口氣提出13點意見,他開門見山直指,193縣道拓寬路段變更長度約4,000多公尺,占整體比例29.9%,已經超過環評法所規定的10%,認為應該重新辦理環評,而非透過環差程序闖關。

謝哲隆表示,針對很多新闢與截彎取直路段,得徵收拆除地上建築物,請開發單位說明進度,是否已經得到相關居民與地主同意。而193縣道北段因居住環頸雉、黑翅鳶等珍貴野生動物,理應提出完整生態監測報告。

環評委員邱求三也質疑,報告書中針對動植物生態調查只做了3天,實在過於草率,針對哺乳類、爬蟲類與移動速度慢的兩棲類生物,減輕對策卻是設置橫向排水箱函引導,讓人無法接受。

環評委員胡紹華則指出,原本88年的拓寬計畫為一條線從頭到尾拓寬成30米,交通管理上沒有瓶頸路段。如今改成部分路段20米、部分路段16米、部分路段30米,加上七星潭不時有團客進出,跟88年情況絕對不一樣。質疑拓寬後是否真能達到分流預期效益?

環評委員何鎮平主張,193縣道環差審查前,應先安排環評委員到現場勘查,否則連他是花蓮本地人,都無法理解拓寬案,有的委員從宜蘭來,更加無法釐清疑慮。他也批評,公家機關應該要依法行事,涉及防風林木砍伐移植,程序上應該提出計劃書送由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審查,再將結論拿來環評會議上討論。

未列席的環評委員蔡欽堂則以書面呈現意見,他指出,193拓寬案如果是因應未來旅運衝擊,但再開發過程中勢必先對環境造成衝擊,拓寬後引來更多車流,似乎又會造成更大衝擊,目的與結果互相矛盾,改善公共運輸才是治本之道。

對於環評委員意見,縣議員何禮台辦公室代表指出,調查不一定是真的,193縣道哪有這麼多保育類動物,他每天經過193好幾次,沒有看到這麼多鳥類,倒是看到很多死老鼠,因為193縣道周邊環境非常髒亂,開發才可以讓193變得更美麗。

花蓮縣議員游淑貞則是一開口就先請在場是花蓮人的舉手,不料現場至少有將近3分之2民眾舉手。游表示,環保團體提出的反對193拓寬連署名單共615人,只有3分之1是花蓮人,不具代表性。她更痛心指出,難道花蓮的交通建設,必須要在生命慘痛事故發生後,才能夠引發重視。

花蓮縣議員賴進坤辦公室主任陳連進表示,自己是道道地地的康樂村民,新城鄉連續2任代表會主席。他認為,對於當地居民而言,「先顧肚子再顧佛祖」,如果肚子都沒顧飽,再多環境影響根本不必思考,建議把本案交由新城鄉公所公投決定。

新城鄉長錢自立則表示,過去新城鄉開了好幾次說明會,沒有聽見地方上任何反對聲音。花蓮如果沒有交通發展就沒有建設,沒有建設就沒有人潮,沒有人就會「什麼都空空」,看看西部有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快速道路,回到東部要花蓮人情何以堪?

有些東西是錢換不回來的,一旦消失就沒有了

相較於支持派多半為地方官員與民意代表,反對派則以公民為主,讓部分臉書上收看環差會議現場直播的民眾不解留言:「贊成方的發言代表都是議員和代表,反對的都是民眾,那到底這些議員和代表是代表誰的意見?」

東華大學教授戴興盛表示,193現狀到底安不安全口說無憑,建議可以把鄰近台9縣車禍數據調出來,看看到底哪條路比較不安全。且依照目前社會科學評估方式,開發單位有必要充分說明拓寬後造成的衝擊。他更強調,理想的環評報告書應列出可能的替代方案,才能讓開發對於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卻在這份報告書中沒有看見。

花蓮居民黃岡表示,為何把路拓寬就可提升交通安全,至今她依舊無法理解。她表示,交通建設在汽車主導思維下不斷開路,不知道開發單位有沒有統計,騎單車的路跟大馬路,究竟是哪一條比較危險?

居民劉曉蕙強調同時代表母親與老師角色發言,她表示,花蓮之所以吸引這麼多觀光人潮,在於山海美景與緩慢步調,是北部和西部所沒有的,如今更不應該破壞花蓮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她感性呼籲:「有些東西是錢換不回來的,一旦消失就沒有了。」

曾經代表綠黨參加花蓮縣長補選的齊淑英激動表示,花蓮經濟主要來自觀光休閒產業與無毒農業,要永續發展觀光,必須先保護好美麗的環境,真正美麗的地方,即使距離再遠、交通再不方便,還是能夠吸引人去,希望請民意代表能摸摸良心,不要為了一點預算殘害花蓮。

長達將近3小時的會議結束後,主席江漢全宣布「補件再審」的4點結論:

  1. 應釐清本案內容是否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施行細則38條相關內容。
  2. 有關國土保安防風林不宜開發,請提出替代方案。
  3. 有關本案之防風林景觀、交通、生態等相關項目,請開發單位依各方意見提出修正,並於105年9月30日前補件再審。
  4. 開發單位如果沒有在限期內補正或不符合主管機關要求,將駁回開發許可之申請。

其中最令環保團體振奮的,是列席委員一致認為,國土保安林不宜開發,應提出替代方案。假如193縣道拓寬案變更面積超過10%,應直接另起環評程序。

會後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表示,環差會議結果比預期要好,從顧問公司所做的環境評估報告還未完整出爐,花蓮縣政府卻已急著再度闖關來看,可見520新政府就任,對縣府造成不小的壓力,憂心好不容易拿到公路總局預算,可能就此被推翻。

他也呼籲林務局能繼續堅守立場,守護珍貴的海岸綠色長城。並要求花蓮縣政府應對廣大縣民負責,釐清此案是否應重做環評,儘速召開拓寬全線的公開說明會,廣納各界聲音,莫再一意孤行,執意進行不受民眾歡迎的道路工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