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縣道拓寬案
一年4次環差審查為哪樁?花蓮193拓寬案三大爭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過去一年,花蓮縣政府高舉紓緩車流量、帶動地方發展等大旗,屢次召開環境評估差異審查會議,亟欲拓寬花蓮縣道193公路。然而193北段因多處涉及保安林地,加上車流量並沒有迫切拓寬需求,引發環評委員質疑。最後縣府採取棄北保南策略,今年7月中,率先通過南段吉安鄉內南濱到光華路段開發,並做出北段暫緩開發的決議。沒想到,不到5個月,花蓮縣政府捲土重來,重新針對193北段提出迴避保安林地的道路拓寬規劃。

193北段環境差異審查會議將於12月26日(周一)下午舉行。但環保局長饒忠月前在縣議會備詢時已公開發表「環差是會通過啦」言論,令人質疑縣府藐視環差程序,讓193縣道只為拓寬而拓寬。

193縣道拓寬工程曾在民國88年間通過環評審查,但當時縣政府沒有足夠經費,拓寬工程並未進行。時隔10多年後,花蓮縣政府在民國103年爭取到交通部公路總局7億經費支持,並打算以此拓寬193,但因時間已久,依照法定程序必須取得環境差異分析會議通過後,才可施行拓寬工程。

而這次縣府真否能如願,技術性地將193北段拓寬?抑或環評委員能再次延續之前會議討論脈絡,替全民守候自然環境?結果讓人拭目以待。

Fill 1
環差審查、花蓮、193拓寬案
花蓮193縣道北段。(攝影/余志偉)
爭議一:7億元的無用工程,把大車導向小路

翻開花蓮縣政府從民國88年以來針對193線道提出的環評報告書,193拓寬案從一開始的30米寬道路,到後來20米、16米寬,兩線道加上自行車道,到最新版本為了規避保安林地不得開發條件,縣府乾脆將拓寬路線向西移。而在接近七星潭風景區前約500公尺道路,因右方為保安林、左側又是空軍基地,乾脆暫緩開發,讓這條本來以「紓緩車流量」作為開發目的的道路,瞬間從20米縮減成9米。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黃靖庭解釋,以193北段現況來看,即使是週末或連續假期,容易塞車路段就只有造訪七星潭風景區的車輛,而北段前方0到5K路段鮮少擁塞,平日甚至只有寥寥可數的地方居民車輛出入。即使是由縣府委託民間顧問公司所做的蘇花改通車後車流量分析報告,也難以說服外界193北段有非拓寬不可的必要。

由於193拓寬案經過環評委會與林務局堅持保安林地不得開發的情況下,縣府在最新的道路規劃中,先是為了避開保安林地與石材資源處理場,讓部分道路拓寬後,路線變得比原本更蜿蜒。隨後又在經過民有街、快到七星潭風景區前,竟然有長約500公尺路段因為避不開保安林而未拓寬。

黃靖庭表示,這樣的規劃使得道路寬度忽大忽小,只會導致前段從台9線疏導過來的大型遊覽車等車流量,最後全部擠到腹地狹窄的七星潭風景區。這等於,無強烈拓寬需要的路段被拓寬了,而真正需要紓緩車流量的七星潭周邊,卻因涉及保安林地而無法拓寬。黃靖庭質疑,一旦執行此規劃,等於白白將7億元的人民稅金丟入海裡。

縣府在報告書中指稱,拓寬的目的在於,為減輕台9線交通負荷,要將部分車流分散到東側外環道縣道193線及西側外環道中央路,降低市區路段車流量。但實際上,拓寬只會變得更蜿蜒,七星潭周邊車流沒有解決,根本達不到縣府宣稱的拓寬目的。

爭議二:公親變事主,環保局未審先判

在環差會議正式審查前,花蓮縣議員何禮臺在縣議會質詢中,連番質問主管環評程序的花蓮縣環保局長饒忠「環差能不能通過?」而身為環保局的一級主管,饒忠先是強調環保局會在這次的環差會議中「給建設處大力協助」,後來甚至脫口說出「環差是會通過啦」。

對此幸福193聯盟發言人譚凱聰質疑,環保局長身分就像是環差會議的主考官,為什麼主考官可以在考試前就先說出這樣的話?當一場理應由公正客觀第三方環評委員,依照建設處提出的開發計畫作環境評估審查會議,主管機關卻在會議都還未舉行前,就先公布了答案,是否等同於公然對環評委員施壓,不把環評決策機制放在眼裡?

即使饒忠事後澄清,當時為了答詢縣議員,雖然有說「會通過」,但卻沒有說「何時可以通過」。但從饒忠的解釋中,正可看出現行環評制度執行的闕漏──原來環評案件「一次不過」可以「再修再送」,修到環評委員滿意後「總有一天會過」。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戴興盛表示,台灣目前的環評案件整體通過率偏高,主因在於開發單位可以不斷修正開發計畫,經由一再補件達到最終開發目的。也就是說,除非開發單位放棄,否則最後都得以通過。

戴興盛認為,雖然台灣現行的環評制度賦予環評委員否決權,但威力過高的權利在台灣普遍與人為善的社會裡,反而讓環評委員非不得已不願當壞人,貿然動用否決權,結果導致許多環評案件一審再審,對任何一方都是煎熬。

他指出,目前環評會議組成以專家學者跟政府官員為主,除了少數特定案例如中科三期曾舉辦比較嚴謹的聽證會外,其他就只有公聽會與環評現場可以讓民眾發言,難以發揮監督作用,就開發案的爭議點進行比較細緻的討論。

他建議,隨著這幾年公民參與公共議題風氣越來越興盛,戴興盛建議,從193拓寬案可以看出許多花蓮新生代用行動守候環境,學術界也慢慢反思是否應該讓環評會議除了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外,能夠納入更多多元聲音,讓環評決策可以更加審慎。

爭議三:說好的暫緩呢?縣府失信於民
Fill 1
環差審查、花蓮、193拓寬案、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攝影/余志偉)

幸福193聯盟發言人譚凱聰說,在多次無論是公開說明會還是閉門協調會中,明顯可以看受到縣府是以「拓寬193」作為前提,來與民間團體和專家學者溝通。他質疑,假若交通建設真的是為地方好,應該不會只有單一選項,而是擁有各種彈性替代方案供選擇。然而當地方團體提出如增設交通號誌、規劃大眾運輸等交通管制策略時,得到的縣府意見卻都是:「先把路拓寬下去再說」。

譚凱聰感嘆,花蓮因為地理位置、人口組成因素造成資訊相對封閉,一般民眾取得資訊管道不多,因此地方民意代表成為單一的消息來源。這樣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地方民眾對於建設發展的想像窄化,認為花蓮在過去長期被忽視的情況下,有錢可以開路就要開、把路開了觀光客就會來、觀光客來了地方就會繁榮、工作機會就會增加。

他表示,從這次縣府重啟193北段拓寬案中,可以感受到無論是縣府還是環評委會,一直使用模稜兩可的詞句,企圖利用資訊封閉的優勢達到目的。明明4個半月前才說北段涉及保安林所以「暫緩」開發,結果不到半年又重提環差。

為了從根本扭轉花蓮縣資訊封閉的環境,包括譚凱聰在內的一群關心花蓮的公民才會在去年開始組成「幸福193聯盟」,透過各種創意行動集結力量發聲。他們背後沒有財團與政府經費支持,靠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透過群眾募資籌措經費,在花蓮地方報刊登頭版廣告,告訴他們拓寬193帶來的環境衝擊。

而這場小蝦米對抗縣府的戰爭,結果會如何?26日將是關鍵的一役。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