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柏逸/藝術家與攝影家的界線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攝影家和藝術家之間的和解在未來幾年內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E. H. Gombrich, 1995

我在上篇討論紀實攝影的侷限以及當代拓展,試圖指出傳統紀實容易走向徒具形式的窠臼,接著提到當代攝影外部擴展到藝術,但在拓展部分討論的較為含糊。因此,這篇我將從紀實攝影這個主題來談藝術攝影家(以下略稱藝術家)跟攝影藝術家(以下略稱攝影家)的界線。同樣是用攝影創作,為什麼藝術家跟攝影家的差別會這麼的巨大,甚至兩邊水火不容?

關於「我們如何看待影像本身」的思考是傳統跟當代的最大分野。過去的紀實攝影透過照片直接指涉被攝者(議題),照片彷彿是窗戶透明般帶領我們到世界某處,卻較少思考攝影本身的限制。相反的,當代攝影的作品通常會處理影像的「再現邏輯」,也就是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看照片、照片的呈現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以及我們是怎麼解讀照片的後設思考。他們不再把照片當作透明的窗戶,而是把影像的限制或自己的觀點呈現在我們面前。

此外,紀實或報導的影像最後會在哪個脈絡下呈現也不能忽視,因為影像會因為不同脈絡的呈現而改變內涵。一般來說,攝影家或攝影記者,他們影像的最後歸屬是在報章雜誌或媒體上;藝術家則是進一步思考影像再現的邏輯,他們影像最後出現的地方通常是在美術館、藝廊、展場等。

攝影家「告知」我們真相,藝術家要我們「思考」影像
132nd Ordinary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Luc Delahaye, 2004(註:這是張多張照片合成的影像,圖片來源/CNN)
132nd Ordinary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Luc Delahaye, 2004(註:這是張多張照片合成的影像,圖片來源/CNN)

當代藝術家的紀實作品基本上是「反報導」(anti-reportage),他們不願將自己的作品流通在大眾媒體上,成為民眾高度消費的影像;而是希望透過美術館或展覽形式,讓我們意識到影像的侷限。

其實,攝影家或記者們的影像我們一天到晚都能在媒體上看到,這些影像因為跟媒體合流,所以被高度消費。但也因為高度消費,所以馬上又有下一張新的影像取代,因此我們難對這些影像有深刻的思考。此外,這些影像是經過層層媒體守門員的把關而呈現在我們面前,攝影記者無法控制自己想呈現的照片,他們頭上總是有老闆、圖片編輯等等的篩選機制。

報導攝影家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應對整個新聞的守門員機制,將有機的多元影像縮減成單一的意識形態,而藝術家則是在美術館不斷發掘新的可能。前者在舊的機制內運作,讓觀者容易接受;後者則是不斷地探索其他新的可能,並同時對舊有機制提出反省,但影像卻讓觀者感到困惑。

簡單來說,攝影家或記者透過影像「告知」我們真相,他們的影像背後總是有媒體的過濾機制跟意識形態,所以會有所限制。相反的,藝術家則是要我們退一步「思考」影像本身,因為展示在藝廊,所以呈現影像得方式更為多元。

然而,藝術家也是因為反傳統的方式,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曲高和寡,觀者如果不具備「閱讀」照片的素養,便難以靜下來思考,甚至搞不懂他們在做什麼,只有少數受過相關培養的觀者才能接到影像的多層內涵。而攝影家的照片則是繼承傳統,觀者如果看不懂照片也能好好的欣賞美感,或者被攝者的姿態,但照片卻容易被快速「瀏覽」過去,就像是我們每天刷掉千百張Facebook或Flickr的影像般容易讓人遺忘。儘管我們一天內看過好多張,但卻沒有一張印象深刻。

也就是說,因為想提升大眾的思考意識,所以能欣賞藝術家影像的人數並不多,只有少數觀者能轉換到不同的模式思考。而攝影家的照片則擁抱大眾,但因為過於通俗,總是讓我們用既有的觀看模式框住,所以不容易讓我們記住。

以下,我將透過兩位當代紀實攝影家的例子,討論當代紀實的轉向,以及傳統紀實攝影如何在當代環境中的堅持。透過兩位當代攝影家的討論跟比較,我試圖模糊上述藝術跟攝影涇渭分明的界線。

傳統攝影記者轉向當代藝術:Luc Delahaye

法國攝影家Luc Delahaye堪稱是傳統紀實轉向到當代紀實攝影的代表之一。他在1992年拿著35mm小相機拍攝的照片,依然具有決定性瞬間的衝擊場面,並且構圖表現跟現場的判斷都堪稱一絕。然而,近來他的創作卻全面擁抱當代藝術,並且質疑過去的報導攝影傳統。

Biljana Yrhovac wounded by a shell, Bosnia /Luc Delahaye, 1992(圖片來源/artnet)
Biljana Yrhovac wounded by a shell, Bosnia /Luc Delahaye, 1992(圖片來源/artnet)

Delahaye的《歷史》系列作品中的〈塔利班士兵〉,將美軍敵方塔利班士兵的死屍影像以大尺寸的歷史劇畫在美術館展現,讓人觀看到令人震撼的細節。同時,透過大幅影像討論照片的虛假存在,也從傳統非常靠近案發現場的記者姿態,退一步思考影像本身。從記者身上標準的小型相機設備,轉而使用6X12的大型相機緩慢拍攝。也就是說,拍攝行為從又近又快的傳統,轉到隔著一段距離以緩慢的速度拍攝。

此外,他也試圖指出,西方大型國際會議其實是維護自身利益(如首圖),以及提供給媒體大篇幅報導。他同時認為新聞攝影跟繪畫一樣充滿人造算計,而戰爭也是「為了拍攝而捏造」的事件。也就是說,他透過藝術形式的展現,將傳統報導攝影的虛假呈現在我們面前。

展覽作品為Taliban Soldier/Luc Delahaye, 2001(圖片來源/Unreal Nature)
展覽作品為Taliban Soldier/Luc Delahaye, 2001(圖片來源/Unreal Nature)
堅持傳統攝影:Susan Meiselas

雖然有些紀實攝影師察覺到傳統紀實的困境以及影像的虛假,轉而擁抱當代藝術。但仍然還是有攝影師堅持傳統,並把傳統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

馬格蘭美國女性攝影家Susan Meiselas就長時間紀錄伊拉克北部戰亂頻繁的庫德斯坦。她的影像作品與表現方式雖然傳統,但她也知道傳統的侷限,也就是報導攝影師大多拍完就轉向下個任務,隨拍即走,對當地不再留戀,像吸血鬼般的利用異地奇觀獲取自己利益。

所以,為了反抗傳統影像的速食,她從1991年就開始長期紀錄庫德族,持之以恆的疏理庫德族的歷史影像,並幫他們把檔案集結成冊(Kurdistan: In the Shadow of History)以及建立網站。也就是說,雖然她的影像表現仍然傳統,但是她跟速食報導記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他長期疏理整個庫德斯坦的歷史,而不是拍完就馬上換下個更富有奇觀的地點拍攝。

TEARSHEET.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93/Susan Meiselas。在作品《Kurdistan》中,同時收錄自己1992年拍攝的照片在大眾媒體出版的呈現樣貌。(圖片來源/Susan Meiselas官網)
TEARSHEET.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93/Susan Meiselas。在作品《Kurdistan》中,同時收錄自己1992年拍攝的照片在大眾媒體出版的呈現樣貌。(圖片來源/Susan Meiselas官網)

此外,在她的展覽裡也可以看到他採用歷史文件的方式展示影像。而不再是傳統的裱框放白牆。這種長期紀錄的精神,以及積極的歷史資料整理,使得影像不再是淺薄的印象,更賦予影像厚度並進一步連結歷。

Susan Meisela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Susan Meiselas官網)
Susan Meisela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Susan Meiselas官網)
喚醒讀者的閱讀影像的能力

事實上,本文開頭切開來藝術家與攝影家的界線在當代會越來越模糊。從Delahaye以及Meiselas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影像的表現是繼承在傳統的脈絡底下。評論家Gerry Badger也指出「當代紀實攝影的關鍵是,要能理解那股催生紀實攝影的動力,並將此動力融入作品。」也就是說,沒有過去的傳統精神,是不會有今天藝術家對於傳統的反動或補強。如果只是徒具反動精神但卻對傳統沒深刻認識也是徒勞。但是,只是沿襲傳統形式而不加以轉化,也將顯得陳腐。

Delahaye意識到傳統攝影的侷限,轉而擁抱當代藝術,質疑攝影本身,並進一步透過歷史影像的虛假反映真實。另外,Meiselas則是堅守傳統的影像表現,並把傳統精神做到極致,而不只是將影像淪為拍完即閃的消費產物。她努力的透過影像以及文件檔案書寫歷史,以更深刻的接近真實。乍看之下,Delahaye像是藝術家,Meiselas則更像攝影家。然而,如今我們並沒辦法把他們確切定位成藝術家或攝影家,他們就像在這兩者間不斷擺盪。

但不管他們是藝術家還是攝影家,當代無聊難懂的影像正是在喚醒讀者的閱讀意識。我們總是快速接收、快速遺忘,並且偏好快速消費的影像,而失去閱讀的能力。攝影記者或編輯們也不斷地提供類似的影像麻痺我們的深度思考。

然而,當代影像就是在抗拒這種快速消費。為了不跟消費市場合流,以及更深層的反映當代生活,所以影像具有更加多元的意涵。觀者不再只能用既定印象隨意地看,而是得專注閱讀並思考影像。因此,當代乍看無聊的影像其實正是在喚醒我們閱讀影像的能力。

總之,影像對於觀者的要求也越來越不再像過去一樣簡單明瞭,而是更加多元的往外拓展。面對這個影像氾濫以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又要如何以自身經驗回應?並在外擴同時不喪失核心精神?我相信Luc Delahaye以及Susan Meiselas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而藝術家與攝影家的二元對立也會慢慢和解,他們將攜手創造更多的可能,同時喚醒你我的閱讀意識。

【參考資料】

蘇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中美洲及其人權

The Real Thing: Photographer Luc Delahaye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