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地方「藝術節」,是城市文化的再生,還是複製空殼、「殭屍」蔓生的陳腔濫調?兩場藝術節,基隆「潮藝術」與馬祖「國際藝術島」,在同樣潮濕的島嶼環境衍生出不同的藝術內涵⋯⋯
當代藝術館20週年的展覽《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結合科學、神話、藝術與技術,關注人類未來的生命狀態,但「蓋婭」所象徵的氣候政治問題該如何轉化?評論人沈柏逸指出展覽在概念與操作上的選擇可能正遠離它的核心課題。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好野」?強調本地參與、原住民文化的2021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試圖用一個個裝置、行動藝術詰問,邀請觀光客跨出文明局限,體驗、反思與自然共生的富足⋯⋯
市場、電子廢料與垃圾訊息,有機與無機物混雜呈現、聲光搭配的裝置藝術《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讓我們重新看待訊息、廢料與疫情,並看見「土炮」如何抵抗西方技術的同質化霸權、更貼近台灣的實際處境。
街拍的核心概念,是「萬物皆平等」——任何微小、無聊或被人忽略的事物與細節都值得注視。這種「平等政治」體現在4位台灣街頭攝影師的作品《表面張力》中,他們不帶既定印象地去拍攝物品,彷彿不是攝影家凝視著街頭,而是街頭反過來在凝視這些攝影家。